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自古喜欢玉石,它温润无瑕,纯洁美好,是君子的象征。汉字的世界中蕴含着怎样的玉文化呢?在甲骨文中,“玉”有两种写法,一种    ,一种简单,都取象于玉佩之形——把不同的玉石用绳子穿起来,佩戴在身上。从金文直至小篆,“玉”的写法才不断固定下来。
          玉石洁白美丽,常被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许慎认为,玉是最美的一种石头,它有五种重要的品质:玉的色泽温润,有一种温暖的手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说的就是这种质感。仁爱是一种温暖和煦的状态,因此,玉有仁德。
          玉名未经雕琢的叫“璞”,璞玉虽然外表粗糙,但通过它外在的纹理就能判断其中是否藏有美玉。一个有道义的人就像璞玉一样,凭借外在言行就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璞玉和他们都有内外一致的品格,因此玉有义德。玉能制成玉磬,敲击起来清脆舒朗,可以远远传开,有智慧的人产生的影响,就像玉磬的声音一样绵远悠长,因此玉有智德。玉质地坚硬,不能使之弯曲,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此玉有勇德。玉石虽然有棱角,却不会像刀剑一样刺伤别人,就像那些高洁之士一样,虽然坚持原则,也决不会  别人的利益,因此玉有洁德。
          仁爱、道义、智慧、勇敢、高洁,这些德行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美的君子形象。在玉的“五德”中,寄托着古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汉字中就有许多以“王”(斜玉旁)为偏旁的字。它们或是天然的美玉,或是 的玉器,这些字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名字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玉石的偏爱。
    ——摘自《汉字就是这么来的》,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繁复 损害 巧夺天工
    B.繁杂 伤害 巧夺天工
    C.繁复 伤害 鬼斧神工
    D.繁杂 损害 鬼斧神工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玉未经雕琢的名叫“璞”,璞玉虽然外表粗糙,但通过它外在的纹理就能判断其中是否藏有美玉
    B.未经雕琢的玉,名叫“璞”,虽然璞玉外表粗糙,但通过它外在的纹理就能判断其中是否藏有美玉
    C.未经雕琢的玉,名叫“璞”,虽然璞玉外表粗糙,但它通过外在的纹理就能判断其中是否藏有美玉
    D.玉名未经雕琢的叫“璞”,璞玉虽然外表粗糙,但它通过外在的纹理就能判断其中是否藏有美玉
    (3)下列和“玉”相关的文化(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苌弘化碧 碧:青绿色的美玉《窦娥冤》元曲
    B.完璧归赵 璧: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C.蓝田玉暖日生烟 蓝田:有名的产玉之地《锦瑟》李商隐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玉石:把美玉当成石头《阿房宫赋》贾谊

    组卷:20引用:2难度:0.8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教育部消息,全球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十三五”期间全球参加HSK等中文水平考试的达到4000万人次。中文已经成为世界语言,是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
          在所有人欣喜于“中文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自己真的已经学好中文了吗?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手机、平板等走入千家万户,我们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当我们欣喜于科技进步带来信息交流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表达越来越趋向去文字化,白纸黑字正走向边缘。随着用键盘打字而非手写的日常化,年轻人的书写能力在下滑,简单的词汇书写时挠头皮成为常态。尤其是随着语音输入法的出现,让“所说即所见”成为可能,原有的遣词造句在部分人生活中成为记忆。写信交流已不知是多少年前的往事,一项调查表明,有40%的中国年轻人承认经常书写错误,而70%的人称他们很难写一封正式书信。视频化、语音化,使得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被淡化。年轻一代对网络热词如数家珍,曾有一段网络视频:一群年轻人在做成语接龙的游戏,结果接上的成语都是“不明觉厉”“人艰不拆”“十动然拒”这样的网络成语,而传统意义的成语却说不上几个。还有些年轻人在学习中重视英语超过中文。
          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即时、快捷的交际特点,使得缩略、替代形式代替以往用词规范的现象,是一种趋势;另一方面,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汉语是中华文明积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文运用能力上的问题,必然会演变成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我国也在中文使用规范中出台了许多文件,但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要把中文作为民族身份的要素来守卫,从而产生自豪感、责任感。
    --取材于《别忘守好自己的母语之美》(江帆)材料二
          现代汉语,特别是网络语言日渐粗鄙化,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自古以来,语言都是讲求高雅、追求诗意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今中外不乏好诗妙句进入日常生活的范例。中国文学也不例外,诸如以“围城”形容婚姻。鲁迅先生创造的经典也有很多成为生活中的比喻,我们说一个人“阿Q”,指他的精神胜利法人格,说一个人“祥林嫂”,代称絮絮叨叨让人厌烦的倾诉。古典诗歌这样的例句更是比比皆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常在日常生活和行文中被人引用,极大地丰富了汉语。
          语言从来是发展的,我们也没必要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创新一棍子打死。佛经翻译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刘半农创造出一个“她”字,将对女性的称谓从伊伊侬侬中解放出来;清末民初大量的翻译词,如“化学”“服务”“组织”“政府”等的进入,都促进了汉语变革。网络语言鲜活、接地气,其中好些词汇很有创意。“萌”字表达了汉语之前没有的意味,十分生动贴切。用拼音打字“妹妹”,MM,意外出现一个新词“美眉”,用来指代少女,色彩也不逊色于“豆蔻”。但一些类似于“逗比”“逼格”等粗鄙语汇,对汉语的破坏却相当严重,我们创新幽默有趣的当代网络语言的时候,不应当忘记借鉴古汉语中“美的语言”。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美的表达,确实到了一个紧要关口。面临网络上的巨大挑战,方块字亟待筑起新的长城。雅言当然不是“脑残体”“火星文”,不是“愛祢狠殇”这样的文字组合,亦不是绕来绕去的甄嬛体。在网络时代守护汉语表达的纯正优雅,对过于随意化的网语胡言予以自我修正,是每一个在网上码字的中国人的天职。
    --取材于《守护汉语表达的纯正优雅》(杨克)材料三
          网络用语和外来语的日渐盛行,是近年来汉语界引人注目的两个热点。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因为收录了200多个字母词而引起了争论。
          应该说,任何一种语言的生命力都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维持并焕发出来的。片面地强调规范化而拒绝新的要素破土而出,会遏制语言的进步。但是分歧在于,语言文字是否需要监管?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针,是否就能收优胜劣汰之效?笔者认为,语言文字需要推陈出新,也需要监管,而在当前,语言文字事实上是缺乏有效监管的。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要想健康发展,不能寄托于自生自灭的过程,因为它本身并不具备自净化、自调整和自适应的能力。监管的责任本来是明确的,应该由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来管。对于网络用语和其他各种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应该分三种情况:对于其中合理的成分理应明文颁布以纳入规范,而对于那些具有流行趋势但不恰当的语言行为,应该明文禁止,第三部分(也许是大部分)则可以暂时不作干预。语言需要强调规则,但是现有的秩序应该允许冲击。制定规则要持谨慎态度,对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和词典没有规定的部分,应该允许试探,但是一旦明确规定了,作为教学、出版物和传媒,就应该严格实行。
          沈建华先生在《词典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一文中说得不错:“要相信,语言生活中自有秦琼和尉迟敬德哼哈二将,不倦地守护着汉字的健康与活力,捍卫着汉语言的核心部分,它的使用规则与秩序体系。”但是他没有说明,谁是语言文字生活中的秦琼和尉迟敬德?如果不是你,也不是我,把使用汉语的任何人都排除在外,难道汉语仍然能够健康发展吗?应该说,每一位汉语的使用者都有发言权,特别是那些汉语的使用和理解水平较高的人们,更有责任像秦琼和尉迟敬德那样站出来把守大门,捍卫汉语的优良传统与时代活力。
          在汉语文的“允许”与“不允许”之间有一条界线,应该通过辩论把这条界线划清楚,而不是通过我指责你“违反了《语言文字法》”,你指责我“思想僵化”“逻辑混乱”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在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寻求真理,这才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如果大家都置身事外,只怕终有一天,“神马”和“杯具”都会被收入词典,那时候汉语文的处境就十分凄凉了。
    --取材于《谁来守护汉语文》(浦家齐)(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文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但是我们的表达却越来越趋向去文字化。
    B.语音输入法的出现让“所说即所见”,这导致原有的遣词造句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记忆。
    C.有40%到70%的中国年轻人承认经常书写错误,很难写一封正式书信,唐诗宋词却早已忘在脑后。
    D.汉语是中华文明积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文运用能力有可能会决定中华文化是否传承。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网络语言,没有必要视为洪水猛兽,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创新一棍子打死。
    B.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语言鲜活,接地气,有很多词汇很有创意,十分生动贴切。
    C.在创新幽默风趣的当代网络语言的时候,没有必要借鉴古汉语中“美的语言”。
    D.语言文字需要监管,对于那些具有流行趋势但不恰当的语言,就应该明文禁止。
    (3)结合文章的观点,下列网络语言不需要被严格监管的一项是
     

    A.美眉
    B.逗比、逼格
    C.神马
    D.杯具

    组卷:17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训俭示康(有删节)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注】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
    相关链接: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
    【注】①林放:鲁人。②易:仪文周到。③纯:黑色的丝。用麻织帽子比较费工,所以说改用丝织是俭。④泰:倨傲。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羞赧弃 去:丢弃
    B.吾不以为 病:疾病
    C.枉道 速:招致
    D.人不其忧 堪:经得起,忍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心独俭素为美/若舍郑为东道主
    B.果止于梨、栗、枣、柿类/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既入,问其来/若属皆且为
    D.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B.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C.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D.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4)下列各句中能体现司马光节俭品格的一项是
     

    A.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B.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C.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D.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司马光写给儿子的训诫文,作者谈节俭的好处,用种种实例教育儿子要务行节俭,力戒奢侈。
    B.文章首先从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喜奢华说起,然后对当时世俗趋向奢靡浪费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C.作者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目的是从理论上说明“俭”与“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D.司马光并不赞成李文靖、鲁公、张文节三人的行为,他说理透彻,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②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③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7)同样是赞成节俭,孔子对待“俭”的态度有何特点?

    组卷:34引用:1难度:0.7

  • 8.《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借贾雨村之口提到“正邪两赋”之人。所谓“正邪两赋”即“没有截然的好,也没有截然的坏”,而这正体现文学作品塑造人物性格真实立体与复杂丰富的特点。
          班里要举办主题为“我看名著人物”的读书交流会。请你从《红楼梦》或《三国演义》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阐释这种“正邪两赋”的具体表现。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结合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语句通顺,不少于100字。

    组卷:10引用:2难度:0.7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李汉荣曾说:“我一伸手,一张口,就享用着大自然,就占有着无数人的劳动成果。即使我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我也在享用着。我至少在享用这木头制成的床以及这棉被毛毯,而这都不是我创造的;我同时在享受这和平宁谧的环境,而此刻,守边的军人正穿过一片丛林蹚过一条冰河……
          难道活着仅仅是享用?如果不是享用,那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听见万物都在默默地启示我——
          蚕说,用一生的情丝,结一枚浑圆的茧;
          树说,为荒凉的岁月撑起一片绿荫;
          煤说,在变成灰烬之前尽量燃烧自己;
          野花说,让你的生命开一朵锦绣的花。”
          正值最美好青春年华的你,认为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

    组卷:14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