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贵州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创制“提高人类劳作效率”的机器,也在创制“提升人类思维能力”的机器,更是在创制“契合人类伦理责任”的机器。为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要求,积极进行伦理调适。
人工智能的伦理调适,其终极目标在于为人类创造更多利益,促进人类整体发展。只有将人工智能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高度,才有助于构建“人一机命运共同体”。一切都从人类利益出发,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要求。所有创制人工智能的人类个体,都必须把全人类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在人机合作中重新定义人类利益,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厘清人机责任,这是责任伦理的重要体现。人工智能能够根据数据运算提供最优化的行动方案,人类则会因为情感等直观因素做出情景类选择,这种行为模式生成途径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承担的责任伦理也必然存在差异。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其创制者、使用者,基于不同的情境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伦理,这就要求我们从全过程角度重新诠释“人一机命运共同体”。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发展到现在,其工具性一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体现。而在人工智能伦理挑战日益凸显的今天,必须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把握人文价值尺度。首先,必须遵循开放合作原则。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不同组织和部门及社会公众在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中协调互动。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在充分尊重各国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其次,必须谨守伦理底线。人工智能发展在很多领域正不断实破界限、挑战伦理底线。在涉及伦理道德根本原则,如维护公平正义、保护隐私等时,必须谨慎对待人工智能越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该坚守住的雇线一定要守住,该厘清的界限一定要厘清。最后,必须体现人的目的性。人工智能系统被设计和使用的全过程,始终都应与人类尊严、权利、自由和文化多样性理想一致。人工智能创造的繁荣局面,应被广泛地共享,惠及全人类。
传统伦理形态面临着时代性重构,人类思维和道德情境都在技术社会中被重新认识和改造,场域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重构当代伦理形态。具体而言,重构人工智能时代伦理形态的核心在于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这是基于合作化道德准则做出的化解伦理风险、重塑伦理意蕴的理性选择。要引导人工智能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在人机共生的基础上不断升级,进而提高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能力。通过人工智能在相关伦理问题上的反馈结果,人类自身要提升理性反省和学习能力,从对人工智能道德的单向度要求,转向追求达成人机交互主体间的道德共识。人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伦理共鉴,能够不断丰富人机关系的时代内涵,在伦理调适中不断变革传统伦理形态,构建出主体间性的伦理新形态,最终实现人机和谐共生。
(摘编自夏少品《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时代镜像与调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伦理调适是我们面临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做出的选择,也是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新要求的需要。
B.基于行为模式生成途径的不同,构建“人一机命运共同体”,需要人工智能的创制者、使用者承担不同的责任伦理。
C.在制定人工智能的伦理原则时,各国的治理原则都要符合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伦理底线不能动摇。
D.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很快,但其带来的伦理挑战日益凸显,需加快建立完善的伦理规范,实现人机和谐共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先提出需要对人工智能进行“伦理调适”,然后从根本要求、尺度、模式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伦理调适”。
B.文章认为,一切都从人类利益出发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创制人工智能的人类个体必须坚守的基本底线。
C.文章在阐述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问题时,从遵循原则、伦理底线、目的三方面给出了建立伦理规范的人文价值尺度。
D.文章在论述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人类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存在的缺陷,这使结论更加可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的要求是,每个人工智能都必须服务于人类共同的利益,并提供最优化的行动方案。
B.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伦理道德、隐私保护等领域已经突破界限、发起挑战。人类应坚守底线,厘清界限。
C.要处理好人机关系,实现人机的和谐共生,人类就要提升理性反省和学习能力,重构伦理形态,达成人机间的道德共识。
D.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化有可能脱离人类的控制,许多人工智能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很强,道德责任意识却很差。组卷:4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繁仁,1941年生,安徽泾县人。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山东大学终身教授。
胡友峰,安徽金寨县人,原温州大学教授,现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教授。
胡友峰:从21世纪初开始,您发表了大量文章,倡导生态美学,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关注并投身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呢?
曾繁仁:这有两个契机。其一是有感于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国家也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认真地倡导可持续发展,整治环境污染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对此应该有所表达,要倡导一种使人走向诗意栖居的美学。其二是2001年秋,中华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生态美学研讨会,使得我有机会在大会上做了题为《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关学观》的发言,从此走上了生态美学的研究道路,
胡友峰:您说过,生态美学是“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那么,与以往的美学话语相比,生态美学“新”在何处?
曾繁仁:我认为,生态美学有六个方面的新突破,第一是对美学的哲学基础的突破,就是由传统的认识论过渡到了唯物实践存在论,以及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整体主义。
胡友峰:传统认识论指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所探讨的问题吗?
曾繁仁:关于这一点,可以上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美学大讨论,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学热中兴起的实践美学,这些讨论大都将美学问题视作认识论问题,讨论美在主观、客观,或是主客观相统一的问题。而我们的生态美学就要突破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将美学问题立足于唯物实践存在论,早在1844年至1845年间,马克思就已经实破了传统的认识论。马克思提出,要从人的感性的实践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事物,要求“内在尺度”与“种的尺度”相统一,以此来阐释美的规律,马克思秉持一种唯物实践观,在他那里这种唯物实践观就已经超越了传统认识论,因此我们说在认识论阶段来讨论美学问题,还处于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
胡友峰:这种唯物实践观如何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联系呢?
曾繁仁:马克思的这种唯物实践观其实包含甚至超越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代存在论,我们将它称为一种崭新的唯物实践存在论。在简单认识论阶段来探讨美学问题,人与自然还是处于对立的关系。而只有进入唯物实践存在论,人才能从主客二分转向与自然界须臾难离的在世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的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实际上是马克思的唯物实践观及其所包含的存在论哲学的内涵,在这一点上,生态美学是不同于传统实践美学的简单认识论与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第二是在审美对象上的突破。多年来,在黑格尔的影响下,美学界一直认为,我们研究美学,就是在研究艺术哲学,因此都重视艺术,而忽视自然审美。
胡友峰:这种重视艺术轻视自然的态度也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曾繁仁:对。所以在这一问题上,生态美学就突破了传统的艺术中心主义。所谓生态美学,首先就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因此我们认为,生态美学不仅包含自然审美,而且也包含艺术与生活审美。第三是在自然审美上的突破。传统美学都是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审美问题,提出了“人化的自然”这个著名的概念。我们认为,自然审美问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有没有实体性的自然关,其二是自然审美究竟是不是“自然的人化”。
胡友峰:那么,生态美学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
曾繁仁:首先不存在实体性的自然美,因为我们把审美视作人与对象的一种关系,它是一种活动或过程、所以,绝不是对象那里有一个实体性的美,等着我们去发现。其次,我们认为自然对象身上有一些美的特性,这些特性与我们的感官发生交互的时候,我们就与对象产生了一种审美关系。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审美属性,审美就是对象的审美属性与我们的审美能力之间的交互过程,第四是在审美属性上的突破。以往的美学话语受到康德的影响,把审美属性视作一种超功利、无利害的静观,这种观点还把审美感官限定在了视听器官,排斥了其他感官能力。
(摘编自胡友峰《新时代美学的生态关怀与中国立场---访美学家曾繁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国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是促使曾教授关并投身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契机之一。
B.传统美学以传统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美在主观、客观,或是主客观相统一。
C.受黑格尔的影响,多年来,美学界认为研究美学就是研究艺术哲学,在审美的对象上,重艺术而轻视自然。
D.生态美学突破了传统的艺术中心主义,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不仅包含自然审美,也包含艺术与生活审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1年秋召开的全国第一届生态美学研讨会,为曾繁仁教授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这对他走上生态美学的研究道路具有推动作用。
B.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就已突破了传统的认识论,而我们二十世纪的美学讨论,仍面于传统认识论。
C.只要运用唯物实践存在论,我们就能从主客观对立的认识论转向与自然界须臾难离的在世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D.生态美学认为自然对象身上含有审美属性,当这些特性与我们的感官发生交互的时候,我们就与对象产生了一种审美关系。
(3)胡友峰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1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羊的冬天
李娟 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北面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缢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
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春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倒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不知那时他在想些什么,会花那么长的时间陷入沉默的遥望之中。
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
我问居麻:“放羊的时候你都在干些什么?”
他说:“在放羊。”
我真蠢。
——荒野茫茫,四下无物,还能干什么?当然只能骑着马跟着羊群走来走去了!居麻感慨地说:“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
所以每天出发前,他才会花那么长时间得徊在家门口……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
我说:“天气暖和时,让我也去放一天羊吧?”
他说:“你去放羊,羊哪能吃饱!”
“为啥?”
“你嘛,肯定不到下午两点就把羊赶回家了。”
在阴沉的雪夜里,无星无月,天地笼统,我站在东方沙梁上的假人身旁,向东方挥舞手电筒,给远方晚归的牧羊人确定方位,使之不至于迷失方向,在爸茫夜色中无尽地徘徊。而若是大雾的天气,就算手电筒也没有用了,居麻说:到那时,所有在家的人都得出去找。
我问:“要是找的人也回不来了该怎么办?”
他说:“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
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他说:“没有。”又回头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
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
他便给我讲了一个“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说红旗大坝(阿克哈拉下游二十多公里)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成菜和水。中午就着成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说完哈哈大笑。
牧人的冬天艰辛寂寞,羊的冬天同样漫长难挨。从十二月到次年三四月间,每一天,每一个清晨,羊群准时出发,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食枯草。离开后的空羊圈因潮湿和温热而蒸腾着白茫茫的水汽。羊不在的白天里,总是若有若无地酒着微微的碎雪粒。总是阴天,总是只可见朦胧的太阳。
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传来的细微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许久后,骆驼从那个方向出现在视野中,向我们的沙窝子奔跑过来。夜渐渐深了,雪越下越大,铺在羊圈里的塑料布早已撤去,改铺在新什别克家敞开的牛棚顶上,于是羊圈里的雪渐渐积起……但羊群还是不见踪影。地窝子那边传来哭声,小婴儿喀拉哈西独自醒来了。但新什别克一家正在赶牛、系骆驼,忙乱不已,无暇顾及。终于,到五点半时,嫂子最先看到了什么,她招呼我一起下了沙丘向东走去。我边走边想:还好下着雪,就算迷路了还能顺着脚印回来吧?可再一想:雪这么大,会不会盖住脚印?……夜比荒野还要大,被“大”的事物吞噬,其恐惧远胜被“凶猛”的事物吞唯……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注】文章选自李娟的散文集《冬牧场•羊的冬天》,在2010年至2011年的冬天里,李娟跟随熟识的牧民一家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活了三个多月,后写下了《冬牧场》这本书。
文本二:
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
谢 悦 近些年,“非虚构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定义。首先,“非虚构”强调的是真实,但它所追求的并不在于语言的重迷环节是否完全真实可靠,而在于写作者是否能深入生活、脚踏土地,是否身处于真实的场景,是否能展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和真实。其次,它不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力图去新闻化和意识形态化。最后,它虽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真实的叙事方式,但它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非虚构文学在当下深受读者的喜爱,而李娟的出现,也正顺应了当下文学的“非虚构”风潮。
李娟的文字描述通常都具有十足的真实感,她深入边疆底层老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以个人身份去观察、还原生活,以自己的视角去记录、体会,将生活的百态用原生态的文字方式呈现给读者,在展现边疆魅力的同时,也将读者带入这种最为纯净的情感体验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作品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那就是哈萨克牧场的世界和牧场之外的世界,其中有不同视角的差异、有想象与现实的碰撞、有对生活和这个世界的反思、有脱离于固化认知的体会。这些重要的元素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使得她的作品不仅具有了非虚构的外衣和框架,而且在内容和信息上也更加丰富。同时,在坚守非虚构创作的同时,李娟也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其诗性的叙述语言和心灵化的表达也使得她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她的作品中有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她借助幻梦、通感、错觉、意象等手法使语言更加感性化,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
李娟文字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对非虚构素材与虚构想象之间的合理融合,个人与观察对象恰到好处的距离分寸,情感抒发在物景描写里的自然渗透,现实与象征的交织互映,以及始终诚恳谦逊的写作姿态,避免了像不少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由于面对社会底层观察对象时的心理“优越感”“俯视感”,而造成客观和深度的欠块。
(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麻每天放羊出发前慢吞吞地抽烟,沉默地望着远方,是因为放羊这件事十分寂寞、无聊,很是辛苦。
B.文中画线句连用三个“总是”,渲染了冬牧场羊群的居住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羊不在时“我”的失落感。
C.“非虚构文学”强调的是真实,强调场景的真实,强调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与真实,力图“去新闻化”写作。
D.李娟作品中存在哈萨克牧场与牧场之外两个世界,由此形成的差异、碰撞、反思、体会,使得作品意蕴更加丰富。
(2)文本一中,写到居麻讲述“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文本二指出,非虚构文学“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这一特质的。组卷:9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汉字背后蕴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①____。从造字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天子耕耤的“耤”,还是教师的“教”,它们的甲骨文都是按照其本来的形态去模拟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在衣食住行中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因而才能够创造出如此优美的文字。古人崇尚“天圆地方”的理念,②______,而方形的汉字又代表着棱角分明的生活态度,更沿袭了端正的精神。古人相信③______。大到宫殿、建筑,小到桌子、台阶,甚至于各种祭祀用的平台、神庙也都如此。就拿“正”这个字来讲,横平竖直,简洁端正。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对上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组卷:2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如图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即将高三毕业,同学们纷纷推荐自己最喜欢的漫画,希望可以入选班级《同窗故事》纪念册。经过投票,如图三幅漫画以高票入选,请选择其中一幅或多幅进行思考,并以“默默祝福你的人”的身份给即将步入大学的同学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