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七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11/4 3:0:30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
1.根据语境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 ,和平可期, ,杀人者必覆灭。组卷:513引用:12难度:0.9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21引用:1难度:0.9 -
3.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7引用:3难度:0.8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引用:2难度:0.8 -
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4引用:2难度:0.9 -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26引用:3难度:0.5 -
7.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中人物众多,作者对其褒贬态度亦不相同。请从以下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人,结合书中相关内容,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衍太太 藤野先生 陈莲河组卷:4引用:3难度:0.6 -
8.默写。
(1),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
(3),一览众山小。(《望岳》)
(4)欲把西湖比西子,。(《饮湖上初晴后雨》)
(5)当你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屡遭挫折时,你可以用柳永的《蝶恋花》中的“,”一句来劝勉自己坚持下去。组卷:7引用:1难度:0.5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运用(4分)
-
9.同学们搜集整理出下面的材料,请说一说这些材料从哪些角度给我们的生活作出了指导。
【材料一】名人名言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亨利•门肯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材料二】名人故事
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广为传诵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组卷:6引用:3难度:0.9
三、阅读(共50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加点的字。
(2)这首小令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组卷:162引用:5难度:0.5 -
1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余与芸①寄居锡山华氏,时华夫人以两女从芸识字。乡居院旷,夏日逼人,芸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每屏一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挡,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盘延屏上,两人可移动。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注释】①芸:本文作者沈复的妻子陈芸。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如钱唇”中的“钱唇”指铜钱的边缘,表现出活字的厚度之薄。
B.“字平如砥”中的“如砥”意思是像磨刀石,表现了经过制版工序后的效果之佳。
C.“则以纸帖之”中的“帖”指标签,此句表现发明者在储存活字时考虑之周详。
D.“此真乡居之良法也”中的“良法”指绝佳的方法,表现出作者对妻子的称赞。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假如你是北宋时期活版印刷作坊的一员,主要负责印刷环节,当你遇到以下情况,你会如何解决?请结合甲文段内容和括号内的提示进行分析。
①印刷《论语》(提示:《论语》中有大量的“之”“乎”“而”“也”等重复的字)
②印刷《列子•天瑞》中的《杞人忧天》(提示:“躇”“跳”为不常见字)
(4)甲文段中活字印刷术的“活”,乙文段中活花屏的“活”,各自体现在哪里?组卷:6引用:1难度:0.5 -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神秘的敲击声ㅤㅤ①作为首飞的航天员,除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会遇上许多。
ㅤㅤ②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ㅤㅤ③在地面时没人提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验,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ㅤㅤ④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ㅤㅤ⑤“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过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说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ㅤㅤ⑥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ㅤㅤ⑦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ㅤㅤ⑧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未能发现什么。
ㅤㅤ⑨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ㅤㅤ⑩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节选自《太空一日》)(1)标题“神秘的敲击声”有何妙处?
(2)请分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航天员杨利伟具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1难度:0.3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汪曾祺 ①沈从文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幅挽辞。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沈先生瘦瘦小小,但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
③我一九四六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写信把我大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后来,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真是一个奇迹。
④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从来不是一挥而就的。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有时夜间写作,竟致晕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鼻血痕迹的手稿。
⑤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⑥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
⑦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
⑧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每当同乡人来了,原来在座的朋友或学生就只有退避在一边,听他们谈话。
⑨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一九四七年,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抗战时期,通货膨胀,邮费也不断涨,往往寄一封信,信封正面反面都得贴满邮票。为了省一点邮费,沈先生总是把稿纸的天头地脚页边都裁去,只留一个稿芯,这样分量轻一点。稿子发表了,稿费寄来,他必为亲自送去。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⑩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他们全家有一阵住在呈贡新街,后迁跑马山桃源新村。沈先生有课时进城住两三天。他进城时,我都去看他,交稿子,看他收藏的宝贝,借书。沈先生的书是为了自己看,也为了借给别人看的。“借书一痴,还书一痴”,借书的痴子不少,还书的痴子可不多。有些书借出去一去无踪。
⑪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⑫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他在《湘行散记》里说他穿了一件细毛料的长衫,这件长衫我可没见过。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解放后是蓝卡其布或涤卡的干部服,黑灯芯绒的“懒汉鞋”。有一年做了一件皮大衣,他穿在身上,说是很暖和,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⑬他的丧事十分简单。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不收花圈,不放哀乐。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原文/汪曾祺,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1)第③段中,作者说“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真是一个奇迹”。请阅读文章②-⑤段,概括奇迹产生的原因。
(2)联系全文,说说第⑪段写沈从文的家庭在文中的作用。
(3)阅读全文,说说题目中“赤子其人”的具体内涵。
(4)本文文字朴实,饱含深情。通读全文,回答文中饱含了作者哪些深情?组卷:21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50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劳动、美育等课程中汲取知识、涵养德性;我们在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种类繁多的课后服务项目中锻炼能力、塑造性格……我们度过了快乐而又美好、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少年时光,我们渐渐长成少年应该有的模样。
请以“少年的模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感情真挚;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不少于500字。组卷:7引用:2难度:0.5 -
15.题目:就这样望着你
ㅤㅤ作文要求:
①除诗歌外,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垫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组卷:3引用:1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