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一中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7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个体或组织。“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从而达到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目的。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
    “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舆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甚至有可能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另外,纵容“标题党”新闻,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种不公平,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制定措施整治“标题党”现象,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标题党”现象泛滥的问题,以保证网络媒体良性发展,净化舆论环境。
    (摘编自詹婧《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
    B.在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上,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标题能否吸引人非常重要,纸媒则不然。
    C.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增加点击量,是“标题党”新闻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的最有效的方式。
    D.网民面对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形成了只浏览标题、图片等却从不关注新闻细节的习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媒体和网民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B.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标题党”现象盛行。
    C.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标题党”现象进行了论证。
    D.文章分析“标题党”现象的危害,突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益驱动是“标题党”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只要媒体改变“流量变现是王道”的经营原则,“标题党”现象就能消除。
    B.对网络媒体来说,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这导致自律精神不强的网媒过于关注流量变现,失去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C.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老不信”心理应该跟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系,强化诚信意识是消除“标题党”现象的一个途径。
    D.“标题党”新闻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滋生网络谣言,激发负面情绪,导致大范围舆情失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组卷:2引用:17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近两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知乎、得到、喜马拉雅等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五花八门的产品掀起一波波热潮。
    《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
          目前,知识付费产业已经涵盖知识电商、社交问答、内容打赏、社区直播、讲座课程、付费文档等多个类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中,25岁至34岁的付费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后”的付费比例最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交流。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正在拓宽,从财经、职场、健康、阅读、技能等走向更加精细、多元的领域,与之伴随的是专业化要求更高更强,“创作者和平台如果不能持续生产优质内容,被用户抛弃是早晚的事。”张毅说。
    (摘编自《数字阅读带来“书”中新世界》)      材料二: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但更大的动力来自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意愿越来越强烈,有专家分析,“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希望通过付费获得知识,这已经成为刚性需求。”
          一些从业者则更喜欢用“知识服务”而非“知识付费”来定义这个行业。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分析,在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终身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用户学习的成本,填补了传统“分科治学”教育体系的缺口,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罗振宇认为,知识服务火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学习的驱动力很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样的需求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
    (摘编自《知识付费,优质内容是关键》)      材料三:
          市面上已出现多种跟书有关的知识产品:把书浓缩成25分钟的图书音频解读,全年解读一系列经典的专栏,用互动和社交的方式一起读书的同读、共读等。这些产品都跟书有关,只是做法有些差别:有的是引导读书,有的是替代读书,有的是辅助读书。
          除了和书有关,它们还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其一,它们不是文字而是音频;其二,它们都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将其变成通过智能手机可以获取的、像消费品一样轻松的服务。把“认真地读书”变成“轻松地听书”。
          由于从书中消化吸收知识很难,大量知识被“囚禁”在书页之中。当喜欢尝鲜的人尝试去听知识产品,甚至尝试制作知识产品后,和书相关的知识音频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得相关知识的难度,从而可以成为更大范围人群获得知识的方式。
    (摘编自《知识付费背景下的“新出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产业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追求。
    B.知识付费产业越是向前发展,对内容的专业化要求就越高,知识的创作者和付费平台应该不断给用户提供优质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C.图书音频产品并不只是将文字转变为音频,还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变成了像消费品一样的服务,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取知识的难度。
    D.近两年来,知识付费产业发展迅速,产品多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别多样化,用户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为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从业者更喜欢用“知识服务”来定义知识付费行业,知识服务行业为当代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适合的解决方案。
    B.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付费产业的健康发展,它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进驻知识付费平台,推动行业繁荣。
    C.国家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举措,将中国人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激发出来,这是知识服务火爆背后的深层原因。
    D.图书音频产品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解放了原来被“囚禁”在书中的知识,也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3)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16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 雏
    林斤澜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
    “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
          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
    “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为老师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
    “还划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
    “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
    “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
    “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
    “一个鸡屎,也划洋码。”
          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
    “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
    “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
    “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50年代,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
    “哦,哦……”
          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
    “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
          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
    “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
    “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
    “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
    “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水的……”
          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
    “有病。叫造反学生扇的。”
    (选自《林斤澜文集》)(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回忆往事入手,通过叙述一个大学老师在农村生活的片断,生动再现特殊背景下的社会图景,富有时代性。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如老师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细致求问如何分辨病鸡和好鸡。突显了人物品质。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
    C. 文中的老师从20 年前被圆湖村那对房东父子取笑到20年后获得房东儿子的敬重与爱戴,源于他研究出“长效避瘟散”,提高了农民收入。
    D.“我”从青年当家人口中得知,老师“张着嘴流水”是当年造反学生扇后留下的毛病,在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体会文章蕴含的淡淡的痛楚和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木雏”二字的理解。

    组卷:9引用:4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就“碎片化阅读”提取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
          网媒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当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人们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快捷且看似忙碌的阅读使人们倾向没营养的快餐文化,而没时间投入经典作品的细细研读。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不需要思辨,绝大多数人沉溺于此而忽略了从经典中提升思维和辨别的能力。

    组卷:57引用:1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霍金身困轮椅却行至宇宙尽头,口不能言却道尽自然至理,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才华,在轮椅上完成了人类最为壮阔的探索和想象。
          材料二:中科大第33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年仅21岁的2010级少年班校友曹原在石墨烯超导电性研究中有重大发现,一天之内在《自然》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轰动国际学术界,曹原成为《自然》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
          请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组卷:4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