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一中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9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古代中国之所以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在于其利用自下而上的行政反馈机制了解民情,又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改善民俗,形成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乐治理念。
②作为艺术创作,音乐、诗歌、舞蹈体现着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风土之音曰风”,《诗经》十五国风正是不同地区音乐与歌诗的展现。采诗观风,充分重视了民间艺术的原创性,尊重百姓的艺术创造,将生产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诗经》才存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雅之作;汉乐府才流传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西曲、吴歌、六镇兵歌才成为新鲜的音乐养分;唐宋的燕乐还能翻新出奇,推动曲子词的发展;北曲南下又推动了散曲和杂剧的兴盛。音乐的每一次推陈出新,都能牵动诗歌形式、格调、品味的与时俱进。中华文化所重视的采诗观风,持续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推动艺术创作不断更新。
③作为文化观念,采诗观风高度重视了文艺作品的社会反馈功能。《礼记•乐记》认为诗歌是个人心志的体现,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诉诸语言是为诗,见诸声律则为歌,付诸手足即为舞,诗、歌、舞体现人之常情,就形成了最基础的艺术表达。若要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就要尊重、理解并恰当引导百姓的喜怒哀乐。尊重是充分认同百姓有表达自我情志的合法性,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祈所盼感同身受,能理解百姓疾苦,才可以得到民心。理解是通过隐含在乐声、歌辞中的委婉表达,体察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期待,认可百姓赞美或批评的合理性,就可以体察民情。恰当引导是以礼别异、以乐合同的方式,鼓励百姓将喜怒哀乐的表达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发乎情止乎礼义,形成中和之音,合乎稳定顺畅的社会秩序。
④作为治理模式,采诗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中华文明强调民为邦本,两周设计的行政纠错机制,是期待自下而上地对天子进行劝谏,使之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国语•周语上》记载,邵公谏厉王弭谤时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是以事行而不悖。”官员用采集、整理或者创作的歌诗委婉劝谏,相互讽喻,共同改善行政措施。有了系统的劝谏、规劝、补察、教诲,以期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
⑤诗具有美刺功能,美是对朝政进行颂美,刺是对决策进行批评。因此,采诗、献诗甚至作诗,常以美、刺两个维度来衡量诗的功用。秦汉之后的行政体系,因更多采用奏疏、谏议的方式讨论得失,音乐、诗歌委婉含蓄批评朝政的功能逐渐淡化、但士大夫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期待诗歌能够担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恢复乐治传统。白居易曾呼吁重设采诗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元好问也主张以诗存史,以诗写风土人情、兴亡成败,强化诗的美刺功能,倡导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乐治理念。
⑥因此,采诗观风的核心意义在于建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教化机制,充分发挥文艺的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作为国家治理理念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古代采诗观风的实践经验,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吸收新的文艺养分,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
(摘编自曹胜高《采诗观风:中国古代的乐政与乐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土之音曰风”,十五国风正是当时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展现。
B.《诗经》和“汉乐府”诗是由重视民间艺术原创性,尊重百姓艺术创造的采诗观风活动搜集而来的。
C.尊重、理解并恰当引导百姓的情绪,有利于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
D.秦汉以后,诗歌“刺”的功能有所淡化,后世一些士大夫希望诗歌的美刺功能得到强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也可作为论据来体现中国古代的乐治理念。
B.文章多处引用古代经典诗文内容,让作者表达的思想更明晰,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C.④段中,作者举邵公谏厉王弭谤的例子,意在强调改善行政措施对于采诗观风的重要性。
D.本文主要论述了采诗观风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古代采诗观风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民俗,是古代中国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的根本原因。
B.采诗观风将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推动了艺术创作发展更新。
C.采诗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
D.乐治理念就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理念。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器官移植能够成功非常不容易,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后24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受者常伴有全身症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循环内存在针对供者—HLA的抗体,常见于ABO血型不符、多次妊娠、反复输血、既往移植史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移植后一周到几个月内,但移植多年以后亦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急性排斥是否出现和反应的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程度直接相关,相容性越低,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症状也会更重。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该反应的发生大体是由急性排斥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慢性炎症等因素导致。本型反应虽然发生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的临床效果。
(摘编自《医学免疫学》)材料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脏器衰竭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人寥寥无几,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这促使科学家开始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器官移植,经过无款次的尝试,科学家们发现猪可能是更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但猪作为供体,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异种器官移植所造成的免疫排斥;二是猪自身携带有病毒,如果将其器官移植到人体,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由于存在上述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在找到解决办法之前,停止一切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试验。
异种器官移植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但随着基因编辑技术进步和新药研发加快,实验受体的存活时间大幅延长,现已进入到初期临床试验阶段。2017年杨璐菡及其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的猪。不仅消除了猪供体所携带的病毒,同时也展示出基因编辑技术对解决器官匮乏问题的推动作用。2022年1月,Griffith等人进一步尝试将多基因敲除猪心脏,移植到一名晚期心脏病患者,该患者存活了长达两个月。因此,进一步制定监管政策,规范移植行为;开展临床试验,寻求技术突破,将会为异种移植赢得明天,为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需求提供帮助。
(摘编自《基因编辑猪有望成为人的器官来源》)材料三:
科学家研究证实,人体的主要器官拥有“细胞记忆”的功能,会随着器官移植将记忆转移到他人身上,使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的自我认同感遭到破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和美国都开展了大脑移植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器官移植技术一旦用于人类,就会面临类似于“王子”和“鞋匠”互换大脑后到底谁是“王子”谁是“鞋匠”的困惑。
据报道,还有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在手术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尤其是接受了死囚的组织、器官(比如脸、肢体)的受体。如同其他疾病治疗和生命研究一样,器官移植也要遵循有利、尊重、公正、互助等原则,解决好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摘编自《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早晚可以将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三种类型。
B.在器官移植后,移植物受者体内的预存抗体可能与抗原结合,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坏死性血管炎,移植物功能丧失。
C.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停止一切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试验的做法体现了对人类安全负责任的审慎态度。
D.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会因器官“细胞记忆”功能拥有他人记忆,从而破坏自我认同感,由此面临伦理困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器官移植的过程中,如果供者和受者血型不符或者受者有既往移植史,容易造成排斥反应,从而导致移植失败。
B.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在器官移植几月甚至几年后产生,虽然发生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临床效果。
C.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猪是最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但必须解决好免疫排斥和猪自身携带的病毒问题。
D.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研发的加快,推动了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助于解决人体器官来源不足问题。
(3)在器官移植工作方面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
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的结果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
有一天,他向他的妻说:“再也没有办法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
“我的身上?……”
他的妻自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她讷讷地低声问。
“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什么呀?”他的妻子几乎昏去似的。
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
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本月十八,五天后。”
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搏抖,吞吐着问:
“你也想到过春宝吗?没有娘,他怎么好呢?”
“我领他便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
他似乎渐渐发怒走出门外去。她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这一天,春雨滴滴渐渐地落着。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以后,她坐在他的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一句也没有。
两村相隔有三十里路,轿夫第二次将轿子放下肩,就到了。一个两眼很有心计的约摸五十来岁的老妇人来迎她,她想这是大娘了。接着长长瘦瘦的秀才从房里走出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可是梦一个比一个缥缈,眼前的事务一天比一天繁多。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她的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样,监视着秀才对她的一举一动。
次年秋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里的空气完全地骚动起来。这样的情形一直继续到黄昏,婴儿落地了,是一个男的。秀才坐在屋角,几乎快乐到流出泪来。
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婴儿的母亲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忽然开口说:“叫他‘秋宝’罢。”屋内人们的几对眼睛都转向她,注意地静听着:“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
秀才立刻接着说道:“是呀。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天。秋宝,实在是很好的名字呀!”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得这妇人连坐着都觉着局促不安,垂下头,苦笑又含泪地想:“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
秋宝是天天成长地离不开他的母亲了。可是他执住他的母亲愈紧,他母亲离开这家的日子也愈近了。
而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一边,她的脑里老是有“三年”这两个字,三年是容易过去的,而且想象中的春宝,也同眼前的秋宝一样活泼可爱,她既不舍秋宝,怎么就能舍得掉春宝呢?可是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家里住下去。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进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
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精采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她哪里愿意在这里呢?她是极想早些飞回去的。”
冬末了,催离别的小鸟,已经到她的窗前不住地叫了。先是孩子断了奶,又叫道士们来给孩子度了一个关,于是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的别离——永远的别离的运命就被决定了。
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她的泪如溪水地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婶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自己是“妈妈”,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应。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她无论怎样也说不出。她也知道一岁半的孩子是不会了解的。
她离开大门时,听见秋宝的哭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还听见秋宝的哭声……
妇人回来了,在灰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
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男子加上说:
“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呢!”
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的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寂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
1930年1月20日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妇人悲苦的命运,题目“奴隶”一词寄寓着作者对妇人的同情。
B.小说中多次出现“静寂”“话一句没有”等词句,为人物的命运涂抹上阴冷压抑的色彩。
C.小说语言耐人咀嚼,画线句既写出了夜的漫长,也表现出人物苟延残喘的悲苦生命状态。
D.小说运用全知视角讲述旧中国农村典妻的故事,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
(2)小说中的妇人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鲁迅曾评价柔石的作品“用了巧妙的技术写成”,“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本篇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的悲惨境况,请结合妇人的矛盾处境对此加以分析。组卷:17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病毒之所以能与人类长期纠缠,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①
发展需要病毒。病毒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有修复四千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我们可以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之进入有缺陷的细胞,②
此外还需要提醒的是,本来部分病毒已经与宿主之间达成了默契,而人类的不恰当行为,破坏了这些默契,最终导致了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从这个角度看,与其将这些后果归罪于病毒,不如认真反思自己,学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毕竟,无论是人类,还是病毒,本质上都是遗传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组卷:5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目前,在太空运行着两个空间站,一个是将于2022年完全建成的中国“天宫”空间站,一个是计划于2024年退役停营的国际空间站。
上世纪90年代国际空间站初建,中国申请加入,被拒之门外;2011年,美国通过“沃尔夫条款”,全面禁止中美两国太空领域的合作。1992年,中国制定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2003年,中国成功实现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2011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12号首次入住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从此打开,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打破国外长期封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锲而不舍的又一辉煌成果,再一次让世人见证了中国智慧和创造。孔子说:“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请结合材料,以“自强与笃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