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日新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6 20: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翻译古文正如同翻译外文,都是在人与人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如果说翻译外文是缩短一国人与他国人的空间距离,让不同国度的人不出国门便可见面晤谈,那么翻译古文则是填平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时间沟堑,让现代读者通过译文与相隔千百年的古代作者进行对话。当年苏曼殊曾为他的汉译英诗集取了个名字叫“文学因缘”,不禁让人想到一句俗话“千里姻缘一线牵”,翻译充当的角色就仿佛文学因缘的月下老人罢?
          古文今译也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据说,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把殷周时代古奥的档案文册改写成明白流畅的汉代语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曾有人开始用白话文改写文言文。时光流逝,语言变易,阅读中的语言障碍造成理解的困难,这在中外都一样。《尚书》到了唐代,人们已觉得“佶屈聱牙”;就是十六七世纪的莎翁剧作在三四百年之后的观众看来,也有些古怪拗口。所以,如果不加注释或翻译,大概会有不少读者被语言障碍拒之门外,不能进入古代人的心灵世界,就好像面对粮仓却没有钥匙的人一样,空守着粮食却饿肚皮。
          毫无疑问翻译是必要的,可是,翻译并不容易。译文很难达到逼肖原作的水平,虽然翻译者都很想使译文成为原文的镜子,“象忧亦忧,象喜亦喜”,除了左右相反之外纤毫不差,但翻译者打造的这面镜子总不可能没有一点走形,更不消说在拙劣的匠人手里还有成为“哈哈镜”的危险。唐代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一诗里曾好心地替翻译者抱不平,他说:“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不过翻译毕竟不是自由写作,原文对于译者总是一重束缚又是一把验尺,所以即使是最好的翻译者面对原文,也不敢拍胸口打包票,保证译文完全传达了原文的精神,恢复了原文的旧貌;更不消说面对的是一篇古今传诵的名篇佳作,译者就更不能保证译文如同原文一样有神韵妙味了。这里原因很多,撇开翻译者水平的差异不说,大概首先是古今文化的时代差异。古人生活在业已消逝的历史之中,时间已经带走了他们的精神、情感、习俗。虽然翻译者可以通过阅读去体验这种历史氛围,通过译文来重现这种历史风貌,但毕竟逝者如斯夫,再好的译者也不能重构历史的真实,而只能部分地还原与逼近真实的历史。即使加上说明,加上注释,也难以完全凸现原文中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情趣。其次是古今语言的时代差异。古人用那个时代的语言创造了不可复制的文学范本,而我们却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去追踪和复述它的用意与内容。仅仅是语言构成的差异就使我们为难,因为精密严整的白话和自由灵动的文言毕竟不大一样;更何况还有一些原文中典章、器物、习俗、礼仪的术语早已消失,翻译者不得不花很多话语去解释;还有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律、气脉、风味在白话中无法复现,翻译者不得不另辟蹊径去模仿。所以,在原文和译文的“转运”过程中,难免颠簸磕碰得失真或走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翻译者在原文面前总是一事无成,好的翻译有可能使原作“投胎转世”到译文中来,尽管同样有些“失真”或“走样”,但臻于化境的译文可以“补偿”这些损失。不过,这需要翻译者对古文有透辟的理解,对白话有娴熟的技巧。
    (选自《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如同月下老人,它帮助读者和作者进行对话,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B.面对前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少了翻译的牵线搭桥,后代读者必然会感到难以理解。
    C.对译者而言,原文一方面制约并限定翻译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检验翻译优劣的标准。
    D.只有对文言有精深的理解且能熟练地运用白话文,才有可能较好地传达原文的精神。
    (2)下列有关古文今译的表述与文章不符的一项是
     

    A.翻译者掌握运用古文与今文的水平有差异,个人能力有局限,这会影响到翻译的水平。
    B.古今文化具有时代差异性,翻译者可以间接地体验历史,却没法完全重构历史的真实。
    C.古今语言的时代差异,使我们不易去追踪和复述古人创造的文学范本的用意与内容。
    D.文言文特有的节奏、韵律、气脉、风味,这在白话文中只能通过模仿的手段加以复现。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将古文翻译与外文翻译相联系,进行对比论证,突出其不同的特点,强调古文翻译可以穿越时间,拉近古人今人距离。
    B.文章第二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司马迁改写殷周档案和20世纪前期用白话文改写文言文等例,说明古文今译的现象早已有之。
    C.文章第三段使用比喻论证,将翻译者的译文喻为镜子,说明翻译没法达到和原文严丝合缝的效果,拙劣的翻译甚至可能发生变形。
    D.文章第三段引用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两句,为翻译工作者辩护,译经之僧也可兼为文章高手。

    组卷:18引用:5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200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年轻时候的申纪兰不仅会劳动,而且有想法。申纪兰不仅带领同村妇女下地,还为她们同样争取到了和男劳力一样的工分,西沟村彻底实现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此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
    “1954年第一次骑毛驴到长治市,坐敞篷车辗转到太原,转火车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申纪兰现在是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已经连续65年出现在全国人大会场。几十年来,申纪兰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她说:“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在申纪兰等党员的努力下,西沟村成为了农、林和农产品加工、旅游餐饮业齐备的新农村。
    (摘编自《群英荟萃--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共产党员网2018年10月16日)材料二:
          据报道,81岁的申纪兰10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接受了德国《世界报》记者的采访。
    “哪位领导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申纪兰稍作停顿后认真地说:“一次跟一次不一样。从当时讲,那时候毛主席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见到毛主席我很激动。从现在发展说,胡锦涛总书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小康社会,我同样激动。”
    “你说男女平等,但人大代表中妇女只有20%,并没有完全平等!”
          面对尖锐的提问,申纪兰说:“拥有同等的地位,不一定有一个男代表就非得有一个女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谁有能力,人民选谁,谁就当,这同样是平等。”
    “中国经历了很多历史的起伏,比如“文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申纪兰平静地答道:“每一个工作都有矛盾,我们都是在矛盾中生活,在矛盾中成长,有矛盾是正常现象,应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下一届还要继续当人大代表吗?”
          申纪兰看着这位记者,笑了笑说:“当不当代表,我说了不算,群众选我,我就当,不选我,我就当不了。不过,不管能不能当上代表,我都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尽心做好应做的事情。”
          采访结束后,德国记者以一种敬佩的口气赞叹:“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坚强女性。”
    (摘编自《德国媒体采访申纪兰:她是一位有信仰的坚强女性》,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11日)材料三:
          申纪兰一生有太多传奇。比如,申纪兰最初是不识字的,但经过埋头苦学,逐渐拥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再比如,她就任山西省妇联主席前,向组织提出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脱离劳动等“六不”请求。
    “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一生不改纯粹本色的申纪兰这样说。她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企业产品打着她的商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她既无股份,也不领工资,没从中拿一分钱。
          然而多年来,申纪兰一直遭遇标签化之痛。其实,申纪兰的人生是丰富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申纪兰就倡导男女同工同酬,而在此之前,她发动当地妇女走出家门到田间劳动。迈出这一步,在当时颇不容易。
          斯人已远去,但她的初心和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和弘扬。我们应告别一个被脸谱化的申纪兰,记住一个丰富的申纪兰。
    (摘编自《告别脸谱化,记住一个丰富的申纪兰》,《羊城晚报》2020年6月3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现在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曾获得“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
    B.从争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到参与推进西沟村的新农村建设,申纪兰始终坚持“我的根在农村”,为人民谋福祉。
    C.申纪兰坚守初心,自己对国家的关心、对人民分关心,应做好的事情分尽心,与“能不能当上代表”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D.申纪兰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但她并未从中获利的事实却几乎不为人所知。因此他人将申纪兰进行了脸谱化、标签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纪兰在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的几十年中,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共产党员。
    B.申纪兰对“平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人民代表做出了生动有力的阐释,有力地回击了德国记者关于中国“并没有完全平等”的尖锐提问。
    C.申纪兰经过埋头苦学,从最初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为了逐渐拥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新时代妇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和弘扬。
    D.上述三则材料围绕着申纪兰这一人物话题来展开,三则材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申纪兰的形象,组合具有较强有机性。
    (3)如欲在“数风流人物--建党百年人物志”主题活动上介绍申纪兰,请结合材料,列出演说要点。

    组卷:12引用:6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哑巴会唱歌
    周尚俊
          老家有句土语:看不起的哑巴会唱歌。老家就有个会唱歌的哑巴。
          我的老家在山里,这里山大沟深,卯梁纵横,纯属浅山地区,靠天吃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公社化土地集体耕种,生产队安排给哑巴的工作是田间管理员,其职责就是保护农田。
          这个决定简直让我们这些少年儿童高兴坏了。此前生产队安排的田间管理员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壮劳力,对别人管得异常严格。不会说话的哑巴当田管员,任由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忽悠吧!
          哑巴是在麦田泛黄,庄稼成熟的关键时期走马上任的。一天,我们五六个小伙伴不约而同地赶上毛驴到离村庄最远的名叫鹰高嘴的地方放毛驴,大家各自撒开毛驴,钻进豌豆地摘豌豆瓣。咀嚼着鲜美的绿色食品,呼吸着清新的宜人空气,简直令人陶醉。可是,只是短短的十几分钟,田管员哑巴提着一根棍子朝我们的方向大步流星而来。哑巴身高马大,气宇轩昂,神情庄重。我们迅速钻出豌豆地,快速骑上各自的毛驴,飞快地逃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第二天,我们几人约好,到名叫塔蓝山的地方放驴,哑巴纵有三头六臂也鞭长莫及。然而出乎意料,我们刚钻进麦子地,哑巴似天兵一般,出现在地边。我们丢下毛驴,落荒而逃,直到下午才偷偷地去牵回毛驴。
          我们对哑巴怒目切齿,恨之入骨。
          哑巴当上田间管理员工作一个月后,一块块庄稼地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一个个麦穗头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就连原先靠近草地,容易被羊牲口们践踏的庄稼地也完好如初。
          生产队干部对哑巴赞不绝口、表扬有加,社员们对哑巴奉若神明、肃然生敬。哑巴更是踌躇满志。自从他担任田间管理员以来,从没看见他背过一次背篼,没看见他的家人摘过一个穗头。每天傍晚,生产队大场上闲人们聚集在一起说长论短,他都是在众人的眼前空手而归,手里拿的永远是那根棍子。
          第二年的夏秋时节,由于雨水充沛,风调雨顺,加上哑巴的田间管理到位,庄稼长势喜人。田野里小麦、青稞、豌豆密密层层,成熟的麦穗颗粒饱满,小拇指大小的豆角鼓鼓胀胀。燕子们欢天喜地地在田间的上空振翅翱翔,麻雀们叽叽喳喳地在农田的周围评头论足。我们垂涎欲滴,蠢蠢欲动。七八个伙伴商量好,利用早晨哑巴睡觉的时间,去地里偷摘。
          那天,天刚麻麻亮,我们轻装上阵,偷偷摸摸地钻进了名叫岭背后的一块豌豆地。
          豌豆郁郁葱葱,棵棵秆壮叶旺,肥大的豆瓣昂首挺胸,令人心醉。我们欣喜若狂得意忘形地陶醉,手疾眼快地采摘。忽然,山坡上响起一声声“啊吧啊吧”的吼叫声,哑巴来了,我们毛骨悚然措手不及。转身逃跑之际,哑巴似从天而降,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们每个人。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都心惊肉跳。哑巴看见了每个人,如果哑巴告到生产队,告到学校,扣了家里来之不易的工分,我们将会经受极大的惩罚。
          胆战心惊地呆了四五天,家庭的生活涛声依旧。第五天小六子悄悄钻进我家,他鬼鬼祟祟的说,早晨他和阿妈去邻村亲戚家时看到了哑巴,哑巴一如往常,还客客气气地和阿妈打了招呼,丝毫没有那天的事一样。
    哑巴田管员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们虚惊一场,躲过一劫。
          然而,我们的心中又疑点重重,一个聋子,一个什么也听不见的哑子,为什么对我们的行为一清二楚,对我们的防范如此缜密。
          后来,我们才知道,哑巴对家家的大人有很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对户户的孩子有独特的看法和判断。他对村庄的一切明察秋毫,任何有悖于生产队的事,他都无所不知;任何违反田间管理规定的行为,都逃不脱他的法眼。
          多年后我们才清楚,哑巴当年为了让我们逃跑,故意跳下梯田埂,扭伤了脚腿,在生产队干部面前他表现得责无旁贷,奋不顾身。他觉得孩子们偷摘粮食与贼偷是两回事,是孩子们顽皮的天性使然。
          两年后,我们一批孩子到不同地方的学校上学。上学前,哑巴特意到我们家串门,比划哼哈了半天,叔叔翻译。大意是说,我们村庄虽然在这个穷乡僻壤,但孩子们都念了书,都会有出息。他不再当这个惹人嫌的田管员了,准备回家种田。现在农村已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的土地分到了一家一户。三四十年后,他们也将离开这块土地,到更好的地方生活。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去年到老家,家乡的一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哑巴的预言丝毫不差。我们这些偷摘麦穗豆瓣的毛头小子,步入了中年岁月,过上了很好的生活。
          田间管理员哑巴没有上过一天学,读过一天书。他的世界,没有声音,没有语言,一片寂静。然而,他分明能用眼睛听到一切,用眼神表达一切,用眼光洞察一切,用行动歌唱一切。
    (选自《文学港》2020年9期,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哑巴主要运用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比喻等修辞;同时通过孩子、干部、社员的不同态度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丰满。
    B.题目“哑巴会唱歌”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同时暗含抒情的意味,表达了赞美之情;结尾“用行动歌唱”解释了题目。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用孩童视角描写哑巴,“似从天而降”等描述,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D.小说用“公社化”“联产承包”简略交代了时代的变化;用“毛头小子过上很好的生活”交代了生活的进步,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2)哑巴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3)文中景物描写有多方面作用,请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组卷:8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灭活疫苗是指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将其灭活。这种生物制品可由整个病毒或细菌组成,也可由它们的裂解片段组成为裂解疫苗。裂解疫苗的生产,是将微生物进一步纯化,直至疫苗仅仅包含所需的抗原成分。它既可以是蛋白质疫苗,             。蛋白质疫苗包括类毒素和亚单位疫苗。大多数多糖疫苗由来自细菌纯化的细胞壁多聚糖组成。
          灭活疫苗的免疫机理使受种者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的免疫反应,它产生的抗体有中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作用,对细胞外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灭活疫苗常需多次接种,             ,仅仅是“初始化”免疫系统。必须接种第2剂或第3剂后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接种灭活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随着时间而下降,因此,             。灭活疫苗通常不受循环抗体影响,即使血液中有抗体存在也可以接种。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提取文中关键信息,尝试给“灭活疫苗”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字。

    组卷:33引用:1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的老师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可以来自各种书籍,也可以来自大自然……
          请以“以______为师”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自定立意,自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