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第一个高峰期宋代到最后一个高峰期清代,千年间存世笔记超过6800种,而清代笔记独占七成,足见其分量。随着笔记文献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笔记视角出发去审视古代文史和学术,或者重估古代各时段笔记的独特价值,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记本来是文人在严谨著述之余随笔著录的文字,常被归入子部杂家类或小说家类,发展至奠定清代学术底色的乾嘉时期,亦呈现出有别于前的新变。
          笔记经由清初至乾嘉,渐渐成为文人群体普遍接受的著述方式。在笔者统计的168位笔记作家当中,而举人以上科名者占据60%,其中进士多达63人,无科名者仅十余人;有仕宦经历者也超过六成,且不乏位高权重者。这说明笔记得到了主流文人群体的认可和采用。比起清初已明显呈现出“文化权力上行”态势,许多高层文人致力于撰著笔记,并以此名世。郭英德先生指出,清初至乾隆文坛经历了由“布衣之文”向士大夫之文的权力话语转变,此或可为考察乾嘉笔记发展态势提供一个参考维度。与此同时,乾嘉笔记在文献形态上也渐呈“厚重”。在笔者统计的224种、2159卷笔记中,篇幅超过10卷者占笔记总卷数的七成;其中二三十卷以上者不胜枚举,最巨者可达七八十卷。这已经明显超过晚明、清初笔记。篇幅固然不代表一切,但却能体现在此类著述上投注的精力和专注度。
          学术性是乾嘉笔记区别于他朝笔记的根本特征。乾嘉学术乃至清代学术的卓越成就,很大一部分是由笔记完成的。进入乾嘉时期,考据学臻至鼎盛,笔记成为乾嘉诸儒援笔立说的重要载体。从题材来看,晚明考证笔记数量不突出,大多是杂事、杂录、志怪和谐谑一类笔记;清初虽有少量学术笔记,但多是野史、杂家、地理杂记与稗官故事。而乾嘉笔记则别开生面,以学术为大宗,与学术较远的子部小说类笔记则大幅减少。从成书来看,明代笔记抄撮成书的问题十分严重,引起四库馆臣尖锐批评。以晚明笔记为例,现存笔记抄撮成书者几半,有些动辄上百卷的笔记汇编或类编,其实就是拼合印板的售利行为。清人笔记尤其是乾嘉笔记很多是著者“立言”的志业,写作态度严谨,学术含量高。如顾炎武曾明确表示对“纂辑之书”的鄙夷,将其比作“废铜充铸”,其心志可见一斑。清人以笔记名家者灿若星辰,而明人能为此者几希。
          笔记不仅为乾嘉文人广泛接受,承载着乾嘉学术成绩,还折射出乾嘉文人思维方式特征。乾嘉时期,不论是研论经史诸子,或是辨伪校勘,还是缀辑琐闻,都关注“小而窄”的问题,希望通过解决具体深细的切实问题来取得厚积式的进步,因而并不需要特别成体系的思考。笔记有闻即录、以条为贯,相对自由的撰述体例无疑最适合这种治学方式,因而应运而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笔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乾嘉学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深陷捃拾琐屑和铺排饾饤,“为考证而考证”,不仅缺失“著书之体”与系统思考能力,也一步步失掉了致用精神,由此引发的连带效应最终使得乾嘉考据学走向了式微。
           (节选自元伟《论清代乾嘉时期的笔记著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嘉时期之前的笔记常被归入子部杂家类或小说家类,乾嘉时期才得到主流文人群体的认可。
    B.乾嘉笔记篇幅明显超过晚明、清初笔记,表明乾嘉文人在笔记著述上积极投注精力和专注度。
    C.晚明和清初学术笔记少,多为子部小说类笔记,而乾嘉笔记则学术笔记众多,学术含量较高。
    D.乾嘉笔记作者与晚明笔记作者写作目的不同,前者多以“立言”为目的,后者多以获利为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式结构,分说部分各角度之间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证结构较为清晰。
    B.郭英德指出的清初至乾隆文坛经历了权力话语转变,可作为笔记为乾嘉文人普遍接受的论据。
    C.文章第二段列举大量数字,意在证明清初至乾嘉期间笔记得到了主流文人群体的认可和采用。
    D.第三段从题材和成书方面论述了乾嘉笔记的学术性,并均与晚明笔记和清初笔记进行了比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嘉时期,文人群体普遍接受笔记,许多高层文人也致力于撰著笔记,客观上促进笔记繁荣。
    B.阅读乾嘉笔记,不能读到小说类笔记,但可大致了解到乾嘉时期文人的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C.乾嘉文人选择笔记为撰述体例,是因为在治学上关注具体深细的问题不需特别成体系的思考。
    D.乾嘉笔记承载着乾嘉学术的成绩,也限制了乾嘉学人的思维方式,使得乾嘉学术走向了式微。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5635万公湿地,是美丽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现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目前,全球共有国际湿地城市43个。其中,中国拥有13个,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入约30年,看中国湿地保护成绩单》)材料二: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对维护各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湿地的众多生态功能中,有一些重要功能尚不为人所熟知。比如,湿地的碳汇能力很强。研究表明,泥炭湿地中储存的碳是同等面积森林储存的碳的2倍,一些地区的红树林比同纬度的热带雨林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因此湿地可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途径。再比如,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就像一块大海绵,每公顷湿地可以吸收多达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洪峰,并在干旱时将水逐渐排出。
          然而,受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在不断退化、消失。1970年至2015年间,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湿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亟须人们采取更多行动。若不加以保护,一方面,部分湿地可能就此消失;另一方面,湿地的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例如,如果泥炭湿地内的水被排千,泥炭湿地就会由固碳大户成排碳大户,从而加剧气候变化。
    (摘编自《保护利用湿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6月8日)
    材料三:
          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26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从分布情况看,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的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合计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我国当时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受保护湿地面积为2324.32万公顷。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了525.9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43.51%。
    (摘编自《中国湿地资源<2009-2013年>》)材料四: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陆、海洋、河流的交错带,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通量降低,局部区域的海岸受到侵蚀,这使得保护区湿地生态非常脆弱。“我们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倡导自然引导、人类助力,呵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区党工委书记许明德说。
          水是湿地保护修复的核心要素。保护区相继实施黄河生态调水、刁口河丰水期调水等举措,近3年生态补水量达3.6亿立方米。保护区还探索出多种生态治理模式。例如,采用“刈割+淹水”“刈割+翻耕”等方式,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为我国沿海地区潮间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守护大美湿地,离不开法治力量。“目前,133项行政执法权已下放到保护区,设立了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实现了执法、司法一体化,提高了生态保护执法的威慑力。”保护区综合执法负责人赵德存说。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麋鹿救护与繁育、水鸟调查等科研项目,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对大雁、小天鹅等鸟类及麇鹿的追踪研究。保护区还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退耕还湿等多个科研项目,一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通过科学开展生态监测,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摘编自《湿地保护润泽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22年4月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保护道路中“中国特色”指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
    B.1970年至2015年,人们的生产生活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因此均下降约35%。
    C.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的全国湿地面积约为5700万公顷,此后逐年减少,到2013年已不到5400万公顷。
    D.由我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相关数据可知,我国湿地保护率有所提高,但自然湿地面积有所减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使用对法手法,有力地说明湿地碳汇能力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湿地有蓄洪防旱功能。
    B.泥炭湿地具有固碳功能,如果泥炭湿地严重缺水,它的固碳功能便会受到影响,它甚至可能变成排碳大户。
    C.由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的湿地面积可知,我国湿地分布地域差异大,西部远远多于东部。
    D.“3.6亿”“133”两个数据表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湿地方面有的放矢,真抓实干。
    (3)就保护湿地而言,材料四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组卷:4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2)“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组卷:18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的《高老夫子》中,高尔础说:“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成“犯不着和他们一块掺和”,味道就差多了。屠格涅夫写伐木的散文诗,有一句“大树缓慢地,庄重地倒下了”。“庄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态,而且引发读者对人生深沉、广阔的感慨,令人①_______。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打牌,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镶”字甚妙。如果说“挤”在一边,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有人对“红杏枝头春意闹”②_______,说:“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满宫明月梨花白”,有人说:“梨花本来是白的,说它干什么?”跟这样的人没法谈论。
          我曾经在一个果园劳动,每天下工,天已昏暗,总有一列火车从我们果园的“树墙子”外面③_______ 般呼啸而过,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追赶着”,不是稀奇古怪的语言,也不是“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只是在长期观察、思索、捉摸后,将其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简要阐述“镶”字的“味道”。

    组卷:6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榜样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人或事物。生活中,人们常以为,榜样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复制,也有人不以为然。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7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