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3 12:26:7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
          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
    “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生,又与“天”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之心”。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两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
    “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体现着“天”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包含着“人”应如何认识“天”的方面,同样也包含“人”应该尊敬“天”的方面,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强调“天”和“人”存在着一种内在相即不离的有机联系,“天人合一”不仅意味着“人”对“天”的认知,还强调“人”应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无论如何,这样一种思维路径对我们走出“天人二分”(或“天人对立”)的困境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上述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天人关系”无疑有其正面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人”必须在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超越,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 境界。
    (摘编自汤一介《论“天人合一”》,有删改)      材料二:
    “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入,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
          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
    (摘编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与“人”的关系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易经》就开始涉及“天人合一”这一思想。
    B.“人”是“天”的一部分,应该“知天”“畏天”,人的生存得益于天的养育,应该像天一样以“仁”为本性。
    C.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各有主张,但在“天人合一”方面表述相同、理念相同,进而演变发展出复杂丰富的理论。
    D.在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讨论“天人合一”,需要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批判的眼光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学者对“天人关系”进行着孜孜不倦地探讨,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
    B.“天即人,人即天”,二者相即不离,“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关联紧密,不能孤立理解。
    C.在对“天人合一”的认识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D.只有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才能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化的阐释。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D.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梳理古今学者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5)请结合材料一古人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谈谈对我们当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启示。

    组卷:7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误 会
    柳   青
          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
          坐在饭铺小炕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
    “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
          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
    “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
          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
    “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
    “一一五师!”他说。
    “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
    “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
    “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
    “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
    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
          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
    “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
    “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
    “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梁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
    “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
    “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
    “四年了。”他说。
    “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
    “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
          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
    “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
          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
          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
    “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
          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
          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反锁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
          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
    “在哪里?在这里?”
    “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
          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
    “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
          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
    “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
          我们拔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
    “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
    “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
          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
    “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
          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
    B.吃饭时满头汗珠、讲故事时缓了口气,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
    C.面对我的不断追问,长嘴巴说起反话来,这表明他开始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
    D.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
    B.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
    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
    (3)在接触过程中,长嘴巴对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

    组卷:65引用:1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_____,就如同洗衣服是用机洗还是手洗的差异,或者是开车开自动挡还是手动挡的差异。一般来说,电动牙刷清洁的速度会快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动牙刷的清洁效果更高。打个比方,如果口腔里的菌斑是100%,无论是电动牙刷还是普通牙刷,通常只能清除50%,只不过用普通牙刷需要2-4分钟,用电动牙刷可能只需要1—2分钟。②_____,刷牙都必须‘面面俱到’,这个原则是一样的。
          ③_____是关键。牙刷毛以比较正确的角度在一组牙的局部长期停留并颤动,才能够有效地清除这部分牙齿上面的细菌。电动牙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更高效的频率震动,但是如果仍然采用粗放的刷牙方式,就会存在很多遗漏,它的清洁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牙齿与牙齿之间的缝隙是刷牙刷不到的清洁“死角”,使用牙线来清除牙缝里的牙菌斑是非常必要的。水牙线,也就是冲牙器,它是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从而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水牙线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使用水牙线,也要做到每个牙缝都不遗漏。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文中画线句子给“水牙线”下定义,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水牙线可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它是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的冲牙器。
    B.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从而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的冲牙器叫水牙线。
    C.水牙线是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的冲牙器,它的原理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
    D.水牙线是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的冲牙器,它能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

    组卷:7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八岁的时候,加来道雄被老师讲述的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虽然很多方面还无法理解,但他对这位伟大科学家和他未完成的理论充满了好奇。于是他花了好多时间阅读能找到的关于爱因斯坦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并立志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继续探究爱因斯坦试图构造的统一场论。
          以上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