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8月份)

发布:2024/11/17 21:0:2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其中广为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
          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材料二: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体”产生。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标,做个君子自然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君子的身影,哪里就播撒了君子文化的种子。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养新一代有操守、有担当、有襟怀、有胆识、有雅趣的新君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传承君子文化的优良基因,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改造了“君子”概念的内涵,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他一生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B.“君子”概念的内涵经孔子的改造不断丰富,其他学派虽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但对君子人格都表示认同赞许。
    C.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使“君子”从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而成为济世的高标。
    D.有人认为,君子是百无一用的文弱书生,是腐儒书生的代表,缺乏血性和勇武,这是对“君子文化”的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君子人格对人们影响深远,它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认同和尊崇,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
    B.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做人做君子已成为我们的祖训,至今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奉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条。
    C.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D.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才使得当下的君子文化日趋衰落,所以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3)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中属于“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上的异同。
    (5)材料二作者认为“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请结合两则材料阐述理由。

    组卷:20引用:10难度:0.1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继而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人生如梦”的感伤色彩却透出一丝消极颓废思想、损害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D.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2)词中的周瑜是何形象?在对周瑜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

    组卷:30引用:6难度:0.5

五、材料作文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国内人口结构老龄化,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难以持续,科技进步影响深远并伴随众多不确定性,科技核心技术的引进受到越来越多的阻碍和封锁;国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的倾向日渐明显……
          面对今天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作为中国未来的主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是“以变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哪些要变?哪些又不能变?
          请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