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重庆市主城区六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4 9: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学著作。它的体裁是编年体,以鲁国纪年为纲,按时间顺序记载东周前期的历史大事。历史学家习惯上把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称为春秋,后期称为战国。所谓春秋时期,实际上就得名于《春秋》这部史书。
《春秋》能够用很少的篇幅容纳比较丰富的历史信息。就地域范围而言,它的记载遍及周王室和各主要诸侯国,是当时的一部“世界史”。从种种迹象推测,今本《春秋》与鲁国史书《春秋》原本(简称《鲁春秋》)并非一书,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加工、剪裁而成的。那么,这项剪裁工作是谁做的呢?按照传统说法,是孔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孔子“因史记作《春秋》”。所谓“史记”,就是指《鲁春秋》。不过,通观《春秋》全书,个别地方有明显的阙文,前后记述体例也不完全一致,与司马迁等人所称孔子曾经予以认真“笔削”的说法似乎有矛盾。因此又有学者主张,今本《春秋》总体上仍然属于“鲁史旧文”,出自鲁国史官之手,孔子只是用它来教授学生而已。
《春秋》一书总体而言,体现出贯穿全书的编纂原则,背后往往隐含着编者的价值评判,这也就是古人常常提到的《春秋》“书法”。为《春秋》作解释的《左传》总结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这里对《春秋》的编纂风格进行了归纳,说它用词细密而态度鲜明,记载确切而含意深远,文笔婉转,顺理成章,叙事穷尽,无所歪曲,在此基础上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些“书法”即使并非出自孔子,也基本符合孔子的思想倾向,应当是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予以特别提示的内容。
关于《春秋》“书法”,可以用《礼记》中的“属辞比事”一语加以归纳。属辞就是遣词用字十分讲究,比事就是排比史事时有所筛选,这两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编纂技巧。《春秋》属辞之复杂是有名的。例如描写战争,根据情况分别使用伐、侵、战、入、灭、败、取、袭等多个不同动词,各自都有不同的寓意。又如杀人,杀无罪者称为“杀”,杀有罪者称为“诛”,臣杀君称为“弑”。同样是臣杀君的“弑”,如果只泛言某国人弑其君某某,就表示责任主要在君而不在臣,如果点出某国某某人弑其君某某,则表示责任主要在臣而不在君。从这一角度说,虽然《春秋》总的原则是强调“名分”,但并不是无条件地支持君主,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倾向性。
大体而言,《春秋》是如实记述的,但受时代局限,其中也颇有“曲笔”的地方。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刚刚成为霸主的晋文公在温(今河南温县西)召集诸侯开会,身为天子的周襄王在晋文公要求下亲临会场,会后进行狩猎。《春秋》即将这件事表述为“天王狩于河阳”,看上去周襄王只是前去打了一次猎,并非出席诸侯会议。之所以如此处理,是因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需要替周襄王保留体面。还有,《春秋》在记述别国弑君事件时能够直书其事,唯独涉及本国国君被弑,却隐约其辞,仅言“公薨”。《公羊传》将《春秋》的类似曲笔归纳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样在特定场合下的曲笔隐讳表达方式,也是《春秋》“书法”的一部分,并且对后世的史学著作有很大影响。
总之,虽然篇幅简短,但《春秋》作为现存的第一部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而在古代,它被视为孔子作品,置于儒家经典之列,地位更是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史书。
(摘编自张帆《属辞比事 惩恶劝善——<春秋>的成书与风格》)(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按时间顺序记载,并因它的影响决定了今天人们对东周前期的称谓。
B.《左传》归纳的《春秋》的编撰风格虽非出自孔子,但也基本符合孔子的思想倾向,应当是孔子在教学时特别提示的内容。
C.以“天王狩于河阳”来描述周襄王被要求亲临会场以及臣子弑杀君王却只泛言“某国人弑其君某某”,均是曲笔隐晦的表达方式。
D.“属辞比事”一语可用来归纳《春秋》“书法”,即注重遣词造句和对排比史事的筛选,体现了一定的编纂技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了《春秋》的得名,然后围绕《春秋》“书法”的特点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B.文章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手法,层次清晰地阐述了《春秋》“书法”的特点。
C.文章论证语言平实而又准确严密,引用文本和叙述文本有机结合,便于读者阅读。
D.文章整体论证结构为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段落内部以总分关系为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记载:“哀公十四年,齐人弑其君壬于舒州。”可见《春秋》虽注重社会秩序,强调君臣关系,但也会根据具体史实表达编者的情感倾向。
B.《春秋》有惩恶劝善的作用,这和它敢于真实地记载历史是分不开的。
C.《春秋》书法,追求“属辞比事”和“曲笔隐晦”,根据事件进行表述,体现着编者的价值评判,但也会受到时代的局限。
D.《春秋》在古代被列于儒家五经之中,地位高于一般史书,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创作。组卷:2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仰望着星空,他在描绘“中国星座”的辉煌蓝图,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
2004年,继上世纪90年代担任北斗一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后,他再次被任命为北斗二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75岁的孙家栋进入他一生中最忙碌的时期。仰望星空,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爬上心头。
星载原子钟像一只“拦路虎”,横在北斗二号系统面前。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误差1纳秒(10亿分之一秒),就意味定位会有0.3米误差。
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星载原子钟的研制能力,由于中国当时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只好去国外买。但国外好几家都以保密为由,一口回绝了。后来,好不容易找到欧洲一家厂商,答应卖给我们一款产品,技术参数基本够用,正准备签合同。没想到除了价格一涨再涨,对方还附加了一系列霸王条约:比如卖给我们的产品,档次要比他们用于伽利略导航系统的低一个级别;发货时必须等待他们国家有关部门批复等。
孙家栋说:“星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孙家栋的态度非常明确:“原子钟技术不过关,卫星绝对不能上天。”
终于,有3家科研单位分别研制成功各有特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北斗系统工程要求的星载原子钟——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
2007年,4台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国产原子钟,装载在北斗二号系统首颗卫星上。北斗系统高级顾问、时任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李祖洪和时任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带着试验队将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运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年初三,李祖洪接到谢军从厂房打来的电话:“李总,卫星发动机出问题了!”
大家正着急着,孙家栋闻讯直接赶来了。
听了汇报,孙家栋先蹲下身子,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但发动机底部离地面只有五六十厘米,看不太清楚。谁也没有想到,78岁的孙家栋索性躺在地面,脸朝上,身子往发动机底部慢慢蹭,终于看清楚了疑点情况。
孙家栋从发动机底部钻出来,喘了几口气,说:“应该只是擦了一下,问题不是很大,但必须立即请厂家的专家来鉴定。”
他擦了擦头上的汗水,此时秘书想搬一张椅子让他坐下休息,被他用眼神制止了。旁人不知道孙家栋犯有陈旧性腰肌劳损,剧烈的疼痛常常会让他步履艰难。
后来,在宾馆吃早餐时,孙家栋把李祖洪、谢军还有一些骨干招呼到一起,缓缓地说:“在北斗工程起步之时,我们也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巨人’可不这么想,他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他的肩膀上。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成为巨人。”
大家心里铆足了劲:让中国航天也成为“巨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7日20版) 材料二:
一飞冲天,星参北斗。
2020年6月23日,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圆满完成,中国“星”迎来历史性一刻。
北斗是中国的北斗。这一点是就北斗的技术而言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这其中倾注着几代中国科学家的心血。从北斗一号解决有无问题,到北斗二号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再到北斗三号一马当先,有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都是中国北斗系统的创举。北斗系统的发展之路,其实亦是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之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第四个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体现着中国智慧,更振奋民族精神。
北斗同时也是世界的北斗。“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可以预见,北斗系统这样的国之重器,不仅将极大地造福中国人民,更会因为中国的无私“分享”,广泛地造福于世界人民。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用户数量达到了“亿级以上”水平,从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到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再到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中国的北斗正在“点亮”世界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精彩生活。由光耀亚太到覆盖全球,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就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几千年前,中国的罗盘传播到世界,为人类的足迹开辟了更加广袤的空间,旅行者携带着它,勇敢地驶向远方。今天,中国的北斗让世界再次看到,中国分享惠及全球,中国智慧拥抱世界。中国北斗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遥望星空,在漫天的星斗之中,中国“北斗”从诞生到成熟,最终一定会成为最闪耀的那一颗!
(摘编自高永维《中国“北斗”,让世界更闪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则特写式人物通讯,报道了北斗二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事迹,树立了时代楷模。
B.材料一与常见的人物通讯不同,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如“78岁的孙家栋索性躺在地面,脸朝上,身子往发动机底部慢慢蹭”,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C.材料二是一则新闻时评,对“北斗”的技术、应用以及“北斗”体现的精神,发表评论,引导社会舆论。既有政策性,又有针对性。
D.材料二立意新颖,论述精当,夹叙夹议,亦情亦理,论述了“中国的北斗,让世界更闪耀”的观点,相比起材料一,它的观点表达更直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人”坚持自己的发展理念并不懈努力,不仅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而且有源定位、短报文通信等人无我有的创举。
B.北斗二号系统的核心就是星载原子钟,由于国外买不到,孙家栋下定决心:中国必须自主研发星载原子钟,让中国航天也成为“巨人”。
C.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北斗系统由光耀亚太到覆盖全球,掀开了中国卫星导航事业的新篇章。
D.北斗同时也是世界的北斗,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和千年前的指南针一样,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更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惠及世界。
(3)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传承、弘扬新时代的北斗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北斗精神的理解。组卷:2引用:1难度:0.2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里的山会唱歌
原上秋 我把山娃送去的时候,十几个老人一起说“来吧来吧”。十几个老人嘴巴说话,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他们都忙着编筐。我打听过,每完成一个,挣4块钱。老人们不停地唱歌,他们说“来吧来吧”之后,又一起唱起来。歌声像流过山涧的河,欢腾不息。
山娃可不是老人,他是一个牛犊一样的山里娃仔。山娃去过上海,他在上海开吊车。他坐在高高的吊车上看过高耸的楼、宽阔的街和潮涌一样的车流。
有一天,他一脚踩空,身体重重地砸在了上海。
山娃从上海回来,少了一条腿。他再也走不出大山。山娃每天看着门口的桃树发呆,桃树上一群一群的小鸟和他说话。他像树一样的安静,像山一样的沉默。
那一年我扶贫到了桃花源,想不到这个诗一样的名字却和贫困联系在一起。春天里,漫天的桃花盖住大山,整个世界灿烂一片。这里的风景能写出很多诗,却打不出多少粮食。他们靠山吃山,有时候山也吃人。每年都有生命陨灭在开山的工地,像树叶一样沤在泥土里。
老人所编的柳筐,就是开山运石的器具。他们换回微薄的报酬,有时候换来亲人的尸体。
老人们知道,生活不能只有眼泪,还应该有欢乐。德顺老汉说,我们唱歌吧。歌声随即而起,歌声从盛满柳条的小棚,飘满桃花源。快乐被风带着,塞满死寂的大山皱褶。
山娃来了,山娃唱一个。十几个老人给山娃喝彩。山娃不唱,山娃埋头编筐。山娃在上海,听了很多最流行的歌曲。一个人的时候,山娃把右手握成麦克风,能把天地唱暗。今天他唱不出来,他空空的裤管里,掩藏着他的忧伤。
桃花源不只有桃树,旮旯缝道野生着柳条。桃花解决不了人的饥饿,柳条能。桃花源的老人都是魔术师,他们能将手中的柳条变成各色家庭用具。
山娃从一天编1个,到能编4个了。老人再鼓动山娃唱一个的时候,山娃唱了。山娃唱的是从上海学到的歌曲,既新潮又好听。老人们用脚板拍打着地面,荡起的尘埃迷离了眼睛,有上海滩大舞台的美轮美奂的效果。
德顺老汉89岁了,他的手竟然灵活得像一个小伙子。十几个老人中他编得最快,也最好。他的歌大家也爱听。他是这里名副其实的“领袖”。他的很多歌曲都是自编自创,腔调里满含大山的沧桑。他满嘴的牙齿,早已不知去向,他的歌有一种含混不清的美感。听着他的歌,有人会指着他的表情说,看,多像山里的桃花。当然不是指的颜面,是那种凛冽里怒放的灿烂。
山娃一天编6个筐,赶上了德顺老汉。山娃唱歌也不再羞羞答答,他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
不管谁一曲终了,山娃都会“嗨、嗨、嗨”,像一个出征归来的将军,敲起得胜战鼓。
上级进行扶贫成果验收,我把山娃以及德顺老人和他的伙伴请到了舞台上。他们干着编筐的活儿,唱着快乐的歌,一下子把领导们震住了。领导们看惯了阳春白雪的舞台,山里人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吃惊。领导们听罢挨个握着山娃他们的手说,桃花源虽说经济还不富裕,但你们的精神最富有。
为了青山绿水,那些在山上打洞的人都撤下来了。
山娃和德顺老人的编筐没有停止,我把他们的柳筐联系到一个水果产区,平常的水果因精美的柳编衣裳价格倍增。水果商踏着山水过来,他在大棚里学会了歌唱。那天水果商和山娃他们一起合唱,南腔北调把山里的桃花都唱红了。水果商学会了快乐,他一路背着柳筐,嘴里哼着歌,在行人眼里就是一副山里人走南闯北的模样。他说他简直卖的就是柳编手艺,水果只是里面的装点。
山娃一天编8个筐,超过了德顺老汉。那一年,德顺老汉彻底退休了。他一头栽进他正在编织的筐里,再也没有醒来。
山娃和十几个老人用柳条编织了一副棺材,德顺老人很舒服地睡在了里面。他被埋在山上一棵大桃花树下,山坳里的风来到这里,会有桃花伴舞,有枝头的鸟和鸣。
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山娃去上海打工的不幸遭遇做简单介绍,这为后文写山娃的变化做了铺垫,也使小说的故事背景更真实,这样写更吸引读者。
B.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独具匠心,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把山娃和德顺老汉这两个典型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小说不厌其烦地写山娃从一天编1个筐到4个筐,到6个筐,再到8个筐,可以暗示山娃的心情由起初的忧伤痛苦变得逐渐开朗。
D.小说在多个地方巧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娃、老人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暗含了山里人过着乐观积极富足的新生活。
(2)本文在描写山娃他们时,借“领导们”之口,说“但你们的精神最富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本文题目是“这里的山会唱歌”,文中也多次提到“唱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组卷:3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费孝通在《重刊序言》中说《乡土中国》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的一些概念。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文字材料,阐释“横暴权力”的概念。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从这种观点上看去,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如果握有这种权力的,是统治者的工具。跟下去还可以说,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所谓横暴权力,是指
(2)《乡土中国》中的很多概念在我们当今生活中仍有体现。比如,一个学生,往往拥有多个微信群,以自己为中心,有班级群、学习群、家庭群、朋友群……这一现象可以体现费孝通先生所提炼出的组卷:1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青年学生,以上材料对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何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