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7 11: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存在一组或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莱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地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
          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因为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赏断的强烈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意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尘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力工入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儿女,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
    B.《水浒》里的林冲,是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也是嫉恶如仇、极富正义的人。
    C.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既憎恶权势却又趋炎附势。
    D.在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4)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宝钗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
    (5)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句话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丁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5引用:8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暖 心 时 刻
    白雪松
          夏日的凌晨,天亮得早,三时一刻就蒙蒙亮了,虽然启明星仍闪耀在天幕东南方,但其他星辰只是依稀可见了。坐在出租车里的司机小陈见天色还早,想再眯上一会儿,突然电话铃声响起,一个苍老的女声传进耳廓:“师傅,我要到医院,但腿脚不好,下不了楼,想请你帮忙上楼接我,会高价付车费……”没等老人再说下去,小陈打断了女人的话茬儿:“老人家不必再说了,我上楼接你就是。”
          小陈赶到老人居住的四楼,轻按了一下门铃,门被打开了,老人已经坐到轮椅上在门口等着,她不好意思地说:“我是身有残疾的空巢老人,身边没人陪伴。”小陈那一刻心中有种被打碎的感觉,被触碰得酸疼。
          小陈把老人从轮椅上扶下来,把轮椅折叠好,放到自己肩上。然后腾出另一只手搀扶老人,想背她下楼。老人却顺手拿过门旁的拐杖,对小陈说:“你只搀我一把就行,我还能走。”小陈搀着老人的手臂,一步一步地下楼梯,从四楼到一楼,一共有五十四个台阶,足足用了半个多钟头。
          坐上车以后,老人不停地感谢小陈。小陈忙说:“老人家,你不用客气,谁都有老的时候,啥时候生病也摸不透。”接着又问老人是否到市医院。老人点点头,却说:“我是到市医院,不过,我想从市中心穿过,再看一眼几个地方。”小陈说:“那会绕很远的路。”老人赶忙说:“我会给你多付车费的。”小陈笑着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怕路途远,时间长了,你坐车不舒服。”
          路上,老人一直趴在车窗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灰蒙蒙的外边,一再提醒小陈,把车速降一下,说她老眼昏花看不太清楚。车速降下来以后,小陈忍不住追问老人:“您老人家起这么早,又绕这么大个弯,究竟要去探望谁呀?”老人转头望了一眼小陈,凄苦地说:“在这个世上我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只剩下我一个孤老婆子,哪里还有亲人可探望呀!”这话头一起,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说她不久前查出肺上有个核桃大的东西,确诊是肿瘤,需要做开胸手术摘除。她已经是八旬老人,做这样大的手术,怕自己下不了手术台,想在手术前再看一眼自己曾经历过的老场景、老物件。
          老人长叹一声,悲怆地说:“经历过的那些老场景始终在眼前晃来荡去,让我有种亲切温馨的感觉,弄得我彻夜难眠,就想抹掉,可是越抹越清晰,睁眼闭眼都能看得到。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让人淡忘,但有些事物,只要得到一点触动,就会从心底最隐匿的深处悄悄抬起头来,像根坚韧的绳索捆绑着自己,深深勒进脑海和肉体。”
          小陈随声附和:“回忆也不见得是坏事,它能带来忧伤,但也能创造喜悦,虽然有伤感,但更多更深的还是趣味盎然,火星四溅。”最后小陈出语惊叹地说:“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上,总会遇到命运的跌宕,生死的别离,情爱的聚散,关键要保持心灵的激情和生命的智慧,这样才会恰如其分地咀嚼惆怅,反刍不幸。”
          听了小陈这番话,老人苦涩的脸泛上一层喜悦,她动情地说:“我原本对这台手术不抱太大的希望,或许从此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总留恋世上的一切,总想多看一眼,特别想看看自己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没想到你这个年轻人满足了我老婆子的愿望,还这般开导鼓舞我战胜这场疾病,我真不知道如何感谢你。”
          “感谢倒不必了。”小陈意味深长地说,“我只希望你看过那些旧场景后,能从过往的情景中得到快乐,得到慰帖。”
          老人像个孩子似的贴在车窗上看,车路过一个小区时,老人高兴地说:“我结婚时就住在那座平房里,住在最东头那座房,现在已改造成六层大楼,没有了过去的一点痕迹。”当车开到一个超市门前,老人又说早先这里是个评书场,自己还在这里听过评书;当车开到一栋楼的拐弯处,老人不再说一句话,只出神地凝视着楼前的花圃,她看着看着就哭了,嗓音有些嘶哑地说:“这里原来是糕点厂,我在烘烤车间整整工作了十年。”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浮出一种自豪的神态。
          这时曙光已经透出地平线,那条红带慢慢地扩大,形成了一片红云,刹那间那深红的光圈突然发出夺目的光亮,附近的云也染上了光彩。 老人抬头看天已经大亮了,对小陈说:“咱们去医院吧。”
          车开到医院门口,小陈看手表,他们在路上整整转了三个小时。只见有两个医护人员已等在那里。小陈赶忙把老人搀扶下来,又从后备厢搬下轮椅,扶她坐上去。
          老人坐正了身子,又昂起头,脸上盈满了红霞。这时老人从贴身衣袋里掏出钱包,轻声问小陈:“我该付你多少钱?”小陈说:“不必了!”老人惊愕地说:“那怎么成呀,你还得谋生计呢!”小陈说:“祝愿你战胜疾病。”说到这里,小陈又高声说道,“老人家,你看,朝阳已经照射到你身上,你会像那新阳一样,活得更加年轻!”
          小陈和老人道别的时候,老人示意小陈走近一些,小陈刚一靠前,老人突然抱住他,布满皱纹的老脸紧贴在他脸上,小陈觉得有颗滚烫的泪水落了下来。老人扶住小陈的肩头,带着哭腔说:“谢谢你,孩子,你给了我生命中最暖心的时刻,有这个底气在心中,我还惧怕病魔吗?”
          小陈再没有说什么,紧紧握住老人干枯的手,在她手背上轻拍了一下,然后才走进万道霞光里。小陈坚定地相信,老人一定能闯过这道鬼门关,因为朝霞已经照到她的心中……
    (选自《小说选刊》2023年2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暖心时刻”就是指小陈为了满足老人再看一眼熟悉的地方的愿望而开车绕道市中心所花费的三个小时。
    B.“不好意思地说”“凄苦地说”“悲怆地说”“动情地说”“高兴地说”等状态,反映了老人一路情感变化的过程。
    C.小陈与老人分别时在她的手背上“轻拍了一下”,他是在用无声的语言向老人传递安慰、信任、鼓励和期待。
    D.“朝霞已经照到她的心中”意蕴深刻,指此时的老人心中已燃起了生的希望,有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塑造小陈的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使得小陈的形象丰满立体。
    B.小说没有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平实叙述中蕴含着人物复杂的情感,传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C.小说插叙老人曾住过的平房、去过的评书场、工作过的糕点厂等内容,与前文她想绕道市中心相照应。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出租车司机小陈和老人之间的故事,给读者以真实、客观、有序的阅读体验。
    (3)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你•我•他”,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组卷:8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回答问题。
          怎样读《红楼梦》?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甲            ,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①),问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
          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②),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
          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乙       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③),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丙        
          这样说来,读《红楼梦》又只能拘于一途,听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所得。
    (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请你运用“八面受敌法”,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拟定阅读计划要点。要求:结合《红楼梦》具体内容,完成下表:句式整齐,表达简洁。
    “八面受敌”读红楼
     
    ,逐一突破
    首读:读宝黛爱情,悲喜交织
    次读:读②
     
    再读:读四大家族,盘根错节

    组卷:44引用:1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面写着“我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面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犹太谚语)      材料二:记者采访一代球王贝利:“你所有的进球,哪一个踢得最精彩?”他不假思索地说:“下一个。”球王贝利在国际大赛中踢入了1200多个精彩进球,并被《时代周刊》列入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
          材料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60年,曾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倍受人们尊重。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以“低调与高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7引用: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