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高考语文诊断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生态世界观是对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世界观,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构成生态世界观的整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文明延续的共同视域,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宏观视域来说就是一种生态世界观,是对人与自然实然关系的客观认知,对自然界的价值和人类价值的共通性给予了界定。
          ②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自然界和人类价值相统一,实现了世界观的时代变革,促成了“天人合一”从理想走向现实。马克思告诉我们,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先在性不仅意味着人对自然的依附,同时也证明自然是人类的归宿。自然面向生命而存在,生命也需面向自然而生,生命是自然界的要素,人与自然只有互通和互动才能达到双赢。自然界具有为生命而存在的内生规律,而生命形式与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信息上的互通与互动关系就是内生规律的表现,其意义是促进万物的生长和繁荣。人类社会虽然具有不同于自然内生规律的价值发生系统,但终归是一种生命形式。这规定了其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内生规律,并回归自然界价值之中。如果说工业文明阻隔了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那么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世界观将自然-人、人-自然双向关系进行展现并实现融合,使人类价值与自然界价值以生命为媒介实现了统一。自此,自然面向人、人面向自然的双向互动通道畅通,基于生命统一性的世界观形成,单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模式被抛弃,“天人合一”也将从理想中的和谐走向本质统一的实践。
          ③传统文明视域下的价值观以人为目的,“以人为目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也是其判断是非的尺度。诚然,以人为目的,是人的类本性所决定的。为了“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人类价值选择的首要目标,因此以人为目的具有绝对的正当性。但是,单纯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会形成“为我”的行为模式。在此价值观导引下,人的实际行为会造成人与自然互相伤害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需要重新做出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
          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环境也是幸福”,其价值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加入了生态的要素,是一种自然与人类双重目的的价值观。如果说“以人为本”塑造了人是发展的目的价值理念,那么“环境就是民生”则是在继承这一理念的基础上重塑了人与自然关系,使自然界加入了人的目的系统。将环境与民生并列,本质上彰显了良好的环境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没有良好的环境就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以“自然之美”和“人之美”的融合,助力新时代走向生态良好的美好生活。
          ⑤新时代发展观将人与自然相协同,发展的内涵得到提升,文明的本质得到彰显。新时代的发展观超越传统人类单向进步的理念,将自然界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共同构成发展的内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观的嬗变。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入生产力目标体系之中,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与新路径,不仅实现了发展观的更替,更将“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推向“如何和谐”的实践。
    (节选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16期;作者:卢艳芹)(1)下列各项对有关概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世界观是一种概括和总结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世界观。其内容包含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B.从宏观视域来说,生命共同体理念就是一种生态世界观,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认知,其将自然界和人类价值相统一。
    C.单纯以人为目的的生态价值观,是人的“类”本性所决定的,把“为我”当行为模式,是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绝对的正当性。
    D.自然与人类双重目的的生态价值观,其将“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加入了生态的要素,将环境与民生并列,重塑了人与自然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①节提出中心话题“生态世界观”,进而指出习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一种生态世界观。
    B.第②节阐述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将自然界和人类价值相统一的理念,指出人与自然只有互通和互动才能达到双赢。
    C.③④两节采用对比手法,分别论述了两种生态观的本质显著不同,批判了“为我”模式造成的人与自然互相伤害的后果。
    D.第⑤节指出新时代发展观的广泛意义,实现了发展观的更替,更将“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推向“如何和谐”的实践。
    (3)下列诗句体现“环境就是民生”思想的一项是
     

    A.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D.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苏轼《浣溪沙》)

    组卷:5引用:2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所有健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伤残荣誉军人,向当年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参战支前人员,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属、军属,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抗美援朝文学是一个蔚为大观的文学现象。谈抗美援朝的文学作品,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自己创作的。作者叫麻扶摇,是我人民解放军炮1师的一位连指导员。入朝参战前夕,他受全连指战员委托,起草并在出征誓师大会上宣读誓词。这篇誓词的原文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因为这篇誓词说出了广大指战员的心里话,所以在炮1师不胫而走。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到炮1师采访时发现了这首诗。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陈伯坚采写了一篇战地通讯,题目叫《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他特意把这首诗放在这篇通讯的开头,郑重推荐给广大读者。
          陈伯坚在向读者推荐这首诗时,并未全篇照录:一是把“横渡鸭绿江”改成了“跨过鸭绿江”;二是把“中华好儿女”改成了“中国好儿女”。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在发表这篇通讯时,又着意把这首诗放大了字体。这个意图是相当明显的,就是要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果不其然,这首诗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很快艺术家周巍峙就为这首诗谱了曲。可能是由于韵律的需要,也可能是为了统一提法,周巍峙又把“抗美援朝鲜”改成了“抗美援朝”。11月30日,也就是发表陈伯坚战地通讯后的第4天,《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这首歌,歌名《打败美帝野心狼》。后来,周巍峙又把它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豪气干云又简洁明快的诗,配上节奏铿锵的旋律,就成为一首气势雄壮、意态昂扬的进行曲。它一问世,就以连当代新兴媒体都望尘莫及的速度传遍前方和后方,真正成为鼓舞军民、激励军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可以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是抗美援朝文学的第一个经典。
          要像抗美援朝作家们那样有担当。什么是担当?就是责任或义务,就是要明白文学的性质和功能,让自己的创作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服务。抗美援朝是那个时候新中国的命运所系,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我们的作家们纷纷以笔为刀枪,投入抗美援朝的斗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有人说,强调担当、责任、义务,会妨害创作自由,写不出好作品。这其实是逃避担当的一种遁词。
    (节选自《刘润为答凤凰卫视记者问》;原载《中华魂》2020年第10期)      材料三:抗美援朝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磅礴开篇之一。对于这场持续了三年零一个月、发生在东北亚半岛上的带有国际性的区域战争的文学写作,牵动了一个民族的眼光和神经,属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第一场大规模政治性文学生产活动。它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激情,激励着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奏响了捍卫新中国的文化动员进行曲。作为新中国面对强敌威胁时铁骨铮铮、依然挺立的精神表征和历史文献,尽管文学成就参差不齐,却在相当深刻的程度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至今人们还非常感怀它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
          最具轰动性效应的当属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1950年12月至次年2月赴朝鲜随军采访,第二次战役中,38军112师在松骨峰与武器精良的美军遭遇,打出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战斗。魏巍在激情涌动的思绪中,将之化为感动万千国人、激励中国军人的不朽诗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日报》1951年4月11日头版头条刊发。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为志愿军的代称,凝聚着祖国人民对保家卫国英雄最炽热的敬爱。
    (节选自《抗美援朝文学:民族精神的时代表征》;《文艺报》10-23)      材料四:巴金率领的全国文联组织赴朝创作人员访问团,在朝鲜停留了七个月。其间,巴金曾到过平壤、开城,但更多的时间是在战场上与指战员们一起生活。为了能多看看,多吸收些生活中的养料,他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办法,年近五十的他同年轻人一起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来回穿插在炮火硝烟之中。他经历过翻车的惊魂,也曾在雨夜中滑落到深沟里。他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普通战士身上。巴金的真诚、坦率、谦虚,以及满腔的爱国热情,使他很快与指战员们打成了一片。
          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巴金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心中形成。他在信中告诉夫人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
          第二次赴朝期间,他在连队持续生活了两个多月,后来构成“向我开炮”著名英雄形象的战斗,发生在1952年10月,巴金所在的连队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的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这一情节在巴金心中是不可磨灭的!
          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巴金在志愿军题材创作方面的突破,在1956年6月初,周恩来总理为繁荣文艺创作问题在中南海紫光阁设宴招待几位著名作家。
          之后经过多年的酝酿和沉淀,巴金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三年后,《团圆》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了经典影片《英雄儿女》。影片的主题曲《英雄赞歌》,随之在部队、厂矿、机关、学校和乡村广泛唱响。一曲“英雄赞歌”至今传唱,志愿军英雄王成“向我开炮!”的经典形象,深深镌刻在国人心中,激励着几代人的爱国情怀。
    (节选自《巴金:从朝鲜战场的洗礼到<英雄儿女>》;《新民周刊》2020-10-08)(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的诞生过程是曲折的,先后几易其稿,最终成为抗美援朝文学的第一经典。
    B.在全国工作的大局面前,对作家强调担当、责任、义务,不会妨害创作自由,更不会影响作者出好作品的。
    C.《英雄儿女》主题曲《英雄赞歌》词句“双手紧握爆破筒”所指英雄王成的原型,就是赵先友刘顺武两位。
    D.《人民日报》发表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最可爱的人”一词才最终正式成为志愿军的代称。
    (2)结合文本,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谁是最可爱的人》《团圆》(《英雄儿女》)三部作品能成为经典之作的共同原因。
    (3)“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运送弹药途中      胡文发使劲儿关上了车门,喊了声:“小马,坐稳了。”汽车像一阵旋风一样飞跑起来。胡文发知道敌机就在头顶上转,不能开灯,但又怕掉进弹坑里去。他把全部熟练的技术都施展出来。一面飞跑,一面短促亮灯,碰到障碍了亮一下,就像人眨眼那样快,还没等飞机盯住早灭了。胡文发用这个方法和敌机“捉迷藏”,不知有多少回了,每次他总是胜利的。
          小马趴在汽车顶上,两眼像探照灯一样扫着天空。汽车跑了二、三里地,眼看快突过“照明弹区”了,小马忽然听到一阵刺耳的声音,扭头一看,在照明弹下边,一架飞机的黑影正冲着汽车压下来,小马本能地在驾驶室顶上“嘭嘭嘭”拍了三下,喊道:“停住!”车子猛然一煞,一串蓝色的火球射在车头前面两三米的路面上了,噼噼叭叭地爆炸着,火星乱迸。
          飞机是不会“原地向后转”的,扫射一过,汽车又飞跑起来,跑的比刚才还快。小马觉得肠子快被颠出来了,他拼命把住车帮,眼睛盯着天空,没过多久,敌机俯冲下来,冲的更低、更快。小马使劲儿在驾驶室顶上紧拍了三下,让胡文发停下。不料,车子倒亮开灯跑起来,跑了几十米,灯一灭,汽车来了个急速“向右转”,离开公路向一片树林飞奔过去。小马听到背后“嗵嗵嗵!”连响了三声,回头一看,星星被浓烟遮住了,公路上好多地方窜起了蓝色的火苗。
          汽车在一棵大树底下停稳以后,胡文发从驾驶室里跳出来,使劲擤鼻子说:“哈,他妈的。蛤蟆跳到脚面上--咬倒没咬着,吓人一跳!”
          小马从车上爬下来走到胡文发跟前说:“怎么样,车子没毛病吧?”
    “没有。”
    “你猛一拐弯,我以为是刹车不管用了呢。”
    “一样戏法连变两回就露了马脚啦。咱要还像上回那么干,非叫狗日的揍住不可。”
          小马想了一下刚才那三颗火箭炮弹爆炸的位置,心中充满了对胡文发的钦佩:“有两下子,我又跟你学会了一招。”
          敌机失去了追逐的目标,又扔起照明弹来,花花点点的树影正好盖住了弹药车。小马望了望被照明弹照成淡黄色的天空说:“这个破飞机还舍不得走呢。”胡文发用大衣蒙住头点了支纸烟,使劲抽了口又吐出来说:“让它转去吧,反正烧他们的汽油,多烧点没关系。”
          十几分钟以后,飞机的马达声在星空中消逝了。最末颗照明弹慢慢熄灭,变成一颗红色的火星落下来。胡文发和小马都坐到驾驶室里去,汽车又爬上了公路。跑了十几里,前面出现了一座大山,山背后不时闪出火光,像打闪一样。胡文发熄了马达,把身子探出车外一听,炮弹的爆炸声接连不断,便回头对小马说:“上山啦,注意这地方可是个阎王鼻子。山高路窄,又是个炮弹封锁区。不能开灯又不能开快,炮弹打着倒是小事,摔到沟里去可就算了伙食账啦。”
    “你打火吧,两个大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小马把驾驶室门上的玻璃落下去,把头和一条胳膊探到车外边看着道路,汽车沿着窄的盘山公路向上爬行了。在炮弹的爆炸和汽车的马达声中,可以清晰地听到小马那短促有力的喊声,“往左打……再往左打……好……直着走……慢……慢,弹坑……往右打……”
          车子不断地停下来。一停,小马就跳下车去拿起铁铣到前边去探索道路。记不清停了几次,也记不清拐了多少弯,车子总算接近山顶了。他们刚要顺着盘道转到山南面的时候,火光一闪,像一霹雷似的,不知多少发炮弹在山南面爆炸了。石块、松树枝子噼噼叭落到汽车上。呛人的硝烟轰的一下扑进了驾驶室。胡文发恨恨地骂了一句,马达熄了。小马怔了一下,没说话,跳下车来大踏步奔到南边烟雾里去了。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才回来。胡文发问:“怎么样?”
    “路面被炸坏了。不过还勉强能走,要快点通过,千万别抛锚,走吧!”
          小马还是像刚才那样探出身子来喊道:“往左打……往左打……好。……小心……往右打……前进……”
          进入了炮火封锁区,车身左右摇晃着,像一只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前进。有好几次,车子倾斜得在驾驶台上都坐不住了,费了好大劲才正过来。胡文发用两只汗湿湿的手紧抓着方向盘,牙关都咬疼了。车子两边是悬崖,是深渊;随时都可能有成群的炮弹在身边爆炸;这些他都没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按小马的口令前进,前进,决不能停止!”
          小马用沙哑的喉咙一股劲地喊着:“往左打,左打小心弹坑,慢……慢……右打……”
          话刚落,汽车左右前后突然窜起了火光,巨大的震动几乎要把车子从地上抛起来,小马被推进驾驶室摔在坐位上了。胡文发一只手抓住小马的胳膊问道:“小马,小马,怎么样啦?”
    “别停,别管我,前进。”
          小马把身子往上一耸,又扒住了车窗,更有力地喊起来:“快前进,往左打……左打……好……前进……往右打……弹坑……”
    (节选自和谷岩《枫》;百花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胡文发凭借着熟练的驾驶技术同敌机周旋,甚至“捉迷藏”,表现他在战术上藐视敌军。
    B.本文对小马的语言描写较为精当,多是指挥车辆时的发出口令,意在突出他的指挥才能。
    C.“车身左右摇晃着,像一只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前进”句“波涛汹涌”是指云雾翻腾。
    D.“小马趴在汽车顶上,两眼像探照灯一样扫着天空”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
    (2)就本文的环境描写,谈谈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战争本是残酷的,但本文作者却将残酷的战争场面如此“轻描淡写”的意图何在?试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9.下面是李铭同学的休学申请,在文体和用词造句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指出正文部分的错误并加以修改。
    申请书
          我骑自行车上学途中不经意摔着啦,股肱开裂,疼痛不已,无法再上学了,恳请老师务必批准我休学三个月。
    李铭
    2021年1月10日
    (1)错:
     
    ;修改:
     

    (2)错:
     
    ;修改:
     

    (3)错:
     
    ;修改:
     

    (4)错:
     
    ;修改:
     

    组卷:6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量降水,如果任其流入江河,就会引起洪水泛滥,招致水灾。所以先要让江河水流入水库,然后按需放水,这样不仅可以遏制洪水,干旱时还可以防止江河水断流,这样就有效使用了雨水。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组卷:8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