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1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课内阅读

  • 1.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 下列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对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田地)
    B.人恒(错误)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了解、明白)
    D.出则无国外患者(匹敌、相当)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饿其体肤
    B.空乏其身
    C.动心
    D.则无法家拂士
    (3)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连用六个事例,有力地证明:在古代社会,出身低微不影响个人成就大业。
    B.作者认为凡担大任者,必从人的意志、身体、行为等方面经受磨难。
    C.孟子从个人事例推理到统治者治国,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D.选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来说理,气势磅礴,力度非凡。

    组卷:117引用:3难度:0.8
  • 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筋骨 无案牍之
    B.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C.益其所不能 不能损魁夫之丘
    D.管夷吾举于 入则无法家拂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畎亩之中 告之
    B.饿体肤,空乏其身 如土石何
    C.发于声,后喻 去之
    D.胶鬲举于鱼盐 多助之至,天下顺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意在阐述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
    B.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C.本文最后提出了文中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本文论证严密,通篇设喻说理,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组卷:31引用:2难度:0.5
  • 3.课内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其筋骨
     

    ②曾其所不能
     

    ③法家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为下文的论证奠定了事实基础。
    B.文章第2段,从反面到正面,从国家到个人,来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晰。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组卷:26引用:2难度:0.6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傅说于版筑之间的
     

    空乏其身
     

    ③法家
     

    ④而后
     

    则无敌国外患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3)本文讲的是
     
     
    的问题。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组卷:9引用:2难度:0.7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入:
     

    ②乱:
     

    ③敌国: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市 一反三 足轻重 妄动
    B.人 目个忘 自新 其实
    C.衡于 不足为 深思熟 处心积
    D.征于 俱厉 眉飞 喜形于

    组卷:4引用:3难度:0.5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然后能改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4)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什么感悟?

    组卷:17引用:2难度:0.6
  •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
     
     
    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
    (2)下列选项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行拂乱其所为
    C.入则无法家拂士
    (3)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4)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5)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3引用:1难度:0.5
  •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舜于畎亩之中
     

    ②管夷吾举于
     

    ③行乱其所为
     

    则无敌国外患者
     

    (2)作者在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本文论述个人成才和治理国家问题,作者认为治理好国家需要哪些条件?
    (4《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孟子另一文章《富贵不能淫》里举出一例,并做简要分析。

    组卷:24引用:3难度:0.6
  • 9.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者是
     
    时期的
     
    家孟子。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管夷吾举于
     

    空乏其身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组卷:9引用:1难度:0.5
  • 10.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死于乐/求其能千里也
    B.管夷吾举士/傅说举版筑之间
    C.则无敌国外患者/入之迂也
    D.舜于畎亩之中/征于色,于声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往往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4)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组卷:5引用:1难度:0.5
  • 11.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心志 行拂乱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出淤泥不染
    C.舜发于畎亩 何陋
    D.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亚夫,可得而犯邪
    (2)翻译句子。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举例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组卷:9引用:1难度:0.3
  • 12.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舜于畎亩之中
     

    ②必先其心志
     

    于虑
     

    ④人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阅读本文,作者认为一个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有
     
    。(用原文语句填空)
    (4)孟子在本文中主要阐发了什么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4引用:1难度:0.3

二、对比阅读

  • 36.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孟母三迁》)
    注:①舍:家。 ②嬉:游戏。 ③处:安顿。 ④市:集市。 ⑤贾人:商人。 ⑥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⑦徙居:搬家。 ⑧学宫:学校。  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⑩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礼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于畎亩之中(兴起,被任用)
    B.饿其体肤(使……饥饿)
    C.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外)
    D.成大儒之名(最终,终于)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百里奚举于市
    B.曾益其所不能
    C.遂迁居市旁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B.甲文善用排比句式,句式灵活,给人以美感,同时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C.乙文从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D.甲文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名人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5)“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句有什么现实意义?

    组卷:12引用:3难度:0.7
  • 37.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乙)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傅举于版筑之间(yuè)
    B.入则无法家士(bì)
    C.才美不外(jiàn)
    D.死于槽枥之间 (pián)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加点的词
    ①管夷吾于士
     

    ②行乱其所为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试简述甲、乙两文论证内容的异同点。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