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浙江省嘉兴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人类身处的世界是复杂的,复杂得让我们的理性能力无法理解,不过我们还得理解。一个通常的做法是将理解的对象降维观察、思考、描述和沟通。这在原始时代就开始了。人们给各种动物或植物起了名字,用“虎”代指一种浑身布满斑纹、健壮凶猛的肉食动物,用“谷”代指一种长出可食颗粒的植物……这里的语言,就是一种对高维的复杂机体的降维表达。一只老虎是四维的,三维空间加时间,但语言是一维的,声音随着时间变化连贯而出,便于描述,也便于思考,还便于传达。而接受这个一维描述的人也会很简单地获得,然后再将其升维,将一维的“虎”字还原为四维的虎。
          语言就是将人类所要处理的对象降维表达,以便用于其后的思考、交流。降维就是最有效的简化。因为高一个维度,复杂度就高一个数量级,降一个维度就降一个数量级。将四维的事物降到一维,极大降低了复杂度,使理性能力有限的人能够理解把握,在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可以简单操作,也节约了成本,便利了思考和交流。但是简单地接受一维信息是不够的,不足以知道信息包含的丰富内容,所以还必须将一维信息还原为多维信息。这样,降维—传达—升维,就是语言发挥作用的基本模式。
          当然,降维也不是随便做的,既然降维,就必然会有信息损失,降维以后的信息能否反映高维对象的大致轮廓是关键。因此降维过程要尽量保留下高维对象的特征,使接收到这些信息特征的人能够有效还原。语言文字越是能够用较少的笔画和发音表达特定对象,这种表达就越是优于其他表达。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就是用简单模拟对象的方法形成的。从甲骨文开始,汉字经历了一个从直接简单描绘对象到不断简化的过程。象形使人容易建立文字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用较少信息有效描述对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的简化是在普遍接受了象形文字的基础上的简化,虽然不太像了,但仍不失原来包含的信息。拼音文字是依据发音形成的。发音是最初的降维方法,也是模仿对象的声音而建立起与对象的联系,用几个音节的声音代表某一对象。
          语言和文字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成熟,成为记录、保留文明成果的载体,也成为思考、著述、交流和传承的工具。在众多的文字著述中,在一定有效的内容的前提下,那些善用文字的文献更为成功,因为它们用较少的信息抓住被描述事物的特征,使接收者在获益于内容的同时,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人类有了文字以后,文明就有了大发展。所以,降维一升维模式就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方法。
          这种降维—升维的方法不仅用于语言文字,还用于人类文明的其他形式。其目的在于简化复杂系统的对象,使人类理性更好把握,也更好交流。在艺术中,绘画是二维表达,雕塑是三维表达,电影是四维表达——都是降维表达。
          相较于其他降维形式,文字是独树一帜的。文字可以用一维形式表达多维的对象。既可以描绘多维空间和时间,又可扩展到地球之外,描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宇宙;还可以深入原子层次,描述微观世界。文字把人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表达文化价值,展现哲学思考和宗教精神,等等。于是,文字就成为人类偏爱的一种降维形式。书籍,也就构成了文明的标志,它记录了人类自上古以来的故事,承载了人类的文明经典,汇集了人类关于这个宇宙的多种猜想。它以一定信息量包含了更多的对象特质,是一种高效的降维表达。当然,实现降维和升维,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升维者有能力将降维的信息升维。
    (节选自盛洪《理解复杂:降维和升维》,有删改)      材料二
          著名科幻小说《三体》提到了“降维打击”的概念。信息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降维打击在各领域已普遍出现,只是不知低维层次的人们是否感知到正遭受降维打击之苦。无论你多么弱小,或是暂时拥有竞争均势,应对降维打击的最佳出路是升维思考,降维行动。
          升维思考是指通过积极学习高维知识、突破旧有认知束缚来思考问题。不愿学习其实就是懒惰,因循守旧其实就是自满,存在这两条就足以导致被淘汰的结局。人若与大象狮虎徒手相搏是没有胜算的,但大象被人奴役,狮虎被赶到荒野或关在笼里,为什么?因为大象狮虎只吃肚子里的东西,人不光吃肚子里的东西,还吃大脑里的东西。大脑里的东西就是知识。如果人或组织不愿为大脑吃东西了,会沦为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降维行动是指将高维认知和其他优势沉降到低维环境踏实做事。降维行动生效的前提是拥有高维认知,拥有高维认知的前提是升维学习。升维学习不一定立竿见影,却是为捕捉低维环境机遇以及让机遇变现的有效准备。为什么拥有高维优势却要去捕捉低维环境的机遇?因为历史发展都是如此,低维环境空间总是更大,并且只有对低维对手,你才具备碾压优势。这就是降维打击的意义。
          社会不会停止进步,而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各行业的竞争已进入降维打击的明显态势。不断升维学习,即便不作降维打击,至少能在降维打击的竞争中活得更好。
    (节选自子阳《降维打击和升维思考》,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让理性能力有限的人类理解复杂的世界,通常需要对高维对象作降维处理。
    B.高维对象被降维表达后,会极大地得到简化,而同时其特征又被全部地保留了。
    C.文字可以降维表达宏观或微观的多维对象,于是成为人们偏爱的一种降维形式。
    D.人类克服了懒惰和自满,不断学习、突破,因而能够降维打击狮虎之类的猛兽。
    (2)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用声音表示对象的名称,一个名称的发音越是容易使人联想起对象,发音音节越短,就越比其他名称优越。
    B.名画《蒙娜丽莎》在二维画面中呈现了人物的外貌,还呈现了她似笑非笑的神态、神秘梦幻的气质等丰富特质。
    C.具有不同年龄、经历的人升维还原能力不同,所以,人们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会有差别。
    D.在认知层面和技术高度上拥有碾压对手的绝对优势的一方,必然会实现对低维层次的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降维—升维模式就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方法”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能最大程度保留高维对象特征。
    B.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
    C.文字记录文明成果,有助于思考和传承。
    D.不同民族文字对同一对象的记录常不同。
    (4)两则材料中的“降维”和“升维”所指不同。材料一中“降维”和材料二中“升维”分别指什么?
    材料一中“降维”是指:
     
    (不超过15个字)。
    材料二中“升维”是指:
     
    (不超过15个字)。
    (5)小时候背过的古诗词会在长大后的某个情境中突然冒出来。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组卷:22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光隧道里不熄的烛光
    杨立秋
          很多东西,因为时代的变迁消失了,但蜡烛没有。它仍存在着,并且很好、很体面、多姿多彩地存在着。如今,蜡烛不再仅仅用作照明,还成为渲染氛围的载体。它像是丑小鸭蜕变成的白天鹅。白天鹅固然美丽,但我无论如何忘不掉过去的丑小鸭,因为是丑小鸭伴我走过了人生行程中的那一段隧道。
          那个时候,也就是我小的时候,家家离不开蜡烛。几乎每晚都有的定时停电,使千家万户的窗户里都摇曳着昏黄而幽暗的烛光。那时买蜡烛都成包买,一元一角一包,一包十根,有红白两种颜色,都是一个模子弄出来的统一的形状。
          摇曳着蜡烛光晕的夜晚,往往是令我和弟弟害怕的夜晚。
          那时,双职工的父母时常要加班或是值夜班,这样,家里就只有我和弟弟。于是,停电的夜晚,就是我们最难熬的夜晚了。天刚刚放黑,我把蜡烛和火柴准备好,和弟弟草草吃完锅里温热的晚饭,就静静地守候在蜡烛旁。只要灯光倏地一灭,两双小手就会麻利地配合着把蜡烛点上。一个划火柴,一个拿蜡烛,点燃后,倾斜一阵,借用滴落的蜡烛油的粘热性,把它粘在桌子上,然后,甩了鞋,麻利地爬上炕,各自蜷缩在两个角落里。
          刚刚点燃的蜡烛,先是发出一阵“嗞啦啦”的声响,暴跳一番后,才趋于平静,把昏黄的烛光,懒洋洋地洒在屋子的角角落落里。这时,墙壁上,就映出被烛光颤动出的物体的黑影。这黑影,随着烛光的摇曳,时大时小,时倾斜时竖立……不知为什么,那时,我就是怕这些影子,特别是映在墙上的我和弟弟的影子。头和身子,总会在丝丝缕缕的青烟中,被摇曳的烛光,抻扯出不成比例的黑影,且又颤颤的、黑魃魃的,看着就害怕。越害怕,还越要看。
          这时候,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开门声。
          每当我们睁开惺忪的眼睛,看到明亮的灯光和灯光下爸爸妈妈的面庞时,立刻就会像小兔子似的一下子跳起来。那时,我们就会感到灯光格外的可爱明亮,爸爸妈妈的面庞也格外的慈祥可亲。不管多晚了,我们都要在明亮的灯光下,在幽幽的蜡烛的烟味中,蹿蹦几个来回。
          尽管我们害怕停电的夜晚,但那只局限在父母加班或是值夜班的时候,父母在家时,停电的夜晚,是很有趣的。那时,我可以十分坦然淡定地面对倏然的漆黑把我们完全吞没,并且,时常会在父母找蜡烛点燃的时间里,和弟弟边学猫叫,边捉迷藏。等父母点燃了蜡烛,一家人要么围着饭桌吃饭,要么各自做着什么事情,一切都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平和。
          一家人晃动的身影,不时地投在墙壁上,一会儿分开,一会儿重叠,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一会儿倾斜,一会儿竖直,但我没有一点怕的感觉了。有时,我们会缠着爸爸在墙壁上用双手做出各种影像,有张嘴的大灰狼,有吃草的小兔,有戴草帽插秧的农民……那时,被烛光映照的墙壁,真的就像一块大屏幕,更像一个深藏着可怕和欢快的魔方。
          这魔方,被时光的巨手,玩转成了一段愈来愈久远的记忆。然而,成就这魔方的蜡烛和烛光还在,它们正被另一只时光的巨手继续玩转着,玩转着温馨,玩转着浪漫,玩转着各式各样的烛光晚宴——当然,这是在生活过得平安顺利的日子里。
          但也有例外的时候,顽皮的弟弟再一次从窗子上蹦下来,把左膀弄成了骨折,又多花了几十元钱。于是,刚好能够接续的生活费便断了线。先是妈妈脸上布满乌云,嘴里不断地吐出长长的叹息。这时候的家里就没了往日的欢笑。就像每次遇到困难都是爸爸站出来一样,他带着我每到星期天就去北山里拾柴火,再到柴火市场卖上无数个两元五角补贴家用。这才使断了捻儿的生活之光又重新燃起了温暖的火苗。
          家里所有人脸上都有了笑意。
          就是从那时候起,不到十岁的我便和父亲一起拾柴火拣焦子(俗称“煤核儿”),一直到我初中毕业弟弟接了班,我家里的柴火和焦子还是堆积如山。
          那时,我们这些在大石河边生活的孩子们,在不同的季节玩着不同的游戏,打鱼摸虾,挖耗子洞,滑冰游泳绕蚂蚱。可我不行,我们爷俩有空就出去一天,不是拾一车柴禾,就是拣一车焦子,每一次虽然累得小腿发软,可心里都是沉甸甸的,是那样的充实。也许就是这段经历培养了我不惧困难、不畏艰辛的顽强品格,才使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越走越坚定。
          有一年盛夏,我回父母家,刚进院子,双眼就被映照在夕阳下的满头白发晃了一下,不知为什么,像一道突然燃起的烛光。昔日里那位面对苦难生活永远能够想出无穷应对办法的父亲真的老了,腰弯了,腿不直了,眼睛也花了。
          就在那一刻,我特别想对父亲说点什么,但不知从何说起。父亲不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光明,也不是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划开天地之混沌。父亲就是父亲,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平民百姓,但是,父亲给儿子生命时光隧道里点燃了一支永远不会熄灭的蜡烛。
    (选自《散文百家》,2022年第8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麻利地配合着把蜡烛点上”和“麻利地爬上炕”,都从侧面写出了晚上停电在当时是常有的事情。
    B.作者回忆了他和弟弟睁开惺忪的眼睛看到灯光和父母时特别兴奋的场景,是为了表明停电对小孩的伤害之深。
    C.“时光的巨手”玩转着“烛光晚宴”,这里的“晚宴”并不意味晚餐有多丰盛,而是强调那其乐融融的氛围。
    D.父亲的满头白发像“一道突然燃起的烛光”,令作者忆起往事,同时意识到带着父爱的烛光一直燃烧在心中。
    (2)关于文中拾柴火拣焦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弟弟的意外骨折造成的家庭困难,父亲的积极行动与母亲的唉声叹气形成了比照,突显出父亲乐观向上的品质。
    B.从“没了往日的欢笑”到“都有笑意”形象地表明:在父亲的带领下,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家人觉得满足而充实。
    C.“我”和父亲拾柴火拣焦子时,在石子河边生活的其他孩子在玩游戏,这让“我”体会到了贫穷带来的无奈。
    D.拾柴火拣焦子这段特殊经历对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影响至深,对“我”性格的形成、品格的锤炼具有重大意义。
    (3)本文是如何在平实的叙述背后隐伏丰富情感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给本文加了一个结尾:“这支蜡烛,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风险,都能平静地燃烧自己,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你认为合适吗?简要陈述理由。

    组卷:14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指纹同样具有唯一性的是舌纹。舌纹,顾名思义,舌头上的纹路,与指纹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具备唯一性。那么,______?其实与指纹形成的原因一样,舌纹也由人体的基因所决定。基因不同,舌纹就不同,即便是双胞胎,舌纹也是不一样的。可以说,______。
          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也是我们切实能品尝出来的味道。我们依靠舌头在口腔内配合牙齿咀嚼食物,品尝味道,这是舌头的功能之一;人类从出生之后牙牙学语开始,也需要舌头和口腔其他部位配合,发出语音,这是舌头的第二大功能;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通过观察舌苔,发现身体的各种病症,从而辨证论治,这是舌头的第三大功能。
          中医有“心热则舌裂而疮”的说法,即舌头表面纹路断裂,从中医上讲就是心火旺盛。当然,不同的舌纹现象,______。或许有一天,我们在验证身份时真的要“舔屏”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把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以“舌头具有”开头的长单句。可以适当调整语序、删减字词,但要保留句子主要信息。整个句子不超过50字。
    舌头具有
     

    组卷:14引用:9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如同登山。如果把登顶当作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的人一路直行,直奔山顶;有的人折行而前,终至山顶;还有的人,止于途中,转而助力他人登顶,也享受到了登顶的快乐。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