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六国论》2021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11/20 21:0:1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文章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国破灭,非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非不利 兵:兵器
    B.破灭之 道:规律
    C.与战败而 亡:丧失
    D.不在战矣 固:本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力亏 二败三胜
    B.弊在赂秦 与嬴而不助五国
    C.固不在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D.破灭道也 然则诸侯地有限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失差不多。
    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D.作者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组卷:2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以从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从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姓。
    B.“山东”指战国、秦、汉时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C.“昆弟”中“昆”指哥哥,或胞兄。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D.“君”有多种解释: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指品行好的人,古代的封号,对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
    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②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5)从苏洵和苏辙各自所写的《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组卷:4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楚义帝(注)
    [清]查礼
          天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出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你。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跟踪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将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有删改)(注)  楚义帝:即战国楚怀王之孙,名心。秦末,范增说项梁立楚后,乃于民间得心,义帝为人牧羊,被立为楚怀王。王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沛公先入,守关,项羽攻破之,使人致命怀王,王曰:“如约。”籍怒,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促之行,令人击杀之于江中。
    (1)下列以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B.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C.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D.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后常用以指代国家。
    B.祀,“国之大事也”,中国有为祖先置备供品,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的习俗。“不祀”即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朝南而坐。
    D.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湖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关中。在今侠西一带。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B.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也是义帝的失误。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他的佐命之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
    ②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组卷:3引用:1难度:0.6
  •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侧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  ①侯生:侯嬴,信陵君门下食堂客。原为魏都大梁夷门看守。②如姬:魏王宠妾。因信陵君为其报父仇,故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B.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C.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D.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古代代朝廷封官、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的凭证。分为两半,合二为一方生效。
    B.婚姻:男女结合为夫妻,嫁娶;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后者。
    C.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楚、燕、齐。
    D.社稷:社,古代指五谷之神意;稷,古代指土地之神。象征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唇齿相依,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国的屏障。
    B.作者认为通过“窃符”而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并不是信陵君的罪过。
    C.作者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和平原君。
    D.作者认为信陵君备受时人尊崇,致使时人和邻国不知魏国还有魏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
    ②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组卷:2引用:1难度:0.7
  • 5.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①
     
    ),破灭之(②
     
    )也。或曰:六国互丧(③
     
    ),(④
     
    )赂秦耶?曰:不赂者(⑤
     
    )赂者丧。(⑥
     
    )失强(⑦
     
    ),不能独(⑧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⑨
     
    )攻取之外,(⑩
     
    )则(⑪
     
    )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⑫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⑬
     
    )先祖父(⑭
     
    ),(⑮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⑯
     
    (⑰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⑱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⑲
     
    ),奉之(⑳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㉑
     
    )矣。至于(㉒
     
    颠覆(㉓
     
    ),(㉔
     
    )固(㉕
     
    )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此言(㉖
     
    )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对第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作者主要用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B.课文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C.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将土地拱手与人,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激发了敌人的侵吞欲望,遗患无穷。
    D.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做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组卷:0引用:1难度:0.6
  • 6.阅读课文第三、四、五段,完成下面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五国(①
     
    )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②
     
      )有远略,能守其土,(③
     
    )不赂秦。是故(④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⑤
     
    )之(⑥
     
    )也。至丹以荆卿(⑦
     
    )计,始(⑧
     
    )祸焉。赵尝五战(⑨
     
    )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⑩
     
    ),李牧连(⑪
     
    )之。(⑫
     
    )牧(⑬
     
    )谗诛,邯郸(⑭
     
    )郡,惜其用武而不(⑮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向使(⑯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⑰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⑱
     
    ),存亡之(⑲
     
    ),(⑳
     
    )与秦相较,或未易(㉑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㉒
     
    )秦之心,(㉓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㉔
     
    )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㉕
     
    )秦,而犹有可以(㉖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和“悲夫”二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B.“呜呼”,哀其结果之惨;“悲夫”,惜其有良策而不用。连用两个叹词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C.第4段是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喻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D.第5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组卷:0引用:1难度:0.6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奏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 与:参与
    D.不能 易:交换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廷尉:官名,秦朝设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D.守宰:是指看守政府的宰相。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句子默写

  • 8.默写。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论语》)
    (2)钉头磷磷,
     
    。(杜牧《
     
    》)
    (3)
     
    ,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4)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书中主要女性人物合称为:
     

    组卷:8引用:2难度:0.8
  • 9.按要求填空。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
     
    (《庖丁解牛》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以趋于亡。(
     
    《六国论》)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述志得到孔子的肯定,孔子的原话是“
     
    ”。孔子对子路的回答不满,原文是“
     

    组卷:22引用:2难度:0.9

三、选择题

  • 10.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组卷:58引用:4难度:0.9
  • 1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4引用:2难度:0.9

四、其他

  • 34.分析“故曰:弊在赂秦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组卷:0引用:2难度:0.7
  • 35.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桑。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分析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

    组卷:0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