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经济的场景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突出,数字经济做强做优需要产教深化融合。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产教融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提出“支持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协同,建设综合测试验证环境,加强产业共性解决方案供给……深化数字经济领域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系统思维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深度融合,对于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能够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藩篱,有效集聚各方创新要素,增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提高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匹配度。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且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强对数字化产业的支持作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产教融合的参与主体愈加多元化、复杂化,高校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创新,形成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合作主体从松散的合作形式向开放合作发展,最终形成有机融合的共同体,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系统的协调性和有序度。而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促进了知识和信息互联互通,促使各主体之间协同发展,共赢共生,使得产教融合具有更加显著的连接性、系统性等。因此,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坚持系统思维,深化产教融合,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深度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既要着眼于系统整体,又要重视系统组成部分,并把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起来,厘清产教融合这一复杂系统中的决策主体和实践主体,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第一,产教融合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可以采用总设计和总指挥两条指挥线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体系。首先要设立负责产教融合设计的实体机构,研究产教融合的总体目标、总体方案和实施总体方案的方案。总设计部由高校、企业、政府以及行业专家组成,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将专家体系、产学研、数据、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智能和智慧优势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与融合体系。当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联合组建实体化机构,破解长期掣肘产教融合的关键问题,比如组建数字中心、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以及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次,确立产教融合实施的总指挥,负责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总指挥根据实体机构设计确定的总体方案组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由此形成产教融合系统中的两条线:一条是设计部负责的设计师指挥线,另一条是总指挥负责的总指挥指挥线。这两条线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产教融合。
          第二,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以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激发产教融合复杂系统的整体性。要将产教融合的总体方案和总体实施方案落实到各实践主体,需要完善合作机制,增强各实践主体的协调性。一方面要建立数字化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建设,促进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数字资源优势,搭建数字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有效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在产教融合的复杂生态系统中建立起系统和有效的产学互动。另一方面要整合产业中各层次的企业管理者、创业者以及政府官员等人才资源,多方共同参与数字课程的开发、教材的设计、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加强教学资源数字化、课程及师责数字化、教学方式数字化以及教学管理数字化,联合培养真正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具备国际视野和新思维、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素养、较强的数据决策与创新能力的数字化人才。
          第三,将产教融合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载体,构建课程思政、学术思政以及实践思政等多渠道融合的有人体系。以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发展效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高素质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是促进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以及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最佳路径。要在课程与实践教学中挖掘科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元素,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学生对数字经济的认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积极开辟校企联合思政教育第二课堂,以创新创业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奋斗精神,从而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数字化人才。
    (摘编自刘洁、寇明婷《深化产教融合,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不仅打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下产教不能融合的局限,而且参与主体愈加多元化、复杂化。
    B.厘清产教融合复杂系统中的决策主体和实践主体,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助推产教融合深化。
    C.激发产教融合复杂系统的整体性,主要工作就是整合产业中各层次人才资源,培养数字化人才。
    D.促进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以及与时代同频共振是产教融合的最佳路径之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具有场最性、实践性等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产教融合的参与主体越发多元化、复杂化。
    B.产教融合有利于打破教育与产业间的藩篱,增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间的联系与协调。
    C.产教融合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而必须采用总设计和总指挥两条指挥线管理体系。
    D.为破解长期掣肘产教融合的关键问题,有部分高校尝试联合组建实体化机构并取得显著成绩。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卓有成效地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完善产教深度融合合作机制。
    B.卓有成效地深化产教融合,需要构建多渠道融合的育人体系。
    C.卓有成效地深化产教融合,需要辩证对待系统的整体和部分。
    D.卓有成效地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请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认识,从不同层面谈谈你对“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的理解。

    组卷:1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每个人的学校
    梁鸿鹰
          学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所。
          我们的早年生活主要场景是学校,我们在这里开启教育常规轨道上的漫长岁月。不同年龄的我们,被交到不同的老师手中,学习各种教材,接受各种教导与规范,跨过一场又一场考试。
          我从小生活在一所学校的家属院里,见到的成年人多数是老师。他们或是小伙伴们的家长,或是父母的同事,他们总是面有倦容、不修边幅,也总是步履匆匆、手上粘着粉笔末,每天把厚厚一摞作业本带回家,与苍老的父母、拖着鼻涕的孩子围在桌旁吃简单的饭菜。他们大多很有耐心,善于倾听和指引,告诉孩子们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我怀疑自己好为人师的毛病,就是这个院子里的人潜移默化的结果。
          我的小学音乐老师是母亲的漂亮“闺蜜”。大家都翘首以盼上她的课。她用自己的歌声,也用温婉的话语,教我们留意大自然、关心小动物、欣赏花草的美。她总是笑盈盈的,说话和声细语,她的美好和温暖最恰切地代言了教师这个美好职业。但有一天,这位老师突然披头散发、号啕大哭,人们说她精神失常了。这使我们突然意识到,即使身处学校这样的“世外桃源”,意外变故同样也随时可能发生。
          父亲那时在离城较远的中学教书。……或许是校园里家长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的氛围感染了父亲,他对我比平时明显热情和体贴了不少。看完演出,他打来热水,让我与他一起坐进一个大浴盆里洗澡。在炎热的校园里,父子居然如此“赤诚相见”,任目光交接,任情意流淌,虽然这种场景一生里只有这唯一的一次,却足以让我们刻骨铭心。进入青春期的我,开始与父亲疏离,……我们在学校里是被动的,无法自己选择老师、选择教材和教法。学校教给我如何获取必要的书本知识,并不教我如何与自己的父亲相处。
          成功的学校教育激发学子的探究意识、质疑能力和思考能力,教会我们从周围事物中找到一些乐趣。初中时代,我们遇上“读书无用论”,高中时代,考试和升学率却开始主导学校。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激发和培养始终没来得及出场,德智体美劳被割裂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指出,对每个处于一定年龄段的孩子的教育,都要将生产劳动与课堂教学和体魄训练相互结合起来,这是使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学校教育如果背离这个宗旨,可能会带来灾难。因此,马克•吐温不无尖锐地说:“肥皂与教育不像大屠杀那样会伤害许多人,但从长远看,肥皂与教育更能置人于死地。
          优秀的老师在既有的教育轨道上找寻良好路径,将教育恩惠施予学生,使他们免遭扭曲或空手而归。我庆幸自己曾经遇到过几位帮助我成长的好老师。比如那位始终鼓励我的语文老师。她把我在咬文嚼字方面的每一点进步都看在眼里,时常加以赞赏,帮我克服懒惰,增强我的自信心……孩子在学校里能得到多少,取决于有多少有所作为的教师。
          不过,学校能够反复强化的,可能只是学生天然所擅长的领域,无法唤醒其基因里并不具备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最响亮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多数学生都试图跟上这个时尚的召唤,但总有一些像我这样的学生,只要涉及运算、实验和推理,就感到浑身不自在,不管学校让我花多少时间学习这些,作用都微乎其微,我最终还是只能弃理从文。
          人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否则,这个世界就没什么遗憾了。每个人都有惰性,不自觉地随波逐流,在学校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别人身上的坏毛病。有一些过错,独自犯的时候颇觉忐忑,在学校里与别的孩子一起犯,就毫不在乎了。比如,我们一有机会就像对待《呼兰河传》里那个小女孩一样,蔑视学校里家境清贫的孩子。学校帮助着我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方面的作用肯定是有的,但如何克服其局限性,也值得探索。爱默生说过,大学教育的好处之一,在于使青年人看到其作用的有限。这提醒离开学校的人们,要去接受生活这个大学校的再教育。
          生活不断提出各种必须认真加以回应的难题,以此锻造我们真实的本领,成为我们更广阔更长久的学校。生活最能让人明白笛卡尔所说的“学习之道”,让人“集中于对所面临的各种情况作出中肯、正确的判断”。生活考验人,增长人的才干,磨炼人的意志。正因如此,麦尔维尔长篇小说《白鲸》里的亚哈船长才断言,捕鲸船就是他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不单教会了他生存,也成就了他的世界观、宇宙观,随着捕鲸船行进于惊涛骇浪之中,船长对“文明社会”的不公,对教会的腐败、劳动者的美德,认识得更为深刻。
    (有删改)      文本二: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父亲身份特殊,既是作者的父亲,又是一名老师,作者记述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往事,意在呼唤亲情回归。
    B.文章中有对自己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生活的回顾,又有关于教育的感悟;有对老师的深情回忆,又有对人生的反思。
    C.文章中举我们寻机蔑视家境清贫的同学为例,说明学校在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局限性,塑造理想自我方面存在不足。
    D.文章中作者同意爱默生的看法:大学教育其作用有限,离开学校的人们,有必要去接受生活这个大学校的再教育。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学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所”不仅照应了标题“每个人的学校”,而且统摄全篇,可谓开篇“明其目”。
    B.文章中作者刻画老师的手法不一,有的作个体的工笔细描,有的则概述式地一笔带过,然而,老师群像较为鲜明。
    C.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内容如不恰当会给教育本身及受教育者带来巨大损失。
    D.文章结尾,作者引用麦尔维尔《白鲸》里的亚哈船长的话,意在阐明生活是“更广阔更长久的学校”,启人深思。
    (3)请结合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理想中的“学校”的图景。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本含义。

    组卷:10引用:1难度:0.2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天蹦蹦跳跳,晚上睡个好觉”,是过去许多人对幸福生活的朴素描绘,①
     
    。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44%的19~25岁的年轻人熬夜至零点以后,19~35岁青壮年是睡眠问题高发年龄段,睡不好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普遍问题。谁偷走了年轻人的睡眠?从现实情境看,年轻人熬夜大概有工作需要加班、高三学生熬夜学习等想早睡、能睡着但不得不熬夜的被动熬夜和刷短视频、追剧、泡吧等自主选择熬夜晚睡的主动熬夜两大类。
          对更年轻一些的学生来说,睡眠不足的问题同样严峻。根据前述白皮书,被调查的高中生平均睡眠仅6.5小时,初中生平均睡眠7.48小时,小学生为7.65小时,可见②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年轻人睡得越来越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号召年轻人早睡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只要社会运行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恐怕很难改变。其实,与其追求睡眠时间,③
     
    ,坦然舒展的状态可能是今天我们焦虑讨论睡眠问题时真正想获得的目标。尽可能保持健康的作息,改变不良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同时坦然面对无法改定的作息这一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拥抱高质量的生活。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10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