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判断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判断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形成的时间以及中华文明历史究竟有多么悠久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当前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是否形成的标志是“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不乏并非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是文明社会,其特点十分鲜明,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冶金术;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认识,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其学术意见也往往被西方学术界忽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对中国各地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判断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出现区域性政体——国家。
以上几个特征,并不包括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文明为基础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三要素”中的两条文明判断标准,即文字和冶金术。这种差别,正是中华文明不同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地方,恰恰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良渚文明就是实证。几代考古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证实: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良渚文化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农业已经较为发达。良渚文化的手工业技术已比较发达且趋于专业化,玉石制作、制陶、丝麻纺织等都达到较高水平。良渚古城内城的城墙墙基宽达40米到60米,工程量非常巨大。在城址以北靠近丘陵的地带,修建了由多条水坝组成的规模庞大、结构完整的水利系统。这充分表明,位于良渚社会顶层的权贵阶层拥有高度的规划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除了良渚古城,在太湖东南岸的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着兴化蒋庄、昆山赵陵山、上海福泉山等良渚文化的大型遗址。这些地方与良渚古城具有相同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和祭祀体系、社会结构和资源调配模式。当时,已经形成以都城(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和小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式层级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社会中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的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实际上就是最初的国家。
综上所述,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社会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华5000多年文明不是只有良渚文明这一个孤证。
各地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贵贱、贫富分化,相继出现了集军权、神权及社会管理权于一身的王,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区域文明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大体上在尧、舜、禹的时期,这种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地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这个时期凭借天下居中的人文地理优势和多品种农作物的耕种,广泛吸收周围文明的先进因素,形成了以明尊卑为目的、以礼仪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开放包容为重要特点的礼制,成为一种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对促进周围地区文明的发展及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大地的文明起源、形成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导致这一过程的环境背景、产业基础、发展动力与机制进行综合探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中心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和显贵家族。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间,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集军事权力与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区域文明社会。中华5000年文明绝非虚言,而是历史真实。
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做出了中国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
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各地的中心性遗址为重点对象,开展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发掘出城址、宫殿、墓葬、手工业作坊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石器、陶器、铜器等,这些遗迹和器物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遗迹和器物都是实物遗存,看得见,摸得着,国内外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场景,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的贡献。
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区域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礼仪制度、天人合一思想等。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各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一跃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的中国。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学科结合与科学论证,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证明为可信的历史;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场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和社会进入文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历史长短等关键问题。
B.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有不同之处,可以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特殊性的一面。
C.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区域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发展。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出城址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器物,公众才开始了对各地区文明起源的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证实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当时已经形成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的行政控制区域。
B.历史上,中原地区曾经形成的文明形态更为成熟,使周围的区域文明迅速衰落,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
C.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等地区已进入区域文明社会。
D.距今5000年前后,祖先崇拜、礼仪制度等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促进了中华大地上的区域文明的交流。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不是文明是否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观点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
B.玛雅文明
C.埃及文明
D.印加文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文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6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煤海上有棵勿忘树
梁衡 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田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一个绿海。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
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挖煤先要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矸石、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产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个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缝里拔不出来。
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班的。
当年王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沙柳、沙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又过了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竟有悠闲的羊群。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
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领众人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到裂缝纵横的蛛丝马迹。有些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两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500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苏如初。地球的活力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
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利谐音,他们在这里修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大道全长7公里,两边杨柳夹道,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踏板,上面刻着一行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1984年起中国颁布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
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词,把你带入人文之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入藕花边”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荡漾,神清气爽,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你能觉得这是一座矿山吗?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名为“勿忘树”,它是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
(有删节)文本二:
文章的意象
梁衡 相熟的或不认识的读者提起我的文章,大多要谈到《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被各种刊物、选本选载较多,且已收入中学课本。文章内容暂且不说,其成功很大程度得力于瞿秋白故居前的那座“觅渡桥”。它正好暗合了秋白一生寻找人生渡口而不得的悲剧,成了本文的一个难得的文学“意象”。文章为思想而写,要有一个好的立意;文章又是为美而写,要有一个好的意境;而能够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象。
……
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与美感融合后的定格,是一种图腾,是这篇文章的logo。
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落地为文还原为一种新的形态。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涅槃之后的再涅槃,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但各自的来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
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
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
(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
(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
(4)“象”要小,“意”要大。
(5)“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
(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东煤炭集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煤矿之一,文章将其比作“黑色的地下海洋”,既强调煤年产量高,也突出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
B.文章以“我的家乡”为例,叙述传统挖煤方式对地表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引出下文的“觉悟”,为写植树灌草等工作做铺垫。
C.30年、500万株、58万亩……文章用具体的数据,翔实而准确地描绘了神东矿的地表上林涛滚滚、水草丰美的图景。
D.称呼工程师王义,文章起先直呼其名,后来改称“老王”,这既暗合时光的变迁,又表达了对保持水土的工作人员的亲近。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的“象”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意”具有象征性,可指作者从形象中抽出的思想,使用意象要努力追求独创性、新颖性。
B.立意、意境、意象是三个不同且相互联系的概念,立意赋予文章以思想,意境使文章更美,意象能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
C.意象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散文中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会定格为具体而又抽象的精神美。
D.“涅槃之后的再涅槃”“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形象地说明了意象的形成过程与结果,盛赞意象是经过升华、还原而形成的美的、新的形态。
(3)文本一的第五段运用多种人称叙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4)文本二指出散文创作中文学“意象”极其重要,请结合文本二中的内容,谈谈文本一中对“勿忘树”这一“意象”的选择与使用。组卷:15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心理学研究发现:智商测试中虽然老年人的总分略低于年轻人,但是在某些方面①
老年人神经元数量会略微减少,但神经结构并不比中年人差。脑的功能建立在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人在出生后神经元的数量不再增加,并以每年0.1%的速度死亡。60岁的老年人比20岁的年轻人减少了4%的神经元数量,( ),这是学习和记忆在细胞水平的表现。年长的人有更多的学习经历和阅历,保存了更多有效的突触连接,在分析和判断等思维上更有优势。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况且,差异并不显著。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
B.差异并不显著。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况且
C.差异并不显著。况且,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
D.况且,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差异并不显著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4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文化向来重视自省,《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道家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华文化也强调自信,《韩非子》中说“恃人不如自恃也”,告诉我们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要“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自省与自信,是广大青年人生路上需要经常面对和思考的。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