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5/1/6 11: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材料二:
    “无讼社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成都市中院提出的诉源治理。成都市法院2016年8月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进诉源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辖区内21个基层法院结合当地实际就诉源治理工作进行创新探索。成都市大邑法院依据诉源治理和本县司法实践,倒逼出“无讼社区”建设,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
          大邑县地处成都远郊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行政区划被打破,熟人社会环境瓦解,各种纠纷日渐增多。近几年大邑县法院受理案件总量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2018年县法院受理案件6502件,而员额法官只有31名。相应的大邑县基层调解组织弱化,传统的矛盾纠纷大多依赖行政化解,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用发挥削弱。
          2016年8月,大邑法院开始探索将“无讼社区”的理念融入城乡社区的治理实践中,并逐步在全县城乡社区建立和推广“1+N”数字综合调解平台体系。平台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调解社会矛盾为突破点,高标准打造“无讼空间”,建立了人民调解、法院调解、公安调解和司法调解等社区调解的常设机构。针对不能调解和不愿调解的案件,引导当事人通过“1+N”综合调解平台进入“诉调对接”的法律程序,并在大邑县法院、各分支法庭和各乡镇街道社区设立“诉调对接”的三级网络平台。
          大邑县首先在广泛民意基础上制定了《无讼公约》,其次按照民主决策议事程序,商议讨论形成村规民约。《无讼公约》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村民办事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大量纠纷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得以化解。并通过依法选举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员,使社区自治组织得以修复、完善和壮大,并发挥应有功能,助推社区居民将自我管理和服务、自我约束和发展的自治精神落到实处。
          大邑县建立了以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金牌调解员等为主体的72人调解专家库,根据入库专家工作经历和专业特长,分为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11个专家组,面对面参与调解所辖区域内疑难复杂和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把与日常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常态化地融入法治宣传活动中,引导城乡社区居民知法守法用法。
          大邑县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方式,引导各地德高望重、善于调解的居民成立品牌化调解室。通过树立道德典范,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凝聚带动作用,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将德治的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实践中,明显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自2016年8月“无讼社区”建设以来的3年间,诉前分流16358件,同期法院民事受案数6974件,70.11%的矛盾纠纷在镇、村(社区)得以化解,法院司法确认案件806件。据大邑县法院提供的数据,仅2018年通过“1+N”综合性调解平台调解案件6271件,调解成功5749件,涉及人数17743人,城乡社区居民对“无讼社区”的认可接受度稳步提升。
    (摘编自包路芳《费孝通的“无讼”思想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费孝通看来,传统的乡土社会注重礼治,要求人们服膺传统规则;同时,地方官在维持礼治秩序时,应优先考虑教化。
    B.从材料一第四段列举的实例来看,乡绅进行调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的过程,可见在乡土社会中,外在的监督不必存在。
    C.大邑县建设“无讼社区”的举措能够很好地节省当地的司法资源,也能够促进当地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D.“1+N”数字综合调解平台注重党建引领,包含不同的社区调解常设机构,在大邑县“无讼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以足球比赛来论述乡土社会对讼事的看法,如乡土社会中有人破坏传统规则的情况如同足球场上有球员犯规。
    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费孝通在论述中能够引用孔子的话,还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理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C.大邑法院在诉源治理工作中进行创新探索,能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各种纠纷增多、基层调解组织弱化等。
    D.在“无讼社区”构建中,大邑县不仅考虑“德治”,还考虑“法治”的作用,如将各种法律法规融入法治宣传活动中。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A.南宋诗人陆游在家训中说:“纷然争讼,实为门户之羞、门户之耻。”
    B.明代王阳明在其管辖区内推行“十家牌法”,令“十家之内,但有争讼等事,同甲即时劝解和释”。
    C.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
    D.明朝颁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
    (4)下面一句话是命题老师编辑阅读文本时漏掉的,请根据本文论证思路,说说这句应放在材料一哪一段后面。为什么?
    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应放在第
     
    段后面,理由:
     

    (5)有学者认为大邑法院在开展“无讼社区”建设时,能够“吸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无讼’的积极因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组卷:7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洋洋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2)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3)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28引用:8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报道,神舟十五号瞄准11月29日23时08分,航天员将在太空出差6个月。在这次太空出差名单中,坚持追梦24年的邓清明名列其中。
    “时刻准备着”始终是邓清明的人生姿态。神舟十一号执行任务期间,邓清明只在家待了一晚,就赶往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地面支持工作,与天上的航天员共同完成使命任务。56岁的他依旧坚持训练,“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虽然多次作为替补,但只要时刻准备着,①       
          邓清明圆梦了,年轻网友“沸腾了”,有人直言“56岁现在叫青年”!不懈坚持、奋斗追梦,正是邓清明的故事与青年产生共鸣的精神密码。
          ②       ?00后小伙马宏达“刮腻子”夺得世界冠军,背后是每天超过9小时的刻苦训练,准备时间长达5年之久。徐梦桃四战冬奥会,为梦想长达20多年的坚守付出。2018年她甚至扔下“拿不了金牌就退役”的狠话,在第二跳中出现失误,无缘大决赛。但她从未放弃训练,时刻准备着,最终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举夺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的金牌,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邓清明等了24年10个月才迎来飞天圆梦,踏上追梦的“星辰大海”。我们的人生或许同样如此,不会一开始就一帆风顺,③      ,相信“机会始终留给有准备的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20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组卷:4引用:4难度:0.7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著名的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但是,在只有“我”的世界里,个体很难找到他人认同的归属感;而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也许就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