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孟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殚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材料二: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之前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观点——有意于佳和无意于佳。所谓“有意于佳”就是在艺术创作之前要经过认真的构思、严格的规划、周密的布局才能在艺术创作之时“下笔如有神”。所谓“无意于佳”就是在艺术创作之前不需要缜密的艺术构思,要顺其自然,随性而发,依势而行。
“有意于佳”与“无意于佳”的分歧点并不是在于心理、身体等方面的准备,而是在于对艺术的态度。有意于佳的“意”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各种准备工作;无意于佳的“意”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无功利心理。只有摒弃了功利性、刻意求佳的心理,才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佳作。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就是创造美的过程。这种被创造的美是人工美,但也可以更接近自然美。巧夺天工、宛若天成、鬼斧神工是对高超艺术作品的绝佳赞美。什么是最高境界的美呢?康德说:“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即要求艺术家创造美时要超然功利,又要求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从直观审美出发,摒弃一切功利心理,追求一种纯粹心境下的美。这与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观点异曲同工。
“无意于佳乃佳”体现在艺术欣赏之时就是欣赏者要以非功利之心去发现艺术作品的内在固有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考虑艺术的工具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艺术作品深处的艺术意蕴,与艺术家“神遇”产生共鸣。如今的艺术品拍卖,以金钱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错误的方式。许多收藏家看到了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而非其内在的艺术价值,根本无法品味到艺术作品的意韵。
既然无意于佳才能产生佳作,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是对“无意于佳乃佳”这一命题的误读。无意于佳是要建立在有意于佳的基础之上才会产生佳的效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最后的不费功夫是建立在踏破铁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想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首先必须经过勤学苦练,掌握基础技法,有深厚的功底,配合以情之所至,有感而发。没有基础技能的熟练掌握,即使有想法、情感也是无法表达出来,孩童的信笔涂鸦只能被看作是孩童情感的表达,而不能被看作一件艺术作品,因为孩童没有掌握绘画的技法技能。其次,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追求无意、心斋、朴素、自由无为的心境,去除心里的世俗观念,修炼自然无为自由精神。只有这样由内而发的艺术精神才能产生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
(摘编自李新《初探“无意于佳乃佳”在艺术中的体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真正的好诗蕴含的“天机”“灵气”,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论有不同的看法。
B.苏轼主张“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冲口而出”的唯一原因是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
C.因为“无意于佳”的创作态度才能产生佳作,所以我们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D.材料二认为我们在进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时应该怀着去功利性的心理。
(2)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无意于佳乃佳”的论据是
A.东汉卫铄:“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
B.曹雪芹不为功名利禄,仅为抒发内心胸臆而创作《红楼梦》。
C.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兰亭集序》是在酒酣狂欢之时即兴而作成。
D.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苦吟”派代表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他冥思苦想,反复推敲,求助于意识的结果,“苦吟”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B.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
C.“无意于佳乃佳”体现在艺术欣赏之时就是欣赏者要以非功利之心去发现艺术作品的内在固有价值和艺术价值。只要这样就能欣赏到艺术作品深处的艺术意蕴。
D.“有意于佳”与“无意于佳”的分歧点在于对艺术的态度。有意于佳的“意”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无功利心理;无意于佳的“意”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各种准备工作。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艺术创作者如何才能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一切全像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又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翠翠因为日里哭倦了,睡得正好,他就不去惊动她。
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得真有趣!”
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节选自《边城》第十四章)(二) 老船夫一到了晚间就故意从别样事情上催促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子一到黄昏就嗡嗡的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才搁到床前地上去,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说话。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父话说得很妙。
祖父到后发问道:“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①,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唱三年六个月呢?”
“唱得好听,我听三年六个月。”
“这不公平吧。”
“怎么不公平?为我唱歌的人,不是极愿意我长远听他的歌吗?”
“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吗?”
“我懂了他的心又怎么样?”
祖父用拳头把自己腿重重的捶着,且笑着:“翠翠,你人乖,爷爷笨得很,话也不说得温柔,莫生气。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你应当当笑话听。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给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求婚,你将怎么说?”
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的。
祖父说:“你告诉我,愿意哪一个?”
翠翠便微笑着轻轻地带点儿恳求的神气说:
“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站起身了。
“我说的若是真话呢?”
“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祖父说:“我说的是笑话,你生我的气吗?”
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走近门限边时,就把话引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站了一会儿,祖父也从屋中出到外边来了。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翠翠忽然说:“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好不好?”
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节选自《边城》第十五章)【注】①在对溪的山上唱歌,是一种求爱的方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这句话暗示了翠翠当时朦胧的爱情状态,无奈的现实使她无法选择。
B.“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这句话表明祖父细腻的心思,他不想让她过早地涉入爱河,饱尝爱的伤痛。
C.选文(二)从环境渲染、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人物的行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表现翠翠情窦初开的羞涩情感。
D.选文(二)多处写到月光,对月光的描绘意在营造出静谧清幽美好的水滨环境,用此烘托翠翠的心理,塑造其迷蒙凄美的形象。
(2)翠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中语言作简要分析。
(3)分析结尾处“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这句话的用意。组卷:1引用:1难度:0.7
(二)(本题共两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 ①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
B.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字。组卷:2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对此,你怎么看?请你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6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