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云南省、安徽省、黑龙江省、山西、吉林五省八校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发布:2024/9/27 1:0:4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
    (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材料二:
          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
          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
          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
          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算方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
    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C.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都形成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但两者是出于不同的观念。
    D.古希腊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遵循几何规律来运行的,所以他们用“几何建模”的方法研究行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表现在企图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规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分支。
    B.“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
    C.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
    (3)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睽星照运,运气不好”,体现了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C.民间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D.《诗经•小雅》中“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说明了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且研究它的规律。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两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19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蘑菇圈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她说:“胆巴呀,看来我要把蘑菇圈永远留在山上了。”
          胆巴很焦急,“阿妈生病了吗?”
          阿妈斯媚觉得自己眼睛有些湿润,但她没有哭,她说:“我没有病,我好好的,我的腿不行了,明年,我不能去看我的蘑菇圈了。”
    “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
    “儿子,我不伤心,我坐在山坡上,无可奈何的时候,看见彩虹了。”
          阿妈斯炯听见胆巴说话都带出了哭声,他说:“阿妈斯炯,我的工作任务很重,我离不开我的岗位,不能马上来看你你到儿子这儿来吧!”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州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媚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焖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州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州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媚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峒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
          镜头中,阿妈斯州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州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州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
          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娟,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州,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州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这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阿妈斯州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州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他。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她。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州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州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有删改)文本二
          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是叙述而是叙写叙,大家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述,大家也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但是我要把叙述改成叙写,之前没有人这样谈论过短篇小说。
          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把对于小说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而且,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农村的人工渠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但是人工渠道,一样的宽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于生产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
          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活动,那么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
          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成功的小说家一定都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在讲述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而且非常成功,发人之所未见的这样的一些人。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
    (节选自阿来《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阿妈斯炯接连多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生动地表现出了阿妈斯焖肯定、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
    B.小说讲述了阿妈斯焖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公司追踪拍摄并以此赚钱的故事,塑造了阿妈和丹雅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
    C.小说中阿妈斯焖在得知蘑菇圈被发现了之后产生了一种“空洞的迷茫”,表现出她面对时代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态。
    D.小说两次写到阿妈斯焖与儿子通电话,表现出阿妈斯焖内心的孤独与难过,也写出了儿子对阿妈满不在乎的态度。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虽然故事简单,但叙事富有动态性,主要表达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B.叙写和叙述都关注情节的进展,不同之处是叙写动态性强,须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而叙述只注重推进情节。
    C.作者认为,今天的小说都是先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后推进情节,进入故事时,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与回旋。
    D.小说运用了文本二提出的“叙写”方法,在讲故事时,叙事速度缓慢,在文本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美学效应。
    (3)阿来认为小说应该要“叙写”,而不是要“叙述”,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叙写”的特点。
    (4)文本一中阿妈斯炯反复说的“我的蘑菇圈没有了“具有哪些“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

    组卷:19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顿饱餐之后,①        。这一众所周知的生活体验,究竟是怎样引起的一个常见的解释:人吃完饭后,肠胃功能活动显著加强,血流量随之增加;相应的,大脑中的血流量开始减少,继而供氧量下降,所以会产生困倦的感觉。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可并没有得到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甚至有研究表明,饭后大脑的血流量不仅没减少,②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餐后犯困呢?
          餐后犯困和促食欲素的水平有关系。促食欲素也叫下丘脑泌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素。进食能够引起身体血糖的升高,进而抑制促食欲素的分泌。而促食欲素含量降低就会导致人体困倦,让人缺少“精气神”。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胰岛素和犯困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③        ,但是可以通过影响血糖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饭后,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上升,胰岛素就会分泌出来帮助降低血糖;胰岛素还会促进蛋白质合成,使人体中的色氨酸含量增多,进一步形成褪黑素,从而让大脑产生睡意。
    (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着时代重任。
    B.踏上新征程,跑出加速度
    C.打上井冈山,重走红色路。
    D.移除绊脚石,奔向新时代。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7引用:9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校训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宋)王安石《洪范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于立德与成人或立德与成才,你是如何看待的?读完上面材料,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