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22年同步练习卷(1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过关练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了假设,不等于就有了结论。假设只能指导你去探讨,去钻研。所有的假设,提出来以后,都要根据资料提供的情况,根据科学实验提供的情况来加以检验。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________。客观材料证实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设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观材料相违,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设中加以修正。这样可能反复多次,十次,百次,几百次;假设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几百次,最后把假设变成结论。(  ),重新再受客观材料的考验。这就叫作小心的求证。
          也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假设,自己认为是________,是灵感的火花,极端欣赏,极端自我陶醉。但是后来,客观材料,包括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在这个关键时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学工作者应该________,毅然放弃自己的假设,另觅途径,另立新说。这是正途。可是也有个别的人,觉得自己的假设真是美妙绝伦,丢掉了万分可惜。于是不惜歪曲材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选举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这是地道的学术骗子。
          事情是什么样子,你就说它是什么样子。这是唯物主义,同时也是真理。同样是真理,事情却有大小。哥白尼倡日中心说,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弄清楚一个字或一句话的古音古义,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为真理则一也。有人________,说什么发现一个字的古音,等于发现了一颗新星,这有点过分夸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完整 画龙点睛 当机立断 夸大其词
    B.完整 神来之笔 多谋善断 添油加醋
    C.完善 神来之笔 当机立断 夸大其词
    D.完善 画龙点睛 多谋善断 添油加醋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不住客观材料考验的假设,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
    B.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反而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
    C.必须完全扬弃的假设,甚至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重新再立假设
    D.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
    B.只选拔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结论。
    C.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
    D.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假设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果。

    组卷:11引用:3难度:0.8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请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种方式,每条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8引用:8难度:0.7
  •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所谓“事”哲学,是指从“事”的角度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做事离不开主体。“做事”包括微观层面的“行动”和宏观层面更系统、更富有社会历史内涵的“实践”,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①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②
     
    。进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有赖于其实践主体的范围不断拓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洪流之中,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这恰好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③
     

    组卷:59引用:6难度:0.7

三、三年模拟练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经历了从学徒心态到自我反省的转变过程,包括对“西马”的学习、对外国哲学的学习、对阐释学的学习等。其实,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从“拿来主义”到“消化吸收”的转化过程之中,这也是我国哲学研究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转变的过程。但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我们应逐步培养主体自觉的批判意识,适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了哲学关注现实的讨论热潮,比如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最近这些年,党中央已走在理论界前面,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九个方面,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是高屋建瓴的,也是对理论界提出的“命题作文”。中国哲学既要深入阐释和论证这些“命题作文”,又要关注现实,主动契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题,不断拓展哲学研究视域,瞄准社会发展涌现出的新课题展开前沿研究,努力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前瞻性、高品质的理论成果。
          哲学特别注重主体性的问题,但按照传统哲学范式,“照着讲”所能发挥的主体性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以哲学的方式介入其他学科,从其他学科中发掘新的哲学素材,吸取新的哲学智慧,进而拓展“接着讲”的理论空间。如果只会用哲学的话语,只喜欢以哲学的方式阐释哲学,我们的哲学话语必定是空洞无物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如果只局限于哲学领域搞哲学,就很容易被其他学科边缘化,哲学精神也很难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我们应鼓励以哲学的方式介入文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介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动物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促进这些学科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处,进而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增强中国的哲学自觉,必须科学把握哲学的规律、本质和社会功能,不能仅停留在文本阐释层面的“照着讲”,还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境遇“接着讲”,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这个“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也是指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中国逻辑”是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应坚持以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导向,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世界和平发展为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载体。哲学界应在紧扣“中国逻辑”方面多下功夫,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增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贡献更多力量。
    (摘自郝立新《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中国哲学提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B.20世纪80年代,我国哲学已经开始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
    C.如果只局限于哲学领域搞哲学,哲学精神就不能在其它学科领域得到彰显。
    D.“中国逻辑”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关注社会现实、介入其它学科的方式、把握“中国逻辑”等方面论证增强新时代中国哲学自觉的途径和方法。
    B.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章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证如何实现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
    C.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国哲学需要关注现实,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实现了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的转变。
    B.哲学要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就不能只以哲学的话语和方式阐释哲学。
    C.新时代,应鼓励哲学介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D.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组卷:3引用:6难度:0.7

四、五年高考练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组卷:606引用:5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