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高中联合体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30 13:42:58

一、积累与运用(复兴中学文学社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即将开幕,主题为“春风十里,文学旖旎”。筹备组邀请你作为问参加以下筹备工作。)

  • 1.主持人的主持文稿中将涉及以下词语,他发现有些字音把握不准,请帮忙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一项(  )

    组卷:17引用:2难度:0.5
  • 2.“成语趣味竞答”活动中,主持人将会宣读比赛规则,初稿如下:
    ①选手按抽签顺序轮流答题,不可抢答,务等主持人读题完毕之后方可作答。
    ②选手答题时,其他人请保持安静,不得说话。
    ③答对每一题得三分,所有试题回答完毕之后,总分最高者获胜。
    ④若出现最高分并列,则加赛一道抢答题,争夺冠亚军。
    为确保比赛规则表述准确、语意通顺,请审阅初稿,指出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组卷:25引用:2难度:0.5
  • 3.以下是“成语趣味竞答”活动的试题之一,要求选手选出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你给出的答案是(  )

    组卷:41引用:2难度:0.5
  • 4.“读《红楼》,趣辨人”活动小组设计了一道试题如下,请给出横线处补写最恰当的一项(  )
    豪迈如史湘云,①_______;稳重如薛宝钗,②_______;唯有敏感如林黛玉,③_______。

    组卷:8引用:3难度:0.5
  • 5.“学国学,诵名篇”活动中,主持人想用名篇名句串联成主持词,请根据语境描述,把相关句子补充完整。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的在大自然里沐浴、吹风,一路酣歌而还的美丽动人景象“
     
     
    ,咏而归”。
    (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王安石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
     
     
    。”
    (4)《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到洞庭湖水宽广清澈的诗句是:“
     
     
    。”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三、现代文阅读

  •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曼德拉效应”通常用来描述大众的集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现象。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狱中,但现实情况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她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可能涉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相对科幻的概念。但目前尚无完整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解释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曼德拉效应”所代表的大众集体失忆现象广泛存在于以新媒体传播为主的当代社会。
          ②从传播学语境去分析信息传播时可以得知,人是信息传播最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首先,信息接收者的自身情况会影响到信源所传播的信息。如接收一则新闻时,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在完全理解新闻本身所要报道内容的同时,分析出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受众则可能理解新闻本身要报道的内容;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甚至都不能理解新闻本身的含义。这种因人与人自身对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错误传播是最多的。另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建记忆”概念指出,记忆的重建过程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感知、社会影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重建过程中的错误。如著名的《爱我中华》歌词事件,正确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95.6%的大众记忆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从作为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人入手,记忆错误从一开始也许是大家潜意识认为的我国有56个民族,所以顺理成章的就将歌词记成“五十六个民族”。这种潜意识行为影响了正确信息的接收,从而导致了信息的误记,最终造成错误传播。另一个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的因素是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了个体受众产生了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从而得到了两条相似但不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因此,对于记忆大概率会出错的信息来说,记错的人会更多,从而造成了最后的大众集体失忆。
          ③媒体中发生“曼德拉效应”的原因除人的作用外,还有媒体本身。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中,怎样吸引用户点击,成为了媒体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这造成了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失实报道,于是产生了“标题党”。如今阅读标题成为很多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这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很多媒体常常为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提前备好稿件,如报道世界杯足球比赛时,它们会为两只球队分别备好胜利或失败的新闻稿,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从而吸引用户点击。但这种一味求快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错误,如果一些大型媒体发生了错误,转载其新闻的其他媒体以讹传讹,错误传播也就随即展开,就会出现“曼德拉效应”所描述的事件。
          ④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其实正是一种信息的错位现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并随之演变为大众的集体失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时代使这种现象得以被发现,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正在创造着这种现象,“曼德拉效应”概念所表述的事件,会一直处在一个被发现与被创造的反复过程中。
    (摘编自尚国强《新媒体传播中群体失忆所造成的“曼德拉效应”现象分析》)材料二:
          ①最近电影《满江红》火了,同时将岳飞以及《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送上了热搜头条。有很多网友称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岳飞的《满江红》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除,并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对此,不管是拥有多年经验的教育专家还是一线教师,都表示这首词从未长时间出现在课本中。有网友指出,这种记忆偏差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
          ②明明印在脑子里的知识,怎么就从课本中消失了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不管是在影视、歌曲、综艺节目中,还是在历史教材、思想品德教材、文学作品中,或者在个别地方教材以及拓展阅读里大家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所以即便不会背诵,也会觉得特别熟悉。另一方面,语文学习讲究日常积累,光学书本上的知识显然并不够用。语文老师常常会在课上给我们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岳飞作为具有民族情怀的大英雄,自然是在学习范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课本里有过这篇”的印象。我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将这首词深深印在了脑子里,自然就会觉得它被编进教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③此外,按照集体记忆理论的说法,所有的记忆都是集体的,也就是说私人的记忆是很难存在的。往往被记住的,是那些我们在传播的集体的记忆。也许你记得的就是“没学过”,但是记忆可能只有你知道,别人不知道,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记忆慢慢地就会比较模糊。当网友们纷纷表示学过这首词时,这种传播其实会重构你原来的记忆。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常常是当下建构的,并不是客观的。所以真要问你,当年到底学没学过《满江红》,说实话,已经埋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了。但是这个时候突然有一堆网上的信息都在说“学过”,那你脑子里,“学过”的记忆就是最浮在面上、最新鲜的。所以,记忆有的时候其实是非常不可靠的。
          ④岳飞的《满江红》究竟有没有进入过语文课本,这既是一场记忆纠偏,也是一次对真相实事求是的探讨过程。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为了找出证据,大家纷纷调用身边资源,询问专家学者,上网查阅资料,其至翻出自己儿时的语文教材。答案为何已不重要,研究问题,看原始文献非常重要——这是做学术研究的常识,体现出一种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态度。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求真精神极为可贵。相反,若是大家对争议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摘编自网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最早提出“曼德拉效应”,并从“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对科幻的解释。
    B.《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词的相似会使受众产生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这就导致了记忆错误。
    C.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催生出新闻报道中的“标题党”,人们以阅读标题来获取信息的方式,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
    D.网友质疑教材删除岳飞的《满江红》,是记忆重构过程中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的影响,传播的是当下重构的记忆。
    (2)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指出“曼德拉效应”广泛存在于新媒体时代,接着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做出总结,行文思路清晰。
    B.材料一从接收者角度分析信息传播错误产生的原因时,使用举例论证,并可得出结论:信息错误传播率与受众接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C.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岳飞的《满江红》是否入编课本的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可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这个过程没有意义。
    D.两则材料论证语言各有不同特点,材料一科学准确,材料二通俗易懂,但二者都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3)什么是“曼德拉效应”?请你从传播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定义。
    (4)《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如何辨识信息的真伪,从而避免“曼德拉效应”?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三、写作

  • 1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人们拥抱网络便捷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海量信息真伪难辨,有时候,“真相还在穿鞋,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人人都可能成为键盘侠,理性的声音被情绪的宣泄淹没,语言暴力泛滥;人们的思维还可能出现怠惰、肤浅、碎片化等问题。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青年,你对“网络之弊”有怎样的认识,我们又应该如何直面挑战,解决相关的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