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以文字的古今定文字的死活,是提倡白话者的偏见。散在字典中的文字,无论其为古为今,都是死的;嵌在有生命的谈话或诗文中的文字,无论其为古为今,都是活的。我们已经说过,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它与情感思想的关联全是习惯造成的。你惯用现在流行的文字运思,可用它做诗文;你惯用古代文字运思,就用它来做诗文,也自无不可。从前读书人朝朝暮暮都在古书里过活,古代文字对于他们并不比现代文字难,甚至于比现代文字还更便利,所以古代文字对于他们可以变成活语言。不过这只是就作者说。如就读者说,用古代文字做诗文,对于未受古代文字训练的群众自然是一种不方便。这里我们又回到传达与社会影响的问题了。诗既以传达为要务,就不能不顾到群众了解的便利。还有一层,即从作者的观点看,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特殊情思,现代语言是和这种生活方式和情思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承认古文仍可用时,我们主张做诗文仍以用流行语言为亲切。
          本来文字古今的分别也只是比较的而不是绝对的。我们现在用的文字大部分还是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所有的,并有许多字的用法,现代和二千年前也并没有多大分别。现在所有的字大半是古代已有的,不过古代已有的字有许多在现代已不流行。古代文字有的能流传到现在,有的不能,原因一半在需要的变迁,一半也在习惯的变迁。习惯原可养成,所以一部分古字复活是语言生展史中所常见的自然现象,欧洲有许多诗人常爱用复活的古字。现代中国一般人说话所用的字汇实在太贫乏,除制造新字以外,让一部分古字复活也未始不是一种救济的办法。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诘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炼,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无论在哪一国,“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都有很大的分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文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已应比说话精炼,诗更应比散文精炼。这所谓“精炼”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是文法,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纪律,做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是用字,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都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较“说的语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放弃陈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性,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中国诗现在还在“白话运动”期。欧洲文学史上也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期华滋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精纯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炼的土语”为做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借鉴。
          总之,诗应该用“活的语言”,但是“活的语言”不一定就是“说的语言”,“写的语言”也还是活的。就大体说,诗所用的应该是“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时情思比较精炼。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惯促成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联,惯用古代文字或流行的文字运思,都可以做诗文。
    B.诗歌与散文在意境和语言两方面都很精炼,然而就精炼程度而言,诗歌应胜过散文。
    C.“写的语言”和“说的语言”截然不同,前者讲究文法与用字,阅读时常需翻检字典。
    D.“写的语言”常倾向保持陈规,但能在流动变化中抓住固定的基础,也是一种便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作品以流行语言表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特殊情思,显得亲切,也因此广为流传。
    B.尽管需要和习惯不断变迁,古代的许多字至今仍然流行,展现了汉字旺盛的生命力。
    C.复活一部分字符合语言生展史的规律,可有效解决现代国人表达字汇贫乏的问题。
    D.日常情思经洗炼剪裁入诗,并以日常语言表达,就能达到“做诗如说话”的艺术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活的”语言或文字的一项是
     

    A.现代汉语词典增收的新词
    B.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名句
    C.喜迎新春佳节张贴的对联
    D.街头巷尾的防疫宣传标语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作者认为但丁使用“土语”的方式值得借鉴。请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5引用:3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鲁文之秋
    徐汀
          对于秋我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这敏感的养成,细说起源,怕还是起根于九岁十岁时候读欧阳修的《秋声赋》吧。那时我已经离家,到一个乡村小学里寄宿,可是我当时并没有正式入学,只在校长——是一个老先生——那地方读古文与经书。教我《秋声赋》时候记得正是秋夜,或者也是因为老先生因秋夜而想到《秋声赋》,所以选了那篇教我。那时窗外是芭蕉,墙外是梧桐,蟋蟀不住的叫,秋风吹得纸窗发出萧杀的声音,月光照进我们房中,皎洁得使我们油灯失色。此情此景,与《秋声赋》恰恰相合的。我当时的习惯是先生讲解后总要先读十来遍;我记得那时我读一遍望望月色,听听虫声,读到后来,几乎以为欧阳子就是我自己了。当时所读的书,在脑筋里都好像照相上没有对准距离与漏光的底片,只是一点模糊的影子,唯有这欧阳修的《秋声赋》,切情切理,吻合我当时一切的环境,所以以后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十五六岁到北平,离家更远,“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以后,直到重阳,时时背欧阳子《秋声赋》以自遣。为这份对于秋的敏感,使我以后读诗读词的一段生命上,特别地被那些关于秋的情绪之作品所吸引,因此也更互为因果的养成了我的秋的敏感。
          北平的秋是极短的,因为其短,所以变化特别明显;当我第一年一个人住在会馆时,院中的一株大桃树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记得头一晚我临睡时还是满树的叶子,一夜秋风,早晨起来一看,所有树叶都被秋掠尽了。秋以后它就以一个枯干过冬,春到时只要有一阵雨,满树都是花,花谢的时候,叶子就慢慢抽齐补足,于是长长的夏天是丰盛的绿叶,又预备那秋到时的秋风来劫掠了。第二年秋风起时,那一夜我一个人煮了一壶咖啡,全夜不睡地守着它,隔一两个钟头我开门到院中去看看,这情景实在太残酷了,像是冥顽的暴力恣意残杀无抵抗的妇孺,像是人间的地震,监狱的火灾,没有幸免,没有逃避,一阵风声一次崩裂,于是满地都是瓦砾了。我看它树干一点一点地光起来,地上的落叶一层一层地厚起来,感到真是欧阳修所谓“杀”季了!我没有法子安慰自己。一到天亮,我就搬到朋友家去。其实搬到朋友家有什么用,北平到处都是一样,除了中山公园松树以外,北海中南海早是满地扫不胜扫的落叶了。
          我到鲁文的时候也正是秋季,今年的鲁文据说天特别冷得早,天天秋风秋雨,我的衣服没有运到,肉体的寒冷也倍加了心境的凄凉,外加饭馆的饭菜生冷,居处没有开水,以致更显得秋景的萧杀了。
          在这样的秋境中,像我这样初出国的人自然都容易起乡思的,更何况对于秋有变态的敏感的人呢?
          还有是,秋天是我脱发的时节。而我的窗外对街是一座满墙沿着碧藤的洋房,每天早起开窗,看见它一天天薄起来,慢慢露出墙壁,深感是一个凄切的对照。同时从我寓所到我学法文的教员家,又要走五分钟的树林,这段树林的路上,落叶似乎不常扫的,我在那里学法文几天工夫,我每天觉得脚下的落叶一天天厚起来。这情景真令我日日夜夜关念到北平的树木:会馆的碧桃,三海的柳,南长街的槐,什刹海后门的枣树,以及三百株花园的丛林;令人关念到故乡牛车旁的柏树,小学校墙外的梧桐,院中的芭蕉,关念到兆丰公园的灌木;于是所有国内南北的亲友人事与国事都想念起来了!这是秋,是秋天的心,是几万里外秋天的心呀!
    巴黎,一九六年十一月十日夜十二时
    (有删改)
    文本二: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使用芭蕉、梧桐、月光等意象描写乡村小学的秋夜,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之美。
    B.“没有对准距离与漏光的底片”比喻其他书籍留下的模糊印象,反衬出《秋声赋》让作者记忆深刻。
    C.在秋季的鲁文,作者看到窗外碧藤天天变薄,墙壁慢慢露出,不禁慨叹它们之间形成了“凄切的对照”。
    D.“几万里外秋天的心”,是作者关念家乡、关念北平,想念亲友人事与国事的心,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没有详细描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著名景色,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北平寻常巷陌、日常生活之中。
    B.一椽破屋、满地落蕊……这些普通甚至破败的景物,被作者赋予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后,显现出一种生生不息之美。
    C.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故都的秋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感受细腻而独特,写出了秋独特的意境与姿态。
    D.“故都”二字有一种深沉、厚重之感,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念,也使“秋”带有了历史的、文化的、情感的烙印。
    (3)文本一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写到北平的秋,分别写出了秋怎样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我国,随着智能算法的兴起,经典动画的修复过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个完整的修复过程①        :首先,对胶片进行物理清洗、修复以及重新扫描数字化;其次,②         ;最后,使用人工对算法部分遗留问题精细调整。这其中,智能算法修复是核心环节。
          修复经典动画的难度之一在于如何在数字化修复的同时保持其风韵,这是对动画作品精神内核的发扬,可认为是一种二度创作。当然,这种二度创作不是大规模创造,而是使它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如果单纯依靠技术,盲目对经典动画的色彩、清晰度等进行提升,很可能远离人们已有的认知,包括与之有关的记忆。我们知道,人们对经典动画有着集体记忆,因此对其修复不能跳脱既定模式太多,否则就会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用含有“既……又……”的复句概述第二自然段修复经典动画要保持其风韵的意义,要求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不超过30个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总在牵动我们的情思。青山绿水、寻常巷陌……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留下了我们生命的印痕。它承载着我们丰富的情感,一直温暖着我们,滋养着我们。关注家乡的风俗与文化,对我们寻找情感归宿,深入认识家乡,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家乡,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