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填词谱曲,让“古画会唱歌”;用手机小程序自行设计藻井、瑞兽版“敦煌诗巾”,一键下单即可收到丝巾实物……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当文化遗产拥抱数字技术,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链也随之延长。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已广泛应用到文化领域,给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只有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才能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在呼唤各类文博机构打开库房,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近些年,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来的“国风热”“国潮热”,是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从雪后初霁的故宫院墙,到华美惊艳的“唐宫夜宴”……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些传统元素、经典意象被进一步激发、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也在文化消费新模式的引领下,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注重科技手段创新,更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吸引人,主要在于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历史传承蕴含的永恒魅力。人们可以借助文化遗产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达到“古今同一月,万里共清辉”的审美境界。比如,故宫博物院借助高清成像技术打造数字库房,让观众动动手指便能在云端纵览5000多年中华文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播。挖掘出文化遗产的当代审美价值,是推动其数字转型、进“行再创造的源泉。深入研究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科技的加速器作用才能更好显现。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还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让新技术、新玩法、新体验更好地走入公众生活。如今,依托“文化+科技”的融合,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动能。云南丽江将一款AR(增强现实)探索游戏与古城的建筑、街景等结合,把虚拟空间嵌入实景线路,结合游戏叙事开发消费场景,增加了新的旅游体验。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场景的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有助于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文化的魅力历久弥新。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既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我们传承历史文脉的鲜活见证。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能以“今”入“古”,让流转千年的古风古意穿屏而出,联通历史与当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数字经济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摘编自康岩《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全国的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
    B.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C.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更要注重科技手段创新,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才能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D.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将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等重点场景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实现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做法及意义,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总体上采用层进式结构行文,第四、五段阐述怎样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则采用并列式结构。
    C.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为何要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时,运用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D.文章语言严谨简练,如最后一段总结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以“今”入“古”的意义,要言不烦,富有鼓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博机构凭借现代数字技术的力量,可以联通历史与当下,让沉睡的文物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B.“让文物活起来”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热切期待。
    C.云南丽江的实践实证了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的论断。
    D.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科技可以促进其传承,但并不能取代之。

    组卷:8引用:5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汇聚、技术迭代、类型更新,近年来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发生了由量到质的提升。从业者逐渐走出了探索中的迷茫,开始向精品化方向掘进。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片方和创作者跳出了以往扎堆玄幻、灵异、惊悚等题材的窠白,转而深耕主旋律题材,靠真情的力量打动人,以精良的质感吸引人,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在网络用户中获得较高的评价和热烈的反响。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网络视听生产走精品化道路的过程中,开始科学规划布局选题,积极、有效地引导视频网站和内容制作方调整供给侧。我们欣喜地发现,脚踏实地,聚焦当下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的网络视听作品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如《草原上的萨日朗》《藏草青青》等,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纷纷着眼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支援边疆等时代主题。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网络视听作品体量小,制片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小,有时面对正在发生的火热现实能更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在聚焦某些具有时效性的新话题、新趋势与新现象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此外,站在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历史也已成为网络视听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是作品形式的创新表达。网络视听作品从大屏转战小屏,势必从场面调度、景别构图、剪辑节奏及视觉风格等多层面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革新,以适应当前移动优先的传播生态。网络视听主旋律创作逐渐摸索出一种与其他主旋律影视作品有所不同的视觉风格。除了网络电影、网络剧之外,微电影和短视频在推动主旋律影视创作形式革新方面也功不可没。正是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具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在当下多屏互动、碎片阅读日益成为主要传播态势的接受环境下,网络视听作品的传播过程不仅打破了以往传统影视的时空禁锢,而且持续借助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形成了多元交错的传播局面,为推动网络视听主旋律作品走近大众、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做出有益探索。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已经走出了过去野蛮生长与无序发展的混沌状态,日益呈现出守正创新、风清气正的精神面貌,这对于主旋律影视生产的多样化实在是可喜之事。
    (摘编自宗俊伟《主旋律网络视听创作强势崛起》)材料二:
    “网络视听+”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网络视听大会论坛上,各路大咖探讨了网络视听改变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京东方科技集团执行副总裁姚项军表示,光影系统将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场景中,还可以走进酒店大堂、电梯,内容的广泛接入,将使得城市光影的内容更为丰富。类纸屏幕新技术,将使得绘画、文物、古籍等内容更容易被千家万户触及。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表示,网络视听在营造新场景时,应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情感和故事,让新场景可以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米未创始人兼CEO马东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不存在短视频有一天全面取代长视频,因为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满足的是人的大脑的不同需求。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闫于京介绍,2013年以来,网络传播平台有长足的发展,电影产品的质量总体提高的同时,网络电影产品的质量、技术、品类进步更是有目共睹的。美图秀秀的运营副总裁陈辉说,通过调研我们总结了“00后”用户的十大兴趣品类,跟之前的“90后”“95后”都不太一样,古风、汉服和国潮在他们心目中能排到前十。他认为,中国整体的审美和品牌的自信日益提高,所以不管是内部的用户自身兴趣爱好,还是外部的大环境,都让新国风成为网络视听的下一个风口。
    (摘编自汪兰、李雪艳《“网络视听+”让未来生活触手可及》)材料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达9.89亿,短视频用户猛增到8.73亿。截至2021年3月日均使用时长达到了125分钟,换言之,短视频占据人们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还多一些。报告还显示,20.4%的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就是短视频应用,如此惊人的拉新力侧面反映出,短视频对时下互联网文化生活的刺激性影响。不难发现,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从过去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转变为现今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
          从自媒体兴起到企业全面媒体化,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网络视听的认知应当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相对于过去强调“文字的力量”,我们更需要关注“视听的力量”。网络视听产品能摆脱文字叙述的线性束缚,直接作用于网民的思想及行为层面。人类故事的载体不再以文字作品为主,而是以视听产品为主。
          20世纪,尼尔•波兹曼推出其著作《娱乐至死》,告诫人们要警惕技术的垄断,防范媒介危机。网络视听越发碎片化、肤浅化,逐渐脱离语境的趋势,似乎正印证危机的到来。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视听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终究是一把“双刃剑”,倘若控制不当,所造成的威胁必然是颠覆性的。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视听行业,我们还是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正能量牢牢地抓住网络视听领域的控制权。只有引领网络视听潮流,才能引导网络视听发展;只有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社会不会被负能量的网络视听内容带偏。
    (摘编自严奇《关注网络视听生活带来的多维体验》)(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网络视听内容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的突出表现是,深耕主旋律题材,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
    B.越来越多的网络视听作品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有的则站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回望历史。
    C.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D.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使网络视听作品走近大众、平民价值观深入人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网络视听+”让光影系统广泛应用于当下城市场景中,并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
    B.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73亿,网民人数达9.89亿,前者在后者中的占比已接近九成。
    C.调查显示,人们看短视频占用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等还多一些,这说明短视频将全面取代长视频。
    D.人们喜欢的是以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而不是以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这是因为文字的力量大于视听的力量。
    (3)在网络视听已深入生活的今天,我们应该对网络视听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所给材料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组卷:2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来的是乌鸦
    (意大利)卡尔维诺
          那些人正准备用炸弹炸溪流里的鳟鱼,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枪下去就有一条鳟鱼白着肚子浮在了水面。男人们看了一阵鳟鱼,又看了一阵他:“这家伙枪法不错。”
    “你跟我们来。”领头的说。“那你们把枪给我。”小伙子答道。“好啊,当然。”他就跟他们走了。
          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了这扣子,开了火。
          传来了男人的尖叫,于是一阵阵的扫射或是零星的几枪呼啸着从他头顶上穿过:他早就躺在路边地上的一堆石子后面,藏在一个死角里了。他还可以走动,因为石堆很长,可以在一个始料不及的地方露出脑袋来,可以看见那些士兵的枪口在闪光,看见他们制服的灰色和光泽,还可以对准一枚军衔、一个袖章射击。然后再伏在地上,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不一会,他听到自己身后扫射起来,可这扫射都越过了他,击中了那些士兵:是同伴们赶来用冲锋枪支援他了。“亏得这小伙子用枪声叫醒我们。”他们说。
          而小伙子呢,被同伴们的枪火掩护着,瞄得更准了。突然,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转过身来:一个士兵来到了上方的路上。他跳进排水沟,躲起来。他听见那个士兵上不了子弹,把枪扔在了地上。于是小伙子猝然爬出来,朝那个正在逃跑的士兵射击:他把士兵的肩章打掉了。
          他跟着他。士兵时而消失在树林里,时而出现在射程之内。他打焦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是皮带圈。这么追着,就追到了陌生的山谷里,那里听不见激战的喧嚣。突然间,士兵的眼前就不再是树林了,而是一片林中空地,而那小伙子就要从树林里出来了。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士兵刚好来得及躲在了石头后面。
          他有手榴弹,那小伙子是不能靠近他的,而只能在步枪射程范围内守着他。如果他能跳到旁边的灌木丛中就安全了,但是要穿过那段光秃秃的地:那小伙子能留在那里多长时间呢?他难道永远都会瞄准武器吗?士兵准备做个尝试:他把头盔顶在刺刀尖上,然后把头盔举过了石头顶部。一声枪响,头盔滚在了地上,给钻了孔。
          士兵并没有灰心,还在等待机会。这时,一只鸟急速穿过了天空,也许是一只戴胜。一声枪响,它掉下来了。士兵想到了一个主意:“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那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冲过去。”但也许最好还是先做个尝试。他拾起头盔,并把它盖在刺刀顶端时刻准备着。这次是两只鸟儿一起飞过:是扇尾沙雉。士兵对要把如此一个绝妙的机会浪费在尝试上感到惋惜不已,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小伙子朝一只沙雉开了一枪,于是士兵就赶紧把头盔伸了出去,他听见枪响。看见头盔蹦向空中。现在士兵感到嘴里是一口铅的味道:他才发现,枪很快又响了一声,那两只沙雉中的另一只也落了下来。
          所以他不敢做出任何仓促的举动:在那块石头后,握着手榴弹,他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他不试一试把手榴弹摔到小伙子那边去呢?尽管小伙子也是藏着的。他背靠着地躺下来,攒足了劲,把手榴弹给扔了出去。扔得不错,也许可以扔得更远。但当手榴弹就要走到抛物线的一半处时,又是一枪,它在空中炸开了。士兵把脸埋在地上,以防榴弹碎片砸在自己身上。
          当他再抬起头来时,乌鸦来了。他上方的天空中,一只乌鸦缓缓地盘旋着。现在小伙子肯定得对它射击了。但那枪声却是迟迟没响,尽管他击中的那些鸟儿都比这只飞得高和快。最后,一声枪响,从最近的一棵松树上掉下一只松果。现在他打起了松果?他一枪一枪地打下了松果,松果掉在地上时会“砰”地响一声,干巴巴的。
          每响一枪,士兵就看一眼乌鸦:掉下来没?没有,那黑鸟在他上方盘得越来越低。难道是那小伙子没看见这鸟吗?也许是这乌鸦就不存在,只是他的一个幻觉。也许谁要是快死了,就会看见各种鸟飞过:当看到乌鸦了,就说明到时候了。那么,就得告诉那个总是在打松果的小伙子。于是士兵就站了起来,用手指着那只黑鸟,“那里,有只乌鸦!”他用自己的语言大喊着。子弹打在他绣在制服上的那只展翅飞翔的老鹰的正中间。
          那只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下。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山里的男孩用步枪射杀鳟鱼,枪法精准,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小说在战争背景下着重写德国士兵与山里男孩交战的场景,情节集中,有感染力。
    C.德国士兵多次尝试摆脱交战困境,头盔、刺刀、肩章、手榴弹都是他尝试的工具。
    D.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枪法精准的男孩形象。
    (2)小说结尾写“那只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下”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3)卡尔维诺善长“寓言式”写作,即便是写残酷的战争,他也总能站在最明亮、最温柔、最轻松的地方,用他独特的方式来揭示战争的残酷。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特点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组卷:14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自然的昼夜节律控制着人体睡眠、激素分泌等多种生理过程的生物钟。人的睡眠节律
     
    ,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褪黑素是一种黑暗激素,它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夜幕降临后,
     
    ,大概在23点之后,分泌加速,在半夜2点至4点达到高峰,在下半夜逐渐减少。事实上,
     
    ,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延迟。褪黑素的缺乏会使入难以入睡,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失眠。研究还表明,蓝光可以减少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睡眠阶段对巩固记忆和调节情绪都很重要。人需求的睡眠时间是8小时左右,而早上接受光照的时间是7点钟左右,所以入睡时间不要晚于23点。
          如果你在集中精力学习或工作了一整天后,意识到该睡觉了却不想直接,上床睡觉怎么办?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阻止,你很容易就选择开始看视频或在社交媒体上无休止地滚动屏幕,以弥补白天因为忙于学习或工作而耽误的休闲时间。在你意识到应该迅速睡觉之时,就寝时间早已过去,只剩下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补觉,然后恶性循环又开始了。2014年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Floor Kroese博士在一篇论文中,将这种行为命名为“报复性睡眠拖延症”。《国际环境研究和公共健康》杂志2020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青少年的睡眠拖延行为最严重,他们常常因为看视频、听音乐或发信息越睡越晚,但这种无效的压力控制方法,很容易导致白天困倦和疲劳。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请为“报复性睡眠拖延症”下定义,要求逻辑清晰,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组卷:9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昼《刘子•崇学》:“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话有三重关联:一是由“起”到“就”,连通开端与达成,体现为目标向度;二是从“三寸”至“万仞”,连通容易与艰辛,体现为过程向度;三是由“坎”至“深”,连通浅层与底端,体现为结果向度。凿井如此,为山如此,干任何事情都如此;学习如此,工作如此,人生发展大抵也如此。
          上述材料能给正处高三的你以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8引用:8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