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白乐府诗多用古题,在题材内容上有很多一脉相承之处,而在语言、境界等方面则大有变化,声色大开。明人胡震亨指出其拟古乐府的成就:“至太白几无憾,以为乐府第一手矣。”李白所拟乐府古题绝非单纯模拟,而是在古题之下阐发新意,广为创造——继承与创新,在李白乐府中得到了浑然无间的统一。对此,詹锳先生所论甚得要领:“太白乐府,或模旧制,或创新篇,因革之端,往往可指。”因,就是继承;革,当为创新。因革之统一,正可视为李白乐府在乐府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继承的角度讲,李白乐府所拟古题,均在古乐府的谱系之中。如《将进酒》属“鼓吹曲辞”;《蜀道难》《雉子斑》属“相和歌辞”等等。其中《雉子斑》,古题亦为“雉子班”,属铙歌。雉的形象本身就体现着耿介的性格。《礼记正义》云:“或谓雉鸟耿介,被人所获,必自屈折其头而死。”李白的《雉子斑》继承并突出了这个主题,其中的“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成为耿介形象的代表。李白还创作了很多清新俊逸的小诗,多有拟作乐府古题,如《子夜吴歌》《静夜思》等。古乐府中的“清商曲辞”,以吴歌歌曲最为柔婉清丽,其“子夜四时歌”等,都极尽缠绵悱恻之情调,语言尤是清美含蓄。李白的《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其意境、语言脱化于南朝乐府民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李白乐府从汉魏六朝的乐府传统继承、汲纳了很多元素,为传承乐府文学注入了很多活力。乐府传统之所以能够绵延不坠、踵事增华,从诗史的角度看,是由魏晋六朝迄于隋唐很多诗人共同致力的结果,虽然并非李白一人所为,但李白在继承乐府传统的同时,又大力开拓,将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时代因素呈现在其乐府篇什之中,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风貌。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指出其乐府“因”“革”同时具备的特点:“太白《独漉篇》‘罗帏卷舒,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四语独近。又《公无渡河》长短句中,有绝类汉、魏者,至格调翩翩,望而知其太白也。”而创造性同样是异常鲜明的,其乐府诗以“拟古”见称,却将时代忧患、现实关怀及不凡抱负打并其中,而语言的恢张纵横,意境的迷离惝恍,使乐府诗至此境界大开。如《远别离》《公无渡河》等,看似光怪陆离,而其中的现实忧怀,跃然纸上。许学夷指出李白乐府的艺术个性说:“太白《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指出李白的这些乐府名篇,一方面可以上溯其“血脉”,一方面又自创局面,自铸伟词。
胡震亨尝言读李白乐府有三难,曰:“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不参按白身世遘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本指;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路。”也就是说,李白是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之上巧铸灵运,方才成就其乐府的瑰奇景象和巅峰地位。
(摘编自张晶《李白乐府诗的继承与创新》)材料二:
李白之所以大量创作古题乐府,是由“风雅至于乐流”这样的诗歌史观念出发。乐流成了仅次于风雅的诗歌经典,反映到李白的创作中,则是在写作《古风》五十九首之外,又创作了大量的古题乐府。
除了“乐流”之外,“讽兴”也是李白乐府创作中核心性的概念。后人在论述李白乐府诗时,也强调其讽兴的特点。如胡震亨《李诗通》云:“太白诗宗风骚,薄声律,开口成文,挥翰雾散,似天仙之词。乐府连类引义,尤多讽兴,为近古所未有。”其中“连类引义”为方法,“讽兴”则为旨趣。又应泗源《李诗纬》还指出李白的一些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也有君臣遇合的政治性寄托在内,“太白愠于群小,乃放还山,而纵酒以浪游,岂得已哉。故于乐府多清怨,盖不敢忘君也。夫怨生于情,而情每于儿女间为切切焉。读勿以其辞害意可矣。”应氏所说的,正是胡氏所说的“连类引义”的一种表现。屈原的《离骚》《九章》《九歌》等作品,开创以香草美人喻君子、以男女离合喻君臣之际的传统,其寄托的精神与方法自然也被汉魏晋诗人所继承,李白的古乐府创作,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发展。
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原本为一种娱乐的艺术,多出于民间里巷歌谣,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又多写男女相爱及其别离的种种情事。文学史行至李白,其乐府,即使是严格地“规范曩篇”,或者说改写旧篇,也都是将被解构的汉魏诗歌审美理想重新恢复,将被淡释的诗性精神再度凝聚。
但是,这种复古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属于天才的个体行为,只有通过天才的创造力,才能神话般地恢复原生的诗性精神,才能跃入更为成熟的创造。
(摘编自钱志熙《论李白乐府诗的创作思想、体制与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所拟古乐府诗得到詹锳的高度评价:因革之统一,可被看作是李白乐府在乐府文学史上的地位。
B.李白所拟《雉子斑》中的“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运用对比等手法,继承并突出雉鸟耿介主题。
C.胡应麟:《公无渡河》的长短句中“有绝类汉、魏者”是“因”,“格调翩翩”是“革”,故“望而知其太白也”。
D.应泗源:李白一些古乐府写“男女之情”有寄托“君臣离合”之意,发展了“以男女离合喻君臣之际的传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将进酒》《蜀道难》分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说明李白只是继承古乐府谱系中的乐府古题。
B.李白《子夜秋歌》因为极尽缠绵悱恻之情调,语言尤是清美含蓄,故属“清商曲辞”,是吴歌歌曲。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忽复乘舟梦日边”等诗句,融入了诗人不凡抱负。
D.应泗源提醒读者“读勿以其辞害意”,是告诉读者不要因为李白的乐府诗句损害了他与“儿女”间真切的“情”。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说法最吻合于李白乐府诗歌“连类引义,尤多讽兴”的一项是
A.在唐代诗人看来,有无讽兴是源于风骚汉魏的古风、古乐府与沿自齐梁的近体诗的基本区别。
B.王之《唐诗评选》:“太白于乐府歌行,不许唐人分半席。”
C.萧士赟评《梁甫吟》云:“此篇意思转折甚多,盖太白借此以言志也。”
D.李白的乐府赋题,总要塑造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与生动的行动场景。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沈德潜评此诗:“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诗的理解。组卷:7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空院残月
韩少功 邻家的汉子很会种瓜,扛着锄头这里看一看,那里挖一挖,似乎没有做什么,但他所到之处不久就会冒出肥大的瓜叶,逢沟过沟,逢坡上坡,甚至翻越墙垣,尽情地蔓延和覆盖。不知什么时候,瓜藤已潜游我家门前的路上,两三个南瓜居然憨憨呆呆地拦路把守,要收缴买路钱的样子,使我出入的时候得东躲西闪三步两跳。
“把瓜摘去吃吧。”他撑着锄头,乐呵呵地冲着我笑。
“我家也有瓜。你种的,你留着。”
“我一个人吃饱,全家就不饿,哪吃得完?”既然他是一个人居家,那他到处种瓜做什么?他家离我家不远。我去过他家,知道他是村里的会计,有时还到小学代点课,无论数学还是音乐,都能教。一只搪瓷大杯,一只粗瓷酒盅。是他刚才找了半天才凑齐的。这确实是一个主妇缺席的家。听邻居说,刘长子的老婆到南边打工去了。他们的计算,供一个孩子读高中,非得有两个人打工进钱不可。
如今,他已经无法下地了。我不知道刘长子患了什么病,问起来,他只是笑笑。直到我看到他转眼间面容枯槁,头发眉毛渐次脱落,有明显的放疗和化疗迹象,才猜出凶多吉少。他扶着拐杖,再一次冲着我笑笑:“把瓜摘去吃吧。”“你自己留着吃。”“我怕是吃不上了。”“不要灰心。一定要心情开朗,积极地与医院配合。”
“什么医院?明明是拦路抢劫的土匪。”他目光发直,两个眼珠挤成了一个斗鸡眼,“一个疗程就要我八千,要在我身上开金矿么?我绝不给他们吃冤枉钱。”
他看了看天边的风景,说儿子就要考大学了。转过身,喘了几下,拾起了身边的几根豆角,又喘了几下,缓缓挪动了步子,然后缓缓地朝夕阳走去。乌雀正在归巢,水边的老牛正在回家,家家户户的炊烟都升起来的时候,他孤独的背影定格在一片火烧云中。
明它是他的儿子,一直在县城寄宿读书,终于被大学录取。直到我就要离开这个村子了,有一天从外面回来,才发现他们父子俩坐在我家。他儿子长得像个女孩,眉清目秀,有些腼腆,埋头翻着一本杂志。父亲满心欢喜地看着这个有出息的儿子,有一种怎么也看不够的劲头,目光软软地糍糍地抚摸着儿子侧面的每一个部位,摸得大学生更腼腆了,扭过头去看着墙角,躲开父亲的目光——他是知道这种目光为时不多从而不忍相接?还是年幼无知从而不觉得这种目光点滴都不可遗漏?
邻家汉子戴着帽子,盖住了头发脱落的头,是带着儿子来面谢的,顺便也讨教些大学读书的方法,间一点都市生活须知。墙边的几只大南瓜,当然是他的谢礼。在整个说话的过程中,他的兴致一直很高,听到儿子说学校的一些趣事,甚至满面红光地哈哈大笑,只是通常比别人笑得慢半拍,目光有些发直,似乎卡在略有所思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我将离开这里,春暖花开才会回来。这就是说,如果不出现奇迹,他此次戴着帽子的来访,对于我来说也许是最后一次告别。我知道拒绝就医意味着什么。我看见他最后一次摸着我家的桌沿,最后一次放下我家的茶杯,最后一次艰难地站起来,最后一次扶着拐杖走向大门,最后一次给我视野里留下笑脸和弯曲的背影……
现在,我又来到了这里。没人向我提起他,我也没有问起他,一个人的名字就这样在大家心照不宣的约定之下被删除了。院墙外的瓜藤又开始蔓延,向路上延伸着妖娆的触须,大概是想拦住路人的脚步,想说点什么。花朵也开始绽放了,像举起一支支金色的喇叭,正在向这个世界大声地传诵和宣告什么。我不知道是谁又在这里种下了瓜,或者它们不过是野物,来自去年无人采摘的瓜,来自瓜腐成泥后重新入土的种子。如果没有人来采摘,它们也许会年复一年地这样繁殖下去。
清明节,远近的鞭炮声不时传来,当然是各家各户在上坟。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给刘长子上坟。也不知道他的坟在哪里。我只接到了他儿子的一个电话。他吞吞吐吐,想向我借一点钱。他说网上有人推销一种彩票透视眼镜,据说是发财致富的高新技术产品,他很想得到一副。
我不记得是如何回答他的,也不愿意把这个电话告诉村里的人,当然更不会告诉他父亲。晚上路过他家院门时,推开半掩的竹门,习惯性地跨过院门的石槛。已近深夜了,西沉的残月隐在林子里,给清冷地坪筛下一片模模糊糊的光斑。正房门挂着一把锁。墙根已布满青苔。靠近厨房的一根竹管之上还流着水,支架已经垮塌,泉水流到了地上。院子里也有很多瓜藤,从院墙那边蔓延过来,已经把一条通向屋后的小路封掩,然后爬上了石阶,攀上了檐柱,甚至缠住了檐下一张废弃的犁,在木柄上开出了小小花朵。我知道,待到秋天来临,这里将会有遍地金灿灿的南瓜,在绿叶下得意洋洋地纷纷探出头来,一心要给主人冷不防的惊喜。我踏着月光,完成了一次为时已晚的告别。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几件小事,让瓜、论病、讨教,将“我”和刘长子的交往经历一一再现,也为后文的“告别”埋下伏笔。
B.刘长子勤劳质朴,擅长种瓜既表现出其能干勤快的特点,也表明其生活的窘迫,在无力耕种的时候,不得不以种瓜来维持生计。
C.拒绝治病的原因并不是医药费贵得离谱,而是刘长子想把钱留给孩子读书,这是刘长子的无奈选择,孩子才是他人生的希望。
D.清明节来了,我不能断定是否有人给刘长子上坟,因为我早就知道刘长子的儿子已经走上了堕落的深渊,不太可能给他上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以南瓜成熟开头,以瓜藤的成长攀延结尾,从秋天写到春夏之交,不动声色中传达出季节的变换,时序的更替,也隐隐包含着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B.作品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刘长子“目光软软地糍糍地抚摸着儿子侧面的每一个部位”,这一细节其实也是对父子关系的刻画,为下文儿子的变化做铺垫。
C.作品对话描写极为凝练,充满生活气息。“把瓜摘去吃吧。”“你自己留着吃。”“我怕是吃不上了。”……这些对话也透露出主人公的低落情绪。
D.作品语言灵动,富有情趣。“两三个南瓜居然憨憨呆呆地拦路把守,要收缴买路钱的样子”这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南瓜的憨呆可爱。
(3)作品结尾中,告别的对象并不是刘长子,而是木柄上开出的“小小花朵”,请分析其用意。
(4)韩少功的乡土作品往往借助村野物事来表现农人生活,本文的“南瓜”就是重点描绘的“村野物事”,请探究“南瓜”在文中的内涵。组卷:14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_____?小时候,春节是丰盛的年夜饭,是盼望的压岁钱。长大后,春节是漫漫的回家路,是满满的幸福感。春节,以亲情为伴,以文化之名,向时间和生命致以一年一度的问候。如今,春节②_____,给不同年龄的人带来情感的共鸣。
幸福欢腾的年味,祈福拜年的年俗,( )。如今的春节,年货也许不再大包小包,爆竹或许不再遍地开花,但更具时代感的过年新方式、更具创意的年俗新表达,正在为延续千载的“中国年”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一年一度的春运,如同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载满游子思乡情驶向团圆。虽然疫情当前,这个春节有不少人不能回家过年,但云端相聚、视频拜年让“团圆”不再遥远,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团圆和平安的意义。③_____,除了聊天、看春晚、吃年夜饭,还有越来越丰富的家庭活动:和叔伯婶姨一起录制新年短视频,帮爷爷奶奶自制过节表情包,趁家庭聚会一起拍摄团圆写真集……创意团聚让传统年俗有了新花样,为过年增添了更多欢声笑语。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填满一代代中国人关于春节的集体记忆
B.填满了中国人关于春节的一代代集体记忆
C.是中国人关于春节的一代代集体记忆填满了
D.一代代中国人填满了关于春节的集体记忆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43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说的虽是“为学”之道,却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前行路上,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读了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质疑?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7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