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 愚公移山》2021年同步练习卷(2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作文
-
1.某网站百科需要编辑一个介绍《愚公移山》的词条,请您帮忙写一写,要求字数在150字以内。提示:介绍一部作品,一般涉及作品出处、作者、主要内容及中心主旨。
组卷:5引用:1难度:0.7
二、课内阅读
-
2.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始一反焉/蒙乃始就学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蝉则千转不穷
C.惧其不已也/骨已尽矣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势竞上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结合原文,分析愚公移山的精神。组卷:62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这两段文字出自《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杂然相许
②焉置土石
③始龀
④山之一毛
(3)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4)选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出一种,并指出其作用。
(5)“愚公移山”结局,山并不是愚公直接移走的,但为什么他移山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依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日新月异的当代,是否已经不需要愚公精神了?请写出理由。组卷:121引用:3难度:0.6 -
4.阅读《愚公移山》,回答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许:
陇: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为什么说愚公带领子孙挖山的想法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组卷:31引用:4难度:0.7 -
5.阅读《愚公移山》,回答以下各题。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甲】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的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妾妇之道也/独行其道
B.甚矣,汝之不惠/欺人太甚河曲智叟亡以应/国恒亡
C.投诸渤海之尾/付诸行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
D.何苦而不平/苦其心志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②且焉置土石?
(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文: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理解:因为愚公一家一直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所以愚公才想到集合全家人的力量移山,解决出行难题。
【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得很彻底,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理解:愚公叹息智叟年纪太大了,思想保守,应该开放一些。
(4)坚定的信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请结合文章及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坚定的信念是如何在愚公、范仲淹身上体现的。(80~100字)
【链接材料】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①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②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③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材料出自《宋史•范仲淹传》)
①[辄]就。②[啖]dàn。喝。③[妻子]妻子与孩子。组卷:96引用:2难度:0.5 -
6.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 天子且至 B.面山而居 无风水面琉璃滑 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益其所不能 D.虽我之死 虽乘奔御风
A.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B.天子为动
C.急湍甚箭
D.甚矣,汝之不惠
(3)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有人认为是宣传迷信属于败笔,有人认为写得巧妙。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组卷:5引用:1难度:0.5 -
7.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B.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C.惧其不已(已经)
D.且焉置土石(况且)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两处)
遂 率 子 孙 荷 担 者 三 夫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选文第②段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开端。
C.选文第③段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发展。
D.选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扬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没有本质的区别。
(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组卷:5引用:1难度:0.5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聚室而谋曰
②汝之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组卷:3引用:1难度:0.5 -
9.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惩山北之塞
②杂然相许
③汝之不惠
(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操蛇之神闻之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D.本文既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汲取哪些精神养料?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组卷:79引用:2难度:0.7 -
10.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各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且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止有剩骨 C.汝心之固 顽固不化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C.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增强了艺术效果。
(4)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组卷:68引用:2难度:0.6 -
11.阅读《愚公移山》,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甲】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聚室而谋 不谋而合 图谋不轨 与虎谋皮 B.杂然相许 以身许国 封官许愿 只许州官放火 C.跳往助之 拔苗助长 爱莫能助 拔刀相助 D.汝心之固 固执已见 顽固不化 固若金汤
【甲】且焉置土石?
翻译: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
理解: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无处放置土石,这只是困难之中较小的一个,所以她反对愚公移山的决定。
【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以“子孙无穷而山不会增高”来回击智叟的质疑,表现出愚公移山态度的不可动摇。
(3)“愚公精神”指为正义事业,不惧困难、坚韧顽强的大无畏精神,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愚公精神”在项羽和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秦朝末年,大将章邯率四十万秦军,包围钜鹿)项羽乃悉引①兵渡河,救钜鹿。皆沉②船,破釜甑③,烧庐舍,持④三日粮,以示⑤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九战,绝⑥其甬道,大破之。
(取材于《史记•项羽本纪》)材料二
天汉元年,武持节⑦使匈奴,单于欲降③之。乃幽⑨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杖汉节牧羊,卧起⑩操持,节旄尽落(终不降)。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及还,须发尽白。
(取材于《汉书•苏武传》)
【注】①[引]率领。②[沉]凿沉。③[釜甑(zèng)]炊具。④[持]携带。⑤[示]表示。⑥[绝]截断。⑦[节]旄节。使臣所持信物。⑧[降]使……归降。⑨[幽]幽禁。⑩[卧起]睡觉、起来,指时时刻刻。组卷:136引用:4难度:0.5
三、对比阅读
-
32.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④无地置土
(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公善之,欲行。
(4)理解填空。
(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5)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组卷:272引用:4难度:0.6 -
3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乙】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⑥乃得归。别⑦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⑧实而食之。仗汉节⑨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②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注释】:①律:卫律,人,匈奴丁零王。②白:禀告,报告。③族(zhān):毛毡。④北海:指贝加尔湖。⑤羝:公羊。⑤乳:生育,指生小羊。⑦别:分开。⑧弆(jǔ):收。⑨汉节:汉朝的旄(máo,用牦牛尾装饰)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①始一反焉
②固不可彻
③武卧啮雪
④凡十九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乙文中苏武忠于汉室的坚定信念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4)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的“其如土石何”呼应了“笑而止之”,充满了智叟的嘲笑之意。
B.乙文中匈奴人用“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在心理上对苏武进行折磨。
C.甲文“曾不能山之一毛”与乙文“与旄毛并咽之”的两个“毛”意思不一样。
D.甲乙两文体裁类似,都是以刻画历史上有独特品性的人物为主,情节也一波三折。组卷:322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