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8 5: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以家法族规为代表的社会规范,与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一并组成了人类社会的法律规范体系。与依靠强制力执行的国家法规不同,家法族规属于“软法”范畴,它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在造福家国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柔性之美。
家法族规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与国家法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家训、家法的雏形。商周时期,宗法制日渐成熟,对皇族而言,治国与治家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直到清朝末年,皇族家法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传统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制在传统社会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自然而然,许多家规、家训围绕着“礼”而诞生、发展与演变。与此同时,礼制与法制也在不断融合。到了唐代,随着“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的制定与实施,传统中国法律的“礼法合一”达到巅峰,家训家规与国家法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了,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法的不足。
一般来说,家规又可以细分为家训、家法、族规等几种类型,具体内容略有不同。家训多为劝导型规范,体例灵活,可长可短。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南北朝时期名士颜之推写有著名的《颜氏家训》,洋洋数万字包括教子、勉学、风操、名实等二十篇。纵览古今家训,其内容虽有差异,但用意大致相同,以劝人勤俭亲善为宗。寻常百姓讲求立训治家,皇家更是如此,有些皇族家训,其作用不亚于现代国家之宪法,宋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赵匡胤吸取前代教训,提倡文治天下,厚待士人,曾于太庙中立有誓碑,要求后世之君“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伟大成就与赵匡胤的立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家训相比,家法的诞生要晚一些,而且常附有明确的惩罚措施。有些家法扩展至整个宗族,是为族规。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成文家法,大概当属制定于唐朝的江州陈氏《义门家法》,这部家法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对于家族管理的种种事项都有明确规定,还设有处罚措施,这与今日法治的立法、执法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立法角度考量,《义门家法》彰显了较高的立法水平。首先,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规定家族之中设立主事一人,副事二人,负责管理内外诸事。其次,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用于提高家族成员的个人素质和生活质量。比如,“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再次,为日常起居制定了详细的规则。比如一日三餐。最后,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比如,“不遵家法,不从家长令,妄作是非,逐于赌博,斗争伤损者,各决杖十五”。同国法相比,家法的制裁虽然力度较小,但是影响力却不小。因为在古代那样一个宗族人情社会,一旦受到家法制裁,意味着当事人颜面尽失,失去了在当地立足的资本。如果当事人不服宗族管教,一旦诉诸官府,除有极大冤情外,官方通常会尊重宗族的意见,对其施以重惩,这就使得家法更有约束力。
虽然在今天看来,传统社会的家法族规之中不免保留了许多落后甚至错误之处,但瑕不掩瑜,其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闪光点,可资当代借鉴。到了近代,作为传统社会的产物,家法族规非但没有消亡,反而能够与时俱进,印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今天,中央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倡导挖掘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法治内容,这一传统法律中的柔性之美,必将焕发新生,迎来春天。
(摘编自宋伟哲《家有家规:传统法律文化的柔性之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法族规属于“软法”范畴,不具备强制力,彰显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柔性之美,同时具有教育意义。
B.商周时期,宗法制日渐成熟,统治阶层认为治国与治家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为家法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C.一般来说,家规又可以分为家训、家法、族规等类型,它们诞生的时间有先后,具体内容略有不同。
D.在今天,传统的家法族规之中不免保留了落后甚至错误之处,但瑕不掩瑜,其中闪光点仍然有借鉴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举《诫子书》《颜氏家训》之例,旨在论证家训多为劝导型规范,以劝人勤俭亲善为宗。
B.文章善于在比较中展开论证,既分析了国法与家规之间的区别,也区分了家训与家法的不同。
C.文中引用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话,论证了宋朝赵匡胤的立训与其他家训用意相同,值得后人学习。
D.文章在阐述《义门家法》具有较高立法水平时,从多方面予以阐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家规、家训围绕着“礼”而诞生、发展与演变,随着礼法的不断融合,成为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B.《义门家法》作为中国最早的家法,彰显了较高的立法水平,家法中设有处罚措施,甚至比今日法治的立法、执法都更完备。
C.如果当事人受到家法制裁后不服宗族管教,当事人可诉诸官府,官府为了维护宗族人情,往往让宗族对当事人的惩罚从轻考量。
D.家训家规应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中央倡导挖掘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法治内容,家训家规必将焕发新生,迎来春天。组卷:3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效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据统计,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在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不少展现乡村生活的“乡村网红”,他们和网友分享乡村美食、美景和日常生活,收获不少关注,也带火了乡村土特产品,为家乡发展赢得更多机遇。顺应数字乡村发展趋势,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强调“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摘编自杨永纯(“数字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材料二: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组织实施了6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全国超过1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和5万个4G基站建设,并优先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快网络装覆盖和普及应用,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双双超过98%。保障了农村群众的上网需求。中央财政和基础电信投资累计超过500亿元。支持全国13万个行政村光纤建设以及3.6万个基站建设。
(摘编自《2021年中国数字乡村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材料三:
但和很多地处大山中的村庄一样,西黎村的治理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基层人口流动大,信息难及时掌握;村民办事不方便,经常需要来回奔波;村务信息通知不到位,防诈、普法宣传大打折扣……繁琐低效的治理手段制约着村子的发展,也影响了西黎村的特色产业向外推广,村子发展后劲和活力不足。2021年6月份,大安镇政府在西黎村启动数字乡村示范点建设,搭建基层数字综合信息平台,采用“互联网+治理”模式,用活基层大数据,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西黎村的发展也迎来了契机。“其实,在此之前,西黎村就开展‘数字乡村’产品销售,西黎村的村民们对数字乡村平台的认可度高,部分村民已安装了‘智家小度、沃家神眼’等产品。“西黎村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数字乡村”建设听起来高大上,但对西黎村村民而言,每项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据介绍,西黎村数字乡村平台共有26项服务功能,包括“三务公开”“惠农政策”“农业大讲堂”“发布买卖”“我要帮忙““随手拍”“矛盾调解”“信息阅读”等模块。
(摘编自张宏波、沙晓峰(“数字乡村”为西黎村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材料四:
4年前,村民葛开永在东川区块河村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无花果。刚开始,他的产品都在线下销售,好卖时每公斤40元,难卖时冷库都放不下。4年后,搭上电商的快车,利用拼多多、淘宝、天猫、微商等网销渠道销售无花果,他高峰时每月可销100多万元,日均接单量3000-4000单。
“这两年,直播电商高速发展,在帮助农民增收脱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播电商突破了地理界限,农户和乡村企业代言人即可成为主播,农业生产车间和田间地头就能成为直播间,更好地助力农产品销售,助推乡村振兴。”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新业态推动了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摘编门王志宏《云南昆明数字乡村建设有“智”更有“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这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设施保障。
B.不少“乡村网红”在短视频平台上展示乡村生活,对乡村网络文化和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C.2016年至2020年,中国农村宽带接入用户的数量持续增长,但就农村宽带用户的占比来看,则持续下降。
D.2018年至2020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2016年至2018年的增长速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乡村”建设帮助西黎村在治理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在平台上设有26项服务功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B.西黎村被大安镇政府确定为“数字乡村”示范点,这是因为村民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展了“数字乡村”产品销售。
C.葛开永在东川区块河村种了200亩无花果,如今借助网销朵道销售高峰时每月可销100多万元,比以前方便了许多。
D.材料三以西黎村为例,材料四以葛开永个人为例,从不同层面讲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治理及乡村经济发及等方面的作用。
(3)假如你是一位扶贫人员,说说如何帮助乡村搞好“数字乡村”建设。组卷:3引用:4难度:0.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人听完她的哀诉
柔石 尖利的北风。巍峨古旧的城下。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婆子,坐在地上,哭她生命末路的悲哀:“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有了半小时。
几个孩子听得悲伤。向城门边跑去。他们都是住在城脚的茅舍中的穷孩子。在这北风中,也还穿着单裤,破夹衣,没有鞋子。
可是他们都同情地围在她的面前。盯住眼睛看她涌流出来的大泪。食指放在口里,不发笑声。
老婆子继续哭道:“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三四个贵胄式的妇人走进城来。也听见她哭声悲哀,驻足问她道:“老婆子,什么事?”
老婆子也就诉说:“太太呀!可怜可怜我罢!我有一个60岁的白发的丈夫,我还有三个儿子……”
于是贵妇人们互相一笑。
有的说:“还说可怜可怜她呢!我只有一个儿子,她倒有三个。”
有的说:“她还不满意,她的丈夫已经陪她到60岁了。我的丈夫陪我到五十岁就死去。”
一边说着,一边走远了。
眼前仍留着几个孩子,呆呆地。老婆子又哭。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过去半小时。
一班学生走出城。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凄怆,驻足问她什么事。
老婆子继续诉说道:
“少爷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大儿子,前年22岁。兵爷打仗,将我的儿子拉去搬炮弹。可怜从此就没有回来了!一年,两年,我的眼睛望花了。可怜从此就没有回来!……”
悲哀噎住了她的喉咙。没有等她说完,学生们气愤愤地昂头走散。
有的叫,“我们应当反对战争!”
有的叫,“我们应当提倡非战论!”
有的叫,“战争的罪恶呀!落到老婆子的身上了!”
可是她的眼前,仍是几个孩子。老婆子又哭: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连续半小时。
几个农人从田野中进城。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酸悲。放下锄问她什么事。
老婆子带泪继续哭诉道:“兄弟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第二个儿子,去年13岁。到山上去砍柴。不知怎样一失脚,跌下岩壁来。别人抬他回家。血流太多了。到家也就死了!……”
老婆子呜咽地说不成声。
农人们听的不满意,有的说:
“不小心,不小心。山上我们一年要去整百次,那里会跌落岩壁?”
有的说:“这是一个13岁的第二个儿子,不要紧,还有大儿子在哩。”
一边互相拿起锄,又走远了。
她的眼前仍剩着几个痴孩子。老婆子更悲伤地哭了: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经过半小时。
一群工人走出城。也听得她哭声的悲伤,走近去问她为什么这样哭。
老婆子哽咽得说不清楚地继续说:
“伯叔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第三个儿子,6岁的一个。三个月前,我和我丈夫到田野上拔瓜藤。留他在家里玩。等我们回来,他却不见了。门口有一堆血。我们踏血迹寻去,却是深山。唉!被狼吞去了!……”
工人互相一惊。嘈杂地叹着:
“山里还有狼呀!”
“狼竟会到村庄来吃人么?”
“不过这是一个小儿子,她总还该有两个大儿子在的。”
一边也匆忙地走去了。只回过一两次的头来,但不想续知她的哭诉了。
黄昏开始落下来。
在老婆子的眼前,仍是几个不懂事的孩子。她仰头向着密布天空的阴云,失望地放声大哭:“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城门往来的人儿稀少了。
哭声又消逝半小时。
两三个商人从乡间收账回来。钱袋在他们的肩膀上琅琅地响。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凄楚。脚步停到她的前面,问:“老婆子,什么事?”
孩子们也抬头看着商人的脸孔。
她似有一线光明地诉说道:“唉!老板!可怜可怜我,舍我几个钱罢!我的60岁的老丈夫,自从第三个儿子死后就病了!到现在有三个月,将死了!”
商人们互相说:“夜了,夜了,我们要回去了。否则可以给她两角钱。虽则事情是常常如此的。”
一边又匆匆地没去他们的影子。
老婆子一时昏去了。一时又慢慢地向看呆了的孩子们说:
“小弟弟们!可怜罢!我因为乡下没处讨钱,远远跑到城内来。想讨几个钱买一服药回去。……唉!虽则我的丈夫,此刻或者已经死了!可是小弟弟们,你们也有钱么?”
老婆子酸苦得说不成别的话。
而这几位听呆的孩子:有的抖抖他的衣袋,表示袋内只有一把蚕豆。有的翻转裤腰,表示身上只有一个肚脐。个个摇摇头,不声响。
老婆子却突然发狂似的问:“你们也有毒药么?你们也有刀么?我不想回家去了!”
孩子们一听到问刀,惊怕了。逃散了。
黑夜如棉被一般盖在她的身上。朔风一阵阵地在扫清她身上的尘埃和她胸中的苦痛。
她气息奄奄地睡在城脚下,她心的未曾全灭的光,为她家中的白发丈夫似乎还得望着明日。
1929年12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语言对话描写了老婆子断断续续的哭诉,在各色人等面前展现了她以及她的家庭的不幸遭遇。
B.小说反复描述老婆子的哭诉,这种行文构思方法与鲁迅的小说《祝福》反复写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异曲同工。
C.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描写很有特色,在黑夜中,小说主人公老婆子终于清醒了,她要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
D.这篇小说和鲁迅的《祝福》都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两篇小说都反映出当时底层百姓的痛苦,对旧社会进行声泪控诉。
(2)小说自始至终描写老婆子身边的几个孩子,有何用意?
(3)这篇小说被柔石结集于小说集《希望》,作者自序言:生命是在递变的,人与社会应当也走在无限的前进的途程中,我“希望”是如此。你认为柔石在这篇小说中寄予怎样的“希望”?组卷:4引用:3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怎么判断每天喝的水够不够?有人认为口渴就是大脑发出的信号,提示我们“该喝水了”有人觉得口渴再喝水就晚了,不论渴不渴都该随时喝水。实际上,① 。缺水能引起口渴,血糖过高、吃得太咸、中暑、发烧也能通过大脑引发口渴的感觉。
血糖过高、吃得太咸、中暑、发烧这种情况引发口渴,② ,而是血液里的糖、盐等成分太多,需要加水来稀释一下,或者体温过高,③ ,所以往往是喝了很多水还是觉得渴。还有些长期爱好喝咖啡、喝茶的人,不是真的“口渴”,而是大脑出于习惯感到“需要来一杯了”。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口渴往往是由于内热消耗了津液,只是喝水而不清除内热,就等于“扬汤止沸”,不把灶火熄灭,锅里加再多水也会烧干。有些人口渴则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水分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径运输,也不是真的缺水。比如一些体内有瘀血的患者,瘀血阻碍了水分运输到口舌,因而总是感到渴但并不想喝水,即使喝了水,口渴也不能缓解。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类比说明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组卷:1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他们崇尚自我表达、颓废放纵、蔑视社会体制、反对主流文化、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等。
过去二三十年里,“垮掉的一代”这项“帽子”相继被扣到中国“80后”“90后”和“00后”头上。中国官方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向世界展示出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担当、奋进、自信的集体群像。事实上,不仅当代中国青年并不“拉垮”,中国从来就没有“垮掉的一代”。难得稳定的社会环境、高速发展的科技文化、几代人除旧布新的努力等因素,共同脱去了“垮掉的一代”这顶帽子。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