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上饶中学、上饶一中高考语文仿真试卷
发布:2024/5/1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在浪漫型艺术里,当无限的心灵发现有限的物质不能完满地表现自己时,它就从物质世界退回它本身。诗歌是最高的浪漫型艺术,比绘画、音乐更多地脱离物质的束缚,反求于内的倾向尤为突出。中国古代诗学所谓“言志”“缘情”之说,都触及诗歌的这一特点。因而,“唐音”与“宋调”在反求于内方面,更主要表现为程度的不同,并非实质的区别。不过,唐诗人之心多为激情与想象,宋诗人之心多为理智与思索。如果说唐诗人的心灵世界是一条动荡的河流,那么宋诗人的壶中天地却是一片静穆的土壤。所以,后人评价说,“唐人诗主言情”“宋人诗主言理”(杨慎《升庵诗话》)。
宋诗的理性精神是时代风尚的产物。科举策论之登场,儒学思想之复兴,政治意识之强化,理学派别之出现,使宋人形成根深蒂固的理性思维特征。宋代诗人无法超越时代的理性文化心态的制约,逐渐形成理智的、形而上的思维习惯。不光是理学家能从自然山水中悟出“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的道理,也不光是禅师能从蝇钻窗纸的现象中悟出“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的禅理,就是一般诗人,也往往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由格物而入,由悟道而出,由感兴而入,由思辨而出,连宋代最提倡感兴、接近自然的诗人杨万里,也常常用形象述说哲理,显露出智心思考的痕迹。
在诗歌理论方面,宋人拈出“理”这一重要概念,打出了“尚理”的旗帜,以“理”字作为创作的指南和批评的标尺。宋诗学中的“理”,大致可分为“天理”“事理”“物理”“文理”四种。所谓“天理”,是指宇宙的哲学精神,既包括本体论的实有,又包括宇宙论的创生活动。所谓“事理”包括伦理规范,历史规律、准则和生活常识等。比如,宋人特别注意道德理性对诗歌内容的制约,而李白这样具有浪漫情怀、叛逆性格的诗人,难免遭致宋人的不满。所谓“物理”,即客观事物的特性规律及其哲理性内涵。宋诗人提倡“求物之妙”,欣赏“写物之工”,客观事物在宋诗中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表现哲理的中介。所谓“文理”,是指“意脉”的畅通和“语序”的日常化。为了凸现“义理”,诗歌的语言需“文从字顺”。就是以生新瘦硬诗风著称的黄庭坚,也一样主张“辞顺”,以表现义理为旨归。当有人称赞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为极至之时,他自己却认为“此犹砌合”,另一首“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才称得上极至。显然,黄庭坚不满意唐诗那种意象叠加式的句法,而欣赏散文式的有推理过程的句法。可见,所谓“以文为诗”不仅是宋人面对唐诗艺术力求新变的要求,也是理性内容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必然选择。
理性精神无疑使宋诗虽减退了感性的魅力,却焕发出智慧的光芒;虽损失了部分形象的美感,却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然而,理性精神也常常使宋人作诗或评诗迂腐不堪。苏轼这样的艺术天才也不免有“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之类的句子,意尽句中,言外索然。有时持理评诗也难免大煞风景。如沈括《梦溪笔谈》评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之句,以为四十围是七尺,而长二千尺,“无乃太细长”。而黄朝英《缃素杂记》则以古代尺律为据,以为四十围是百二十尺,与长二千尺正相配。如此将艺术作品绳之以数学计算,完全置诗的形象思维特征于不顾,真可谓胶柱鼓瑟,令人啼笑皆非。
(摘编自周裕锴《月印万川的理性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学的“言志”说,体现了诗歌作为浪漫型艺术,具有脱质束缚、返归心灵的特点。
B.在宋代,不只是禅师,就连一般诗人也能用作品表现哲理,这体现了理性精神对宋诗人的影响。
C.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也难免遭到宋人的不满,这是受到了宋代社会中道德理性对诗歌内容制约的影响。
D.理性精神限制了宋诗的感性魅力,损失了诗歌的形象美感,也使宋人的作品显得陈旧迂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简述杨万里的创作情况,意在论证诗人只有接近自然,才能使作品产生寓哲理于形象之中的艺术效果。
B.文章主体部分从产生、内涵、利弊三个方面,对宋诗的理性精神进行了具体的论述,逻辑上是逐层推进的。
C.文章以黄庭坚评价自己的作品为例,是为了论证宋人“以文为诗”既是出于对唐诗的创新,也是为了凸现“义理”。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法,将宋诗的理性精神论述得深入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同样的景物,唐代诗人与宋代诗人的心灵走向往往会大异其趣,前者注重感性,后者注重理趣。
B.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可体现诗人对“物理”的领悟。
C.若论作品的思辨性和文化内涵,宋诗不及唐诗;若论作品的情感浓度和形象美感,宋诗则超越了唐诗。
D.苏辙对《大雅•绵》的评论“气象联络,观者知其脉理之为一也”,可作为本文论述“文理”的论据。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对经济运行效率带来很大的变化,从2018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
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
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中国掀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摘编自《解码十年•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
材料二:
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这也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打造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提供便利。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催生出大量连续性原始数据,涉及乡村空间地貌、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关系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比如,有的地方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有的地方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讨论,提高了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摘编自陈川、刘渊《为乡村振兴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
材料三:
数字乡村治理是信息技术在乡村空间中不断应用、嵌入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用空间,但这一行进过程还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及潜在风险,精准定位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目前来看,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多效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在软件上,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挑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因此,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省—市—县——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的重复建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排除与信息孤岛。
(摘编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产业新生态催生经济运行效率提高
B.数字化浪潮社会分工重塑高端人才两极分化促进
C.信息平台数字乡村建设载体提供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提升
D.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据资源产生农业全面升级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了两次。我国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B.因为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所以精准定位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推进。
C.“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目前来看,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
D.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一些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无法融合。
(3)请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如何更好赋能“乡村振兴”。组卷:1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仇(节选)
汪曾祺 旅行人很想去看看和尚,和尚,你想必不寂寞。旅行人的手轻轻地触到自己的剑。和尚,你敲罄,谁也不能把你的罄的声音收集起来吧?你的禅房里住过多少客人?在你这里度过了今夜,明天我就要走了。
饿,渴,饱餐,得饮,之前的一天天的疲倦和疲倦的消除,各种床,各种方言,各种疾病,你一一把它们忘却了。你不觉得失望,也没有希望。你经过了哪里?将到哪里去?你,就这样一直在道上走着吗?
“但是我并不想在这里出家!”旅行人被自己的声音吓了一跳。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另一个是谁的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
这间屋,他一进来就有种特殊的感觉。墙极白,极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而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非常地圆,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成了黑的。笠顶宝塔形的铜顶,颜色发黑了,一两处锈出绿花。它使旅行人不舒服。什么人戴这样一顶笠子呢?拔出剑,他走出禅房。
他舞他的剑。自从接过这柄剑,他从无一天荒废过。荒村野店,驿站邮亭,云碓茅蓬,废弃瓦窑,每日晨昏,他都要舞剑,每次对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体验。他在舞他自己,舞他的爱和恨。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
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
“是我。舞得好剑。”
是和尚!老和尚离得好近。我差点儿没杀了他。
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力量贯注到指尖。一半骄傲,一半反抗,他大声地喊:“我要走遍所有的路。”
他看看老和尚,老和尚的眼睛好亮!老和尚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
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
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父亲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写下了仇人的名字,就死了。母亲拾起了他留下的剑。到旅行人长到可以够到井边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把剑交给他,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名字去找那个人。
父亲和仇人,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如果仇人遇见他,倒是会认出来的: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然而他现在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
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
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
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吗?仇人死了呢?
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
“我知道,我跟你的距离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着你。”
“只要我碰到你,我一定会认出你,一看,就知道是你,不会错!”
“即使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
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自己的悲哀而悲哀了。
天一亮,他跑近一个绝壁。回过头来,他才看见天,苍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压下来,使他呼吸急促,脸色发青,两股紧贴,汗出如浆。他感觉到他的剑很重。而从绝壁里面,从地心里,发出丁丁的声音,坚决而从容。
他走进绝壁。好黑。半天,他的眼睛才渐渐能看见面前一两尺的地方。他站了一会儿,调匀了呼吸。丁,一声,一个火花,赤红的。丁,又一个。风从洞口吹进来,吹在他背上。他往里走,越走越窄,得弓着身子。他直视前面,一个又一个火花爆出来。好了,到了头:一堆长发,长发盖着一个人。这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低着头,正在开凿膝前的方寸。他一定听见来人的脚步声了,回了一下头。一双炽热的眼睛,从披纷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然后继续开凿。錾子从下向上移动着,一个又一个火花。他的手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这年轻和尚两只僧衣的袖子。旅行人看见他的手。这双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差一点儿晕过去:这年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
一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三个字。一笔一画,他在心里描了那三个字。丁,一个火花。随着火花,字跳动一下。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他自己充满于躯体。剑!他拔剑在手。
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
①铿的一声,他的剑落回鞘里。
他看了看脚下,脚下是新开凿的痕迹。在他脚前,摆着另一副锤錾。
他俯身,拾起锤錾。年轻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儿,给他腾出地方。
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
②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旅行人在心里先是把自己作为交流的对象,故自称“我”,后来又把老和尚作为交流的对象,故又自称“你”。
B.文章插叙旅行人的父亲被杀、母亲交剑并在旅行人手臂上刺字涂蓝之事,交代了故事背景,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
C.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禅房、寺庙,这别有意味:寺庙是讲“静”与“恕”的地方,暗示了情节的合理性,可以救赎迷途之人。
D.文章未交代老和尚与年轻和尚之间的事,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老和尚的眼睛好亮”,暗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智慧。
(2)本文就年轻和尚出现这一情节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3)文中两个画线句是理解本文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① 。
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② ,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③ ,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交叉”和文中加点处的“交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说,梁山港正是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交叉点。
B.他穿着一身工装,正面坐着,双臂交叉,看上去神态疲倦。
C.此次降雨是南下的冷气流与北上的暖气流交叉碰撞的结果。
D.核酸、抗原检测交叉进行,可以发挥两种手段各自的优势。
(3)请结合文本向大家科普家用冰箱冷冻食品的常识,要求表达简洁清晰,不超过30个字。组卷:16引用:9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布局,指棋手在开局阶段规划棋子分布的态势,用以引导棋局的走向,从而取得优势。有人说,人生如棋,布局者生。
材料二:破局,指下棋时面对困局,能够审视问题,突破固有思维,打破局面。有人说,人生如棋,破局者存。
作为即将开启新的人生征程的时代青年,你对于“布局”与“破局”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