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殷璠的整个诗学思想中,“风骨”实居于首位。《河岳英灵集》序里有一段回顾唐诗由初而盛的演变过程的言说,认为贯串于其间的一条主线,正是诗中“风骨”由失落以至恢复、由逐渐形成以至发展成熟的进程。其中揭示了自己的选诗标准,也有“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官商则太康不逮”的说法,同祥体现出以“风骨”为首要的着眼点。
按以“风骨”论文,发端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或可溯源于曹丕“文气”说);从其所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的解说看来,当是指刚健有力的文章质性,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感发作用有助于克服六朝后期文坛的颓靡习气。“风骨”的这种力量又来自何方呢?曹丕“文气”说将其归源于作者个人才性(甚至是先天决定的),孟子另有“养气”之说,以为“浩然之气”“面义与道”,则显然归属于儒家的教化。刘勰《风骨》篇里引证了曹丕的见解(其《明诗》《时序》)诸篇还谈到建安文人发扬才性以造就“慷慨以任气”的文章风骨的实例,而又宣扬通过“思摹经典”或“熔铸经典之范”以形成风骨,可算是两家之说的综合。
“风骨”进入唐代,开始起了变化。唐初史家为要给新王朝创立一代新风,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要以北方的“气质”来救济南方的“清绮”,这“气质”便有“风骨”的意味在。“风骨”一词中所可能包含的社会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深沉的人生感慨更突出。盛唐时,标举“风骨”已成为诗家共识,如李白推重“蓬莱文章建安骨”,高适赞扬侯少府诗“风骨超常伦”,岑参称许杜华诗“骨气凌谢公”,皆是。故殷璠以“风骨”论诗,实亦风会之所趋,并非个人的独见。
尽管如此,盛唐人谈“风骨”,仍有其时代之特色。建安文人身处“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时,虽怀有慷慨之志,而不免常带悲凉之意。唐代文人则处在大有为的时际,诗风中哀感的情味相对减少,刚健、明朗、飞扬、壮大的气象得到凸现,构成了盛唐“风骨”的主要色调。与此同时,殷璠诗学“风骨”论的特异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将“逸气”(自由放达的超世情怀)包容于“风骨”的范围之内。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盛唐诗坛的两大潮流边塞诗派和田园山水诗派,多以“风骨”归属前者而忽略后者,就因为我们的观念中惯常以“风骨”同济世用世乃至愤世、嫉世的人生态度相联系,于是田园山水诗里所表现的隐逸出世的情趣,便落|到了视野之外。实际上,“超世”也可能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坚持超世的路向也需要有生命的力度,陶渊明便是其中的典范。
由此看来,殷璠诗学中的“风骨”是以陶渊明式的“真气”加注于建安区骨之中,从而大大地拓展了传统“风骨”的理念。在殷璠的观念里,无论是济世的信念、愤世的感慨甚或超世的情怀,只要属于生命的本真,能体现生命的力度,便都有可能构成诗中风骨。
(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书系•意象艺术与唐诗》)材料二: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风骨”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已属比喻义。
“风”,又可称为“风神”“风韵”“风概”“风华”“风节”等,它们都是指具有外在可感的个性鲜明、独标风韵的精神风貌,是人物内在精神气质不自觉地呈现在人的神色和举止行为上的征候。“骨”,又可称为“气骨”,“骨便”“骨气”等。风骨合用,既有外在可感的风貌,又有骨气的内在神情与外在韵度相统一的精神气质。,
“风骨”作为一个文学美感特征,借用形象的词语,描述一个整体的美学风貌。具备风骨的作品,必然具备刚健有力、简约明晰的言辞;二者是统一的。风骨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批评术语,它是作品所透发的带有清新刚健美感特征的整体美学风貌,而不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的简单相加。
风与骨虽各有所指,但是在和辞采的关系上,它们又共同构成一方,与辞采构成表里对应,有主有从的两个方面。在二者的关系上,刘勰又着重阐述风骨应居于主要的地位,风骨可以作为文学的内在要素,可以和辞采构成表里关系并占据主导地位。风骨作为文学的内在要素,是相对于语言表现的外在形式而言的,但是,不应该将它坐实为文学作品的实际内容,它乃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文章的情理所抽象和虚化成的审美意象,是作品内容的“神”而不是内容本身。
由此看来,风骨,必须和文采相结合,才可能产生完美的艺术作品。“风”“骨”,两者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作品思想感情所显现的“风姿神貌”,反映出人物总体精神风貌以及艺术作品所展示的以抒情主体的精神气骨为其主要内蕴的总体美感特征。
(摘编自王少良《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研究》)(1)下列关于“风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由初而盛的过程,即诗中“风骨”由失落至恢复、由逐渐形成至发展成熟的进程。
B.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关于“风骨”的完整论述,全部源于曹丕的“文气”说。
C.文学批评中的“风骨”是一个概括文学美感特征的词,形象描述一个人整体的美学风貌。
D.“风”与“骨”虽然各有具体内涵,但是在和辞采的关系上,与辞采能够一表里对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例述较多,把“风骨”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来论证,让读者看到了它的来龙去脉。
B.殷璠认为无论边塞诗派还是田园山水诗派,都可能有积极的人生姿态,都可呈现“风骨”。
C.风骨透发作品清新刚健美感特征的整体美学风貌,但非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的简单相加。
D.相对于作品的语言外在形式,“风骨”与文学作品的实际内容相关,甚至就是内容本身。
(3)下列诗句,全部具有“风骨”特征的一项是
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丙: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丁: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4)两则材料都围绕“风骨”论述,论述有哪些不同?
(5)有人认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满含“风骨”,有人认为没有。请依据材料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由。组卷:31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泽,宇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
六月乙酉,以宗泽为东京留守。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用,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熏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
真定、怀、卫间,敌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决意幸东南,不报。
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升飞为统制而谓之曰:“尔智勇材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飞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泽得金将辽臣王策于河上,解其结,问金人虚实,得其详,遂决大举之计。召诸将曰:“汝等有忠义心,当协谋剿敌,期还二圣,以立大功。”言讫泣下,诸将皆奋。泽威声日著,敌用其名,畏惮,对南人言,必称“宗爷爷”。泽覆上疏,请帝还京,不报。
有王善者,河东巨寇也,拥众七十万,车万乘,欲据京城。泽单骑驰至善营,泣谓之曰:“朝廷危难之时,使有如公一二辈,岂复有敌患乎。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善感
泣日:“敢不效力。”遂解甲降。
未几,两河响应,泽上疏曰:“忠义之民相应者不啻百万,愿陛下早还京师,臣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中兴之业,必可立致。”奏入,黄潜善等忌泽成功,从中沮之。
秋七月,泽忱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第连呼“过河”者三而卒,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史臣曰:方二帝北行,宗社失主,宗泽--呼而河北义旅数十万众若响之应声,实泽之忠义有以风动之也。使当时无或龃龉牵制之,则反二帝,复旧都,一指顾间耳。黄潜善嫉能忌功。而高宗惑于奸邪之口,善善而不能用,使泽不得信其志,发愤而卒。悲哉!
(《宋史纪事本末.宗泽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
B.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
C.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含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
D.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守,皇帝离开京城,命大臣驻守;也指部队离开驻地时留下少数人守卫。文中指前者。
B.万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万乘即拥有强大军事实力。
C.两河,古代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区域,也指黄河以南、推河以北地区,文中指后者
D.中兴,指国家由衰微转向复兴,能使王朝在一段时期内免于衰亡,并重新走上治世之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幼有远志,在参加廷对时,极力陈述当时社会弊端,却被考官定为末甲。
B.宗泽慧眼识人,让岳飞戴罪立功,岳飞感恩戴德,一直把宗泽的话放在心上。
C.宗泽一心报国,探得金人虚实后,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建立功勋,感人肺腑。
D.宗泽有胆有识,单骑奔赴王善军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使王善归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决意幸东南,不报。
②而高宗惑于奸邪之口,善善而不能用,使泽不得信其志,发愤而卒。
(5)宗泽叹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组卷:43引用:3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疫情影响下,消费者出游行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受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不少人不再,倾心于长途游,①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旅游行业的新变化,一些企业和个人运营者“一哄而上”一味追热点,本身缺乏相关运营的经验和相应的能力,这就带来了产品供给不规范、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从长远看,各种建设及服务等方面,需要各省市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引导,并出台相关规范和标准对诸如资质等进行更好地管理。当前有些地方已经出台《露营宫地京区化管理办法》等条例,以便更好地提高旅游的品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组卷:2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航空公司将客机内最不起眼的塑料杯从13克减轻到9.5克。正是这减掉的3.5克重量,使航空公司每年少排放20吨二氧化碳;在有利环保的同时;航空公司每年因此节约了大约700万美元的支出。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