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发布:2024/7/23 8:0:8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5引用:2难度:0.7
  • 2.某同学用红豆(代表基因A)和绿豆(代表基因a)建立人群中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甲乙两容器中均放入30颗红豆和10颗绿豆摇匀,从每个容器内随机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基因组合的类型,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摇匀,按上述步骤重复100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5引用:2难度:0.6
  • 3.小鼠皮毛的黄色与黑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选择雌、雄黄鼠交配,F1中黄鼠与黑鼠的数量比总是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13引用:3难度:0.6
  • 4.某植物的直叶片(B)对卷叶片(b)为显性,红花(D)对白花(d)为显性。让多株基因型为BbDd的植株与个体X杂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直叶片红花:卷叶片红花:直叶片白花:卷叶片白花=3:1: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4引用:2难度:0.5
  • 5.如图a~d分别是水稻(2n=2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12引用:2难度:0.5
  • 6.研究发现,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D)和红绿色盲基因(a)均位于X染色体上,外耳道多毛症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7引用:3难度:0.7
  • 7.SGO蛋白是一种位于动物细胞内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位置的蛋白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合成,具有保护黏连蛋白(将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在一起的蛋白质)不被水解酶破坏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8引用:2难度:0.5
  • 8.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花叶病毒(HRV)同属于RNA病毒,都可以使烟草患病,但患病时叶片的症状表现不同。研究人员将TM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外壳混合后感染烟草叶片,检测叶片细胞中病毒的RNA和蛋白质类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12引用:3难度:0.6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 24.水稻的每朵花中都有雄蕊和雌蕊,可自花传粉也可异花传粉。科研人员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大量野生型水稻品系,获得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以及一些具有不同新性状的植株。
    (1)用EMS处理大量野生型水稻品系后得到的上述结果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的特点。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雄性不育是由于10号染色体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经对比后发现10号染色体的末端区域有三个部位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其中两个位于如图所示的基因甲和基因乙的间隔区,一个位于基因丙内部。由此推断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应位于
     
    (填“基因甲和基因乙的间隔区”或“基因丙内部”),理由是
     


    (2)假设雄性不育性状与可育性状由等位基因M/m控制,将诱变获得的雄性不育植株作
     
    (填“父本”或“母本”)与纯合野生型植株杂交,后代中50%可育、50%雄性不育,由此推断雄性不育为
     
    突变,杂交后代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
     
    。研究人员无法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获得纯合雄性不育植株,原因是
     

    (3)为解决育种过程中雄性不育性状不易辨别和筛选的问题,研究人员尝试选取其它性状对其进行标记,具体过程是:将高秆(DD)雄性不育水稻与矮秆(dd)可育水稻杂交,选取子代雄性不育水稻进行测交,发现测交后代中高秆雄性不育:高秆可育:矮秆雄性不育:矮秆可育=159:2:3:163,该结果说明雄性不育基因与高秆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据此可知育种过程中选取表型为
     
    (填“高秆”或“矮秆”)的植株即可实现在开花前对雄性不育株的筛选;测交后代中出现高秆可育和矮秆雄性不育表型的原因是
     

    组卷:13引用:2难度:0.6
  • 25.农业生产中使用杀虫剂杀灭害虫时往往初期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害虫会逐渐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且这种抗药性能够遗传,最后形成有抗药性的害虫品系。对于抗药品系出现的原因,研究小组的同学提出两种假说:①抗药品系的出现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②抗药品系的出现是害虫接触杀虫剂后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为探究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小组利用果蝇和杀虫剂DDT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许多果蝇置于同一培养瓶中自由交配,并在培养瓶中放置喷有一定剂量DDT的玻璃片;逐代增加DDT的剂量,十多代后获得抗药性比原品系增加几百倍的果蝇品系。
    实验二:将同一家系果蝇分成若干组,每组均分为A、B两部分,分别置于不同的培养瓶中培养,用相同剂量的DDT处理每组中的A部分,选取死亡率最低一组中的B部分果蝇饲养繁殖,再将其后代分成若干组,每组均分为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十多代后获得抗药性比原品系增加几百倍的果蝇品系。
    (1)实验一中的果蝇在用DDT处理前,
     
    (填“存在”或“不存在”)DDT抗性;实验二中不同培养瓶中B部分果蝇
     
    (填“接触”或“不接触”)DDT。两组实验的最终结果支持假说
     
    (填“①”或“②”)。两组实验最终获得的抗药果蝇品系
     
    (填“是”或“不是”)新物种,原因是
     

    (2)进一步研究发现,抗药品系果蝇体内含有脱氯化氢酶基因,该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将DDT转变为无毒的乙烯化合物DDE,上述实例中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途径是
     
    。具有DDT抗性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出现无DDT抗性的个体,研究小组的同学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①DDT抗性由显性基因控制,杂合子抗性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无抗性的隐性纯合子;②
     

    (3)假设害虫抗药与不抗药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某害虫种群中,不抗药个体占16%,使用杀虫剂淘汰不抗药害虫,剩余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A基因的频率为
     
    。上述过程中害虫
     
    (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
    (4)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及计算结果从进化的角度解释害虫抗药性增强的原因
     

    组卷:6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