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7 12:2:24

一、积累运用。(40分)

  • 1.听录音,完成以下练习。
    根据内容,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对打“√”,错打“×”。
    ①鼓励外来建设者留义过年,并将提供必要保障。
     

    ②春节期间,全市各大型超市会正常营业。
     

    ③金华户籍的留义人员不享受消费券申领。
     

    组卷:1引用:1难度:0.9
  • 2.为宣传“留义过年”撰写春联,上联“贴心种种留商城”,下联应是(  )

     
    组卷:5引用:1难度:0.7
  • 3.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天安门广场上,巨大的党徽映入yǎn lián
     
    ,火红的qí zhì
     
    迎风飘扬。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所有人都rè xuè fèi téng
     
    。习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所有人都quán shén guàn zhù
     
    地聆听着。党在前行的路上,有diē diē zhuàng zhuàng
     
    ,有kāng kǎi
     
    激昂,在jīng lì
     
    了百年的洗礼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组卷:7引用:1难度:0.8
  • 4.下列拼音与加点文字完全对应的一组是(  )

    组卷:13引用:1难度:0.5
  • 5.以下关于课文内容或主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1难度:0.9

二、阅读理解。(30分)

  • 15.课外阅读。
    “两弹元勋”邓稼先【材料一】
          他的名字和工作曾是中国最高机密。
          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重要报刊同时刊发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自此,一个隐匿了28年的国家机密浮出水面。
          1958年,我国踏上了艰难的原子弹研制之路。邓稼先带领了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白天挑砖抬瓦,搞试验场基建,晚上挑灯夜战,学量子力学理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来不及庆功和休整,邓稼先又马上组织开展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仅用了2年8个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也成功了。大家知道吗?同样的工作,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6年3个月,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
          1979年的一次试验中,出现了降落伞事故,氢弹直接从空中摔下,情况危急。邓稼先在第一时间前往现场鉴定。正是这一次的意外,邓稼先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此后,他就衰老得特别快。直到1985年,邓稼先才暂时放下工作,住院治疗。此时的他已确诊患有直肠癌等多种疾病。住院期间,他并没有停止工作,继续谋划着国家核武器发展的蓝图。对此,他只留下一句话:死而无憾。
    【材料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
          当年,邓稼先的团队是用这台手摇计算机对原子弹爆炸时的物理过程进行了一次次模拟计算和分析,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对于这段往事,曾亲历过的胡思德回忆说:“手摇计算机是一个简易的机械装置,只能进行最基本的运算,一个内容至少要进行九次运算,每算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六个方程。可在当时,它却是大家最珍视的‘宝贝’。”
    【材料三】
    1971年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节选)振宁:
          你这次回来能看见祖国各方面的建设情况,真是难得的机会。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毛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你谈到人生的意义应该明确,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应该遵照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去做,时常想起我们的祖国。
    稼先
    1971年8月13日
    (1)想要大致了解邓稼先带领团队研制核武器的过程,可重点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此材料,我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对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1958年 1964年10月16日 2年8个月后 1979年 1985年
    邓稼先带领团队开启了研制工作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2)以下针对材料二的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架手摇计算机见证了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艰苦岁月,确实值得珍藏。
    B.将这架手摇计算机视为“宝贝”,只是因为用它完成了一次次模拟计算和分析。
    C.“只能”“至少”这两个词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科研条件极其简陋,困难很多。
    D.这则材料图文并茂,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的艰辛。
    (3)读材料一、二中画线的语句,说说这些数字在突出中心上有何异同?
    材料一 材料二
    表现了
     
    表现了
     
    都表现了
     
    (4)读一读材料三,说说书信的正文部分表达了邓稼先怎样的观点。(顶格写,24字以内)
    (5)联系材料一、三,我们能发现为了祖国的建设,邓稼先是怎么说的就是怎么做的,请摘录相关句子,并抓住关键词语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摘录:
     

    我的体会:
     

    组卷:13引用:1难度:0.3

三、习作表达。(30分)

  • 16.ㅤㅤ到了六年级,我们的小学生涯就接近尾声了。想一想,过往的时光里,什么事、什么人或什么物件曾经给了你温暖的力量。请拿起笔,围绕“温暖的力量”这个中心,以具体的事例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吧!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组卷:8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