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2年同步练习卷(1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 史:虚饰,浮夸
    D.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3)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组卷:43引用:7难度:0.6
  • 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 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于义 喻:知晓,明白
    B.请斯语矣 事:听从
    C.致知在 格:推究
    D.恻隐之心,仁之 端:萌芽,发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胜文 于其身也,耻师焉
    B.见贤思齐 盘盘,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
    D.大学道,在明明德 若火始然
    (4)翻译下面句子。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组卷:16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怒’手!己所不欲,勿拖于人。”
    (《论语•颜渊》)材料三: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材料四: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注)①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问其 目:详情
    B.举直措 诸:诸多
    C.子 恸:悲伤过度
    D.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徒行:徒步行走
    (2)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既在于自己,也需要外界的监督,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
    (3)请评析材料四中孔子不为颜渊做椁的行为。

    组卷:38引用:7难度:0.7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曰;“弟子入则孝,出则,谨而信,爱众而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则孝 入:在家
    B.爱众而亲仁 泛;广泛
    C.贤贤 易:改变
    D.能其身 致;招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文中是对孔子的尊称。
    B.弟子:多指门徒或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文中指孔子的三千门徒。
    C.弟:文中指“悌”,是敬爱兄长的意思。“孝悌”是孔子非常重视的道德准则。
    D.仁: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指有仁德的人。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谨信、爱众、亲仁等,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学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完善道德修行之后才追求的。
    C.子夏认为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贤贤”就是尊崇贤者,就是“亲仁”,是在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父母,能竭其力。
    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这两则《论语》选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一、文言文阅读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乡党,指乡里、家乡,也指同乡、乡亲。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C.四海,古代人认为中国包含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因而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D.告子,其中的“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组卷:8引用:3难度:0.5
  • 14.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据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通“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人之心 忍:怜悯,同情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同“邀”,博取
    C.今日 病:疲倦,劳累
    D.诐辞知其所 蔽:蒙蔽,局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B.人有是四端也  师道不传也
    C.其子趋往视之  人不仁
    D.其外之也  故贼人利其身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符合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7)根据第二则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如何培养“浩然正气”。

    组卷:19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