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质检试卷(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含弘光大。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向齐桓公陈述成就霸业之道时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之业的开始,是以人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在这里,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他的这番话虽然是从当时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却道出了治国安邦、成就伟业所应遵循的不移至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无数次告诉世人,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一个政权或政党的兴亡更替,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民意顺逆。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古代诸子百家、历代王侯将相等阐释与推崇民本思想的睿语哲思,无万大千、不可胜数。
          以人为本是先贤理政之本,从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到孟子“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再到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均强调了这一点。它也是朝代兴废之由,从《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圆邦宁”,到唐太宗《民可畏论》“国以民为本”,都深知这个道理。它还是个人修身之道,从《诗经•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到孔子“仁者,爱人”,再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无不如此。这些爱民、富民、保民、养民、利民的民本思想,虽然百家争鸣,但皆是一个“民”字贯穿其中,终而殊途同归,源源不断汇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泽被后世,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力量。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尽相同的感人故事,彰显着各自精彩的时代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位红军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乡亲。“半条被子”的故事虽小,折射的却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相近相通,我们党创造性地将传统民本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朴素情感、思想认知和价值认同,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方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在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如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以人为本,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并在当代中国照进现实,涵泳、传递着岁月无法磨灭的内在价值和生命力。
    (摘编自丁兆丹《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秋时期,管仲就向齐桓公提出“以人为本”的霸业主张,认为它是治国安邦、成就霸业的根本所在。
    B.中华典籍中有无数推崇民本思想的言论,古代思想家和王侯将相都懂得民心向背、民意顺逆的道理。
    C.爱民、富民、保民、养民、利民等民本思想都以“民”为核心,既是先贤理政之本,也是个人修身之道。
    D.中国共产党人将传统民本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相结合,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述管仲的言论,是为了论证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源远流长。
    B.文章第三段引用古人的话,从多个角度解读“以人为本”,便于使人理解其丰富具体的内涵。
    C.文章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理念优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点明论题,再具体分析,然后由古而今纵向展开,最后总结全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心、民意决定了一个政权或政党的兴亡更替,历史证明,顺民心者则昌,逆民意者则亡。
    B.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百家争鸣,但殊途同归,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造福后代。
    C.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方略指引下,我国解决了贫困问题,国家发展正走向康庄大道。
    D.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基本人权的首位,视“人民幸福生活”为最大人权。

    组卷:10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由于现代工业和科技文明的发展,地球上野生动植物们赖以生存的荒野所剩无几,在我国最著名的一处当属位于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
          3亿年前,可可西里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海洋。之后的板块运动将海洋关闭,将众多地体拼贴成陆地。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飞速相撞,青藏高原开始剧烈抬升。熔岩从地底喷涌而出,形成大量火山遗迹.地下水也被加热,在海拔5000米处,造就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温泉群。与此同时,平均海拔为5600~5700米的唐古拉山脉隆升于南侧;拥有多座6000米级山峰的昆仑山脉东段崛起于北侧;可可西里山、风火山、乌兰乌拉山横亘于中央。这些大山自西向东平行延伸,山与山之间是宽阔的沉积盆地,峰岭纵横,盆地相间。一片极为广袤的荒野——可可西里,诞生了。
          可可西里横跨青海、西藏、新疆,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为5000米,是青藏高原海拔颇高的地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分布极为密集。这些湖泊大小各异,湖岸或笔直或曲折,加之湖水的深度和矿化度各不相同,使得湖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浅蓝色、蓝绿色、靛青色等。湖泊之外更多的地方,则是沼泽湿地。即便有现代交通工具,进入可可西里也并非易事。从这里发源的河流,多数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只有少数水系流出可可西里区域,或是穿越昆仑山,流向北方干旱的柴达木盆地;或是注入长江、黄河,成为这些超级大河的源头。可可西里地区没有被河流大规模侵蚀,它地势起伏平缓,相对海拔只有300~600米,是“世界屋脊”上保存最完整的高原平台。现在,舞台已经准备就绪,谁将成为这里真正的主人?
          垫状植物率先登场,它们是高原生命的先锋。其中簇生柔子草的长相最为喜人,一经生根发芽,便会蔓延成一个巨大的圆形,直径可达2米。每年的6月,大地还满是荒芜;7月,几乎是一夜之间,无数花花草草突然从地下冒出,竞相绽放;8月,植物的种子便已成熟脱落,在可可西里的蓝天下随风飘荡。这期间,即便冰雪突降,许多植物依然会顽强地开花结果。
          植物的繁茂使得可可西里生机勃勃,但真正的主角属于动物们。身材娇小、体长只有10多厘米的鼠兔最喜欢可可西里的高原草甸。尤其在草皮开裂呈块状的地方,它们可以轻易挖掘出复杂的洞穴,以躲避天敌,可谓“狡兔三窟”。“富足”的生活则让它们大量繁衍。
          另一种常见的穴居动物——喜马拉雅旱獭,尤以肥胖浑圆著称。它们以洞穴周围500米范围内的嫩草为食,机警敏觉,常直立眺望,一有危险即钻入洞中。小型鸣禽角百灵,体长只有15厘米左右,喜欢将巢穴建在地面上。它们几乎不做长距离飞行,而是在地面捡拾草籽、捕捉昆虫。体形与之相当,同样以草籽昆虫为食物的白腰雪雀,喜欢小群聚集于鼠兔群集处,随时准备利用废弃的鼠洞以作巢穴栖息。而大型涉禽黑颈鹤,则从远方迁徙而来,在可可西里的浅水中啄食植物及鱼类。黑颈鹤通体黑白相间,头顶为暗红色,形态极为优雅,是可可西里最为旖旎的一道风景。更大型的动物则是有蹄类。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物种白唇鹿,体型巨大而强壮,鹿角长达1米,并在顶部有多处开叉。
          捕食者的队伍也壮大起来。猎隼、大篱等大型猛禽从空中飞临。以大方脸著称的藏狐和形似家猫的兔狲,从地面出击。鼠兔、高原兔、旱獭、角百灵等小型动物,纷纷成为它们的盘中美食。体形更大的猪阴,还会瞄准岩羊和藏羚羊的幼崽。狼则是可可西里的“终极错手”。它们利用强大的群体配合围捕一切猎物,捕获成年的藏野驴也不在话下。棕熊虽然体形更大,却没有狼敏捷,也缺乏群体的配合。从植物根茎到鼠兔、旱獭等小型动物,才是棕熊的主要食物。从鼠兔、高原兔、角百灵等小型动物,到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有蹄类动物,再到猎隼、徐羽、狼等猎食者,动物显然已经成为这片荒野的主人。这便是可可西里,中国最伟大的荒野。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荒野永远归荒野
    (摘编自《可可西里:中国最大的荒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拼贴”指板块运动将众多地体组合在一起,使海洋变成陆地。
    B.“内流水系”指没有流出可可西里区域的河流。
    C.“‘富足’的生活”指鼠兔可以轻易挖掘复杂洞穴以躲避天敌。
    D.“永远归荒野”是希望这里永远不要受到人类文明的破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可可西里所在的地区从海洋变成陆地历经了3亿年的时间,这里分布着大小各异、颜色不同的众多湖泊。
    B.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上自西向东延伸的群山之间,是地势起伏平缓、海拔只有300~600米的高原平台。
    C.可可西里的许多植物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它们几乎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就完成发芽、成长、开花、结籽的全过程。
    D.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其中禽类动物如白腰雪雀、黑颈鹤、猎隼等主要食用草籽、昆虫和鱼类。
    (3)可可西里的生物链是如何形成的?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

    组卷:14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远镜
    次仁罗布
    “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村子里的许多人在背后这样说他。当然,这些风凉话也传到了普次仁的耳朵里,但他全当成耳边风,从不跟他们进行解释。
          初中一毕业,同普次仁一样没有考上高中的几个同学,曾劝导他跟着他们去拉萨打工,挣到的钱会比务农多很多。这个提议被普次仁给拒绝了。
          每天天刚亮时,普次仁就赶着一百多只羊,在民房逼仄的黄色土墙间穿行。他身后的村子里,屋顶一面面红色的国旗在轻轻飘荡。他顺着一条陡峭的盘山路而下,沟底是一个宽敞的谷地,有清澈的河水和油润的草坝。村里的牧人喜欢在这一带放牧,普次仁却要再多走一个多小时,进入山谷里,再走到边界的界碑跟前,在我方的一侧放羊。牧人们对他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一致说他脑袋里缺一根筋。
          普次仁背的双肩包里除了中午的口粮,还放着一本《西藏文化历史通述》和一把小铁锨。他在这里放牧已经有两年多了,这期间他认识了王连长、罗排长、丘班长等许多个解放军士兵。有一次,普次仁看到界碑往我们这边推过来十多米,他用手刨土,指头上划出了好多个口子,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界碑重新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后来,罗排长给他送了这把草绿色的小铁锹,每次他都装在双肩包里,以备派上用场。
    “你怎么跑这么远的地方来放牧?”罗排长问他。
    “这里是我们祖辈放牧的地方,要是没人在这放牧,别人就会偷偷侵占过去的。”
          罗排长眼眶一阵湿润,干裂的嘴唇抿紧,被暴晒得颧骨上开出了两坨紫黑色的花:“需要我们给你什么帮助?”
          普次仁从没有想过需要有人帮助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看到罗排长胸前挂着的望远镜时,突然想到自己要是有个望远镜那该有多好,拿着望远镜追寻羊的踪迹,还能观察边界那一头的动静,于是他开口说:“我想要个望远镜!”
          罗排长和其他士兵都愣住了,他们相互对视,一脸的疑惑。
          普次仁看到他们神情的变化,赶忙解释说:“我用它来找走散的羊。”
          罗排长立马答应给他送个望远镜,但要等到部队里有人去日喀则市时才能给他弄到。
          现在三个月都快过去了,普次仁却没有得到望远镜,这让他心里有些不悦,想着罗排长当时只是对他随口说说而已。
          普次仁环顾四周,这片绿色的山谷里就他和羊群。他把两只手的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并拢成一个圆圈,再把两个圆圈扣在眼睛上,向着界碑方向缓慢移动。
          绿油油的草地、岩石山、木屋、墨绿的树木、雪峰、蓝天,渐次映入他的眼睛。他又从蓝天依次慢慢地回到草地上。突然,普次仁发现对面山脚下有个人向界碑这头走来,他的心头一阵紧张。
          那个人东张西望,停停走走,还不时吹个口哨。
          慢慢看清那人穿了一身暗红氇氇藏装,一只袖子脱下后耷拉在身后,脚上是黑色的高帮靴,右手里攥着一根树枝条,向界碑这头走来,仿佛根本看不见前面写有红色“中国”二字的界碑一样。
          普次仁急速向界碑走去,他要阻止这个人跨过界碑。
          迎面的人也看到了他,脸上立马现出喜悦来。
          普次仁看清这人跟他年龄相仿,稚气还没有从脸上脱尽。
    “你不能越过界线!”普次仁停在界碑前说。
    “我的牛走丢了,是来寻牛的。”对方一脸真诚地解释。
    “你的牛没有到我们的国界里来,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我就在这边放牧着。”普次仁说。
    “我在那边到处都寻遍了,就是找不见。”少年的脸有些苍白,眼神里全是焦急。
          普次仁再次把两手并拢,搭到眼睛上,往山坡上一点一点地仔细搜寻。界碑那边的少年,不解地看着他。
    “我们这边的山上没有你的牛,我刚才用望远镜搜查过了。”普次仁把手放下来说。
    “是个花白相间的奶牛,它真的没有从这儿过吗?”少年的眼睛里含着泪水问。
          普次仁的心一下软了,头脑里闪现少年的父亲训斥他的情景,再说自己闷头看书时,也不知道牛会不会闯到这边来。他说:“我帮你在我们这一头再找找。”
    “我是藏族人。我的曾祖母还是你们村子里的。”少年赶忙这样解释。
    “这样你也不能越过这个界碑!我知道一百多年前,我们是一家人,只是后来你们的地方被那些人给霸占了过去。”普次仁跟少年说。
          普次仁接着又说:“我们是好兄弟,我会帮你找的。”
          少年盘腿坐在了界碑的那一头,他眼神里的那份焦躁化成了期待。
          普次仁撇下他,再次向自己的羊群方向走去,还时不时地回头看一下那个少年。那少年安静地坐在界碑的另一头。
          普次仁继续往前走,他听到了低低的声息,看到河水边的草在晃动,一个牛角从草尖顶了出来……
          少年看到自家的奶牛,兴奋地站了起来,但他不敢越过界碑,站在那头等待。
          普次仁看在眼里,他有点喜欢这个少年。
          牛穿过了界碑,从少年的身旁走过去。少年脸上一片灿烂。
    “你的牛越境了,还吃了我们这边的草!”普次仁说完,自己也无缘由地笑了起来。
    “我们是同胞!”少年轻声对普次仁说。
          两人相视笑了起来,露出一口白花花的牙齿来。
          少年轻声对他说:“我走了!”
          普次仁目送少年离开,望着他渐渐变小的背影,心里莫名地伤感了起来。
          当普次仁赶着羊群爬到黄土坡上时,夕阳已从西边的山头落下去。
          他看到前方的国旗杆下聚了一群人。他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了自己的父亲。平时他的父亲组织村里的民兵,到各山口去查巡,看界碑在不在,看有没有可疑的人出现在各山口,特殊时期还要在每个山口日夜蹲守,有时一个月都回不了家。普次仁父亲付出的辛劳也得到了回报,他几次到北京和拉萨去领奖,还跟国家领导人合过影,父亲成了村民们羡慕和敬重的对象。普次仁放羊就是要像他的父亲一样。
          只见其他人争相拿只望远镜在看前方。“罗排长巡逻时突然接到任务,没法到你待的山口去,他让我把望远镜转交给你。”父亲对他说。
          普次仁从人群中一把抢过望远镜,举到眼睛前仔细看前方的雪山,一切近在咫尺,清晰可辨,自己仿佛置身在那里面一般。
          突然,面前的雪山消隐了,他看到少年生活的村子,那边的屋顶经幡飘荡,灰白色的炊烟徐徐升腾。进入村庄路口的少年和那只黑白相间的奶牛,缓缓前行,迎面一群穿着藏装的小孩闹哄哄地跑过来……
          有人从普次仁的手中抢走望远镜。他呆呆地伫立在那里,沉浸在刚刚看到的场景里。
    “普次仁脑子真有问题!”有人禁不住说。普次仁父亲狠狠地瞪了那人一眼。
          一行泪水从普次仁的脸颊上滑落,又从他的下巴滴落进这干枯的黄土里,一切悄无声息。
    (选自《雨花》2022年第10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出现的国旗、界碑、解放军巡逻队等都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是具象化的国家符号。
    B.罗排长“干裂的嘴唇”“被暴晒的颧骨”等外貌描写,暗示边境气候恶劣,戍边工作艰辛。
    C.普次仁把两手拢成望远镜状替少年寻牛,然后告诉少年牛不在这边,是想让少年尽快离开。
    D.“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在文中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叙事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请简要分析“望远镜”在小说中的作用。
    (3)小说结尾处“一行泪水从普次仁的脸颊上滑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1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们得了感冒后,会出现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发热恶寒等,其中尤以咳嗽最为常见,且相当坚固。即便是普通感冒,一般七到十天,①_____,但咳嗽症状却停不下来。这种情况一般是②_____:首先,感冒后上呼吸道发炎,气道分泌物就会变多,咳嗽能将这些分泌物以痰液形式排出去,防止呼吸道被堵住。所以机体为了促进排痰,③_____。其次,呼吸道损伤。目前普遍认为,呼吸道损伤是由气道炎症引起,炎症因子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中药对咳嗽的治疗具有多靶点优势。中药的功效是古人通过实践并且记载传承下来的。每样中药材都有自己的功效,如半夏燥湿化痰,柴胡疏肝解郁、退热补阳,桑白皮止咳平喘、利水消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炙甘草润肺止咳、健脾益气,苦杏仁镇咳平喘,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桔梗宣肺利咽、镇咳排痰,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肺,让肺部热毒通过排便排出体外。多种中药材合理配伍就可以起到一个治病的效果。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中医是对症用药,辩症施治,千年时间,积累了不少安全、方便、效用显著的名方。小柴胡汤是治感冒的常用药剂,出自《伤寒论》,其主要成分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请结合材料,简述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哪些症状。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16引用:8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言中谈改革之路时说:“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材料二:
          京张线上的一草一木可以作证,京张之变、铁路之强,如詹天佑所愿。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百年京张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变革与传承,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见证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内涵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