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五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不仅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它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突出的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其承载的人们对中华文明文化视觉、知觉与感觉的无限变化与可能性,包含了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乃至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血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缤纷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境及文化价值所塑造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审美意象、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其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山水艺术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级;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因,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注】画道:中国画学加上传统哲学而形成的中国画道理论体系。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始终是中华艺术史中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山水艺术是值得探讨的领域。
B.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包含了山水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C.山水艺术淡化技艺手法的限制,由“哲理”发展到“艺理”层面,展现丰富的面貌。
D.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有独特美学特质和美学价值,日臻完善成为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多方面的比较和反思中层层推进,充分体现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浓厚的辩证色彩。
B.山水艺术人文精神特点既有传统哲学思想基础,又注重整体形式构架及与自然的联系。
C.文章从历史地位和人文层面两个视角,阐述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的特点。
D.文章从重要性和独创性两个方面分析,指出了“山水艺术”值得深入探讨的意义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江山图》,以青绿山水独树一格,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凝聚于色彩中,表明宗教在山水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B.建筑绘画《早春图》,展现初春高山大壑之雄伟生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体现山水画整体构建意识。
C.《富春山居图》后段,秋天的树有繁华落尽的意味,此时的山水画家亡国之痛心境的外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
D.“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山水画中的“诗境”,与自然相和,其以写意的方式表现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组卷:3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1700余件。此次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位于1、2号“祭祀坑”旁,目前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
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让人惊叹不已。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在现场忙碌的,是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古丝绸的“身影”。
三星堆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探源。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
(摘编自惠小勇等《三星堆新发现“再惊天下”》,新华社2021年3月20日)
材料二
考古正在成为“网红”,这反映出中国人文化兴趣和意识普遍提高,而三星堆将把这股考古热带向一个新高度。媒体连续多天的直播,让人们可以“参与进来”。
三星堆现已出土文物最亮眼的就是那个黄金面具。据专家推测,如果是完整的话,它会超过500克。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剩下的一半哪里去了?这个黄金面具和成都金沙遗址的面具为什么那么像?三星堆的魅力,就在于它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1986年三星堆的挖掘之所以震惊天下,就是因为人们没办法解释,三星堆里出土的青铜器,和中原地区(比如安阳)发掘出来的看上去是如此不同。专家表示,这次的发掘,很有可能把上次的很多结论全部推翻。比如,过去人们认为,成都的金沙遗址是三星堆的“延续”,但是这一次的发掘可能证明,三星堆文明此后还延续了很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持续发掘,足以说明这片土地上在殷商时代曾出现相当成熟的“城市文化”。这一次发现的碳化纺织品痕迹,也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李一凡《三星堆的魅力,在于它源源不断向当下提出问题》,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材料三
自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仅工艺高超、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脉相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
(摘编自张贺《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1)下列对“三星堆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6个“祭祀坑”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
B.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特点,展现了目前我国在考古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C.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过去认为,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而此次发掘证明二者也许曾经共存过。
D.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关系的认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社的报道重在呈现此次考古发掘的历史背景、现场情况、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
B.“红星新闻”重点抓住三星堆的未解之谜来进行报道,以此引发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C.金面具、青铜器、古丝绸是三星堆的重要文物,材料一、二都述及三者的文化意义。
D.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有助于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提振文化归属感和自信心。
(3)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9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的命运
蒋子龙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标志,至今还是社会发达、精神卓异的体现。但,自世界上有了书的那一天起,人跟书的纠结也就开始了。先秦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到秦始皇就来了个“焚书坑儒”。经历汉唐,宋真宗又鼓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没过多少年,到宋神宗时就开始制造“文字狱”,苏轼就因此被下了大牢,险些丢掉性命。以后的明、清两代,“文字狱”愈演愈烈。
时间走到近现代,人和书的关系依然忽冷忽热,忽而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忽而又宣扬“读书无用论”,考试以“交白卷”为荣……但这一轮的读书低潮,时间最短,随后便是读书至上的大潮席卷而至:遍地补习班,从少小就开始了读书的竞争,因长大后当官、求职都要凭学历,中国一下子成为“博士大国”,不管喜不喜欢、会不会读书的,大都可以弄个大专、大学乃至研究生文凭。出国留学成风,“海归”大量积压……
当整个社会似乎还沉浸在考学、留学、文凭至上的热潮中,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猛然发现不读书已然成了天大的社会问题。中国人均读书量比人均GDP还可怜。这还了得,泱泱文明古国的颜面何在?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哪里去了?于是上下鼓动,各地纷纷举办读书节、读书日,把原本属于生命中长久的必需,搞成几天的热闹……几年下来,人均阅读量几乎没有多大增长,媒体却发现“假装阅读的人”增加了很多。
这就怪了,读书自古就是能拥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的美事,而急功近利、花心放浪的现代人,怎么肯放弃这一本万利的好事?读书是纯私人行为,受益与否只有自己知道。装读书除去糊弄自己,还能骗得了谁?通过这件事倒是可以发现聪明绝顶的现代人,正是欺骗自己的高手。许多年来一个普遍流行的口号是自我发现,最大限度地开掘个性。结果却是钻死穴,所谓的“自我”被碎片化的信息格式化,正在失去敏感的基因和同情之心,患精神疾病的人成倍增加,乃至成为一种令人焦虑的社会现象……
不管原因多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跟不读书不无关系。俗云:“身体靠锻炼,心灵靠读书。”古代确有一些名人是靠读书治疗精神疾患的记录:杜甫忧患意识沉重,得了头痛症,发作时头痛欲裂,药石无效,后来发现读书可缓解;清朝一代诗宗袁枚,心高气傲,扬言“病中只读自家诗”。
心理学界目前能找到的破解碎片化信息影响的办法,也是读书。因为读书可以嫁接人生,恰好能突破陷于“自我”死穴的困境。书还能给人类提供多种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阅读者可以活在自己选择的可能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需要的人生经验,并有可能拥有多种人生经历。
每当凝神静气地阅读一本书,都可以进入那个作者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这岂是碎片化阅读所能达到的境界?已经有专家做过测试,碎片化阅读,读过即忘,其阅读耐性也不会超过四千字。至此可以设想,假若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精神失去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得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其实正是这个不读书的寒潮,反而成就了爱读书的人,凡是历年高考状元,不仅是学霸,还是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的人。当今社会的许多佼佼者,也都是读书最多的人,比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一次讲演中透露,他有时会集中一段时间读几百本书……不管是什么时代,世界上没有一个老师,也没有一种老师会跟你一辈子。只有书,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学,是能陪伴你一辈子的老师。
书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我相信书不只是命运,还蕴涵着一股神秘的力量,中国文明史上的第一本书《河图洛书》,问世几千年了,至今谁敢说能解得透其中意蕴?书,大火烧不绝,文字狱禁不住,寒潮也自然会过去。过去读书是一件奢侈而高贵的事情,只有极少数人才读得起书。如今人人都有条件读书,喜欢奢侈、追慕高贵的现代人,怎么会不喜欢读书呢?“阅读障碍”是一种病,大讲养生、把健康排在第一位的现代人,谁又愿意得这种病呢?
所以我说,大可不必为中国人均读书量少而担忧,知道书的价值,应该读也正在热读、苦读、硬读、悦读、闲读的人还是很多的。社会转型,人的心理、性格正在发生剧变,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读书鉴古知今,有益于变好,而不是变坏。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的是
A.文章围绕“书的命运”为文,既追忆历史也思考现实,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B.作者善用多处使用反问句来阐述观点,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有时兼具讽刺的效果。
C.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现代人读书为了文凭,说明人们对读书的认识始终很功利。
D.在文中,作者虽然表现出对“书的命运”的焦虑和担忧,但总体上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读书有哪些好处?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组卷:4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新红学派,或称为考据派。上世纪二十年代,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等人,一方面继承乾嘉学派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其代表作就是胡适《红楼梦考证》(1921)和俞平伯《红楼梦辩》(1923)他们批驳了索隐派的主观臆测、牵强附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局面。他们关于《红楼梦》思想艺术的分析和论述主要有:
②一顿螃蟹便餐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一样茄葢要用十几只鸡来配它。为省亲修建的大观园陈设得“真是琉璃世界,珠宝乾坤”,连生活在皇宫的元妃都感道“太奢华过费了!“秦可卿的丧礼更是豪奢。在这个家族中,“安享尊荣者尽多、运等谋划者无一”,大家都拼命奢靡,尽情享乐。为了维持这种繁浩的开支,只有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五十三回乌进孝缴租,就客观反映了封建贵族对农民的掠夺。但农村经济的枯窘又加重了这个家庭的经济拮据,最后只能走向崩溃。
③贾赦为了夺取石呆子的二十把扇子,害得他家破人亡。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拆散了张金哥的婚姻,神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了两条人命。再加上地租搜括、高利贷剥削,使这个家族与整个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被抄家。因为,历代统治者都常常惩治一二不法豪门,以缓和广大人民对整个统治阶级的仇恨。
④夫妇、兄弟、妯娌、嫡庶、婆媳之间,已经不能遵守虚伪的封建道德礼法。这正如贾探春所说的:“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种从内部的自杀自灭,只能使这个家族“一败涂地”。大家都貌合神离,表面上奔走应付,实际上各寻前途。
(1)根据第一段内容,给“新红学派”下一个定义。
(2)请根据第②③④段内容,概括《红楼梦》中贾氏家族必然崩溃的原因,每点不超过20个字。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的辞世带给我们巨大的悲痛。他们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发人深思的话语。
吴孟超说:“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袁隆平在回答记者“三系法杂交稻你可以吃一辈子,为什么还要领衔后面的研究?”的问题时说:“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
两位院士的话,哪一句给18岁的你带来更深的触动,让你的心灵受到更强烈的震撼?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领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9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