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衡水十三中高一(下)质检语文试卷(一)
发布:2024/11/21 19: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之间的社会鸿沟是巨大的。明朝政府通过召集抄写者和公众演说家,传布政府所希望人们了解的信息,填补了这一鸿沟。洪武皇帝并没有把这种信息传播的事留给地方政府去办,而是建立了一种公共宣传亭制度,在那里地方官员或他们的代表张贴布告或口头宣传地方事务。在旌善亭张贴和诵读本地道德模范的名字,并在旌表新选出的模范百姓的仪式上定期更新名单。在申明亭公布犯罪人的名字和恶迹,以儆效尤。此亭还是解决与婚约、田产、斗殴有关之纠纷的集会场所。地方长官有责任使这些宣传亭避免流于形式或因时光流逝最终被彻底废弃。
不识字的人也不仅仅是国家法令的被动听众。他可以在县衙中与政府代表交流意见,洪武皇帝准许那些不会写字但想写状纸的人向衙门里的书吏口述,由书吏写成“口告文簿”拿给知县看。
文字也有它的经济用途,经济文书是明代通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依靠文档掌握土地占有状况,与此同时,个人也通过撰写买卖土地契约文书——这种做法已有数个世纪的历史来——确定买卖土地的面积、地望、成交价格、买卖条件、结果、随土地交割转移的法律责任等。契约文书写明买卖双方、见证人及受雇撰写文书的书手的姓名。每人都在自己的名字下签字画押,保证文书所写的内容符合他本人的意愿、与双方约定的条款相一致。不识字的人画押:只要简单地画一个叉就行了。尽管文书中所见的参与土地买卖的任何一方都不代表国家,但国家在公堂上承认这些材料为土地所有权的最有力证据,借此保证了此类文书的法律效力。唯一可以否定这种签字文书所规定的土地所有权的方法,就是另立一份修订文书或更有效力的文书。
明朝前期有成千上万的职业书手,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的存在极大地便利了明代经济生活中的文书书写。士人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并借此爬上社会阶梯的顶端,是为了把他们的学识赋以更永久的使用价值,同时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保存相对完好的材料中;与他们不同的是,这些书手多数都已消失于我们的视野之外,只是他们写的那些薄命的文书借偶然的机会生存了下来,才打破了原有的沉寂。
现存的大多数文字都出自男性之手,但一些妇女也同样识文断字。提到明朝前期女性的识文断字,就让人联想到她们的有学问的父亲。如海南卫镇抚程凯的女儿十七岁嫁人,据说她除了“有德容”之外,还“颇涉书史”。
在大家闺秀的小圈子之外,一般妇女大多仅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而已。当洪武帝于1372年派太监到苏杭选征有文化的成年妇女进宫教嫔妃们读书写字的时候,发现了这一点。四十四人被选中带到南京,但后来仅有十四人通过了为她们出的考卷;其他三十人都未达到考核的知识水平而被遣送回乡了。
(摘编自卜正明《明代的商业与文化•集思成文》)材料二: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熟人中,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乡土社会中,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出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识字的人也可以通过各种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接触文字或文书。
B.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需要携带姓名录,是因为其生活在一个变动不居的环境中。
C.明朝前期,一些女子虽能识文断字,但也大多只是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而已。
D.在乡土性的熟人社会中,眉目可传情、指石能相证,文字和语言都是多余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政府通过召集抄写者和公众演说家,传布政府所希望人们了解的信息,填补了有、无文化的人之间的鸿沟。
B.明朝统治者对公共宣传亭施行地方长官责任制,是为了避免公共宣传亭流于形式或因时光流逝被废弃。
C.地契文书是土地买卖中一种实用的通用文书,文书中所见的参与双方都不代表国家,但国家在公堂上认可此材料为土地所有权的最有力证据。
D.靠口口相传来沿袭祖先的文化必须有时间、空间不受阻隔的环境作为保障,一旦遭遇外在侵扰,这样的文化传承方式也可以说是致命的。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的一项是
A.归有光的《项脊轩记》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
B.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C.我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和“失望”的意思了。
D.侯孝贤的电影《最好的时光》中,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们谈恋爱,通过书信传递情意,含蓄而温馨,引人怀恋。
(4)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两则材料在对待识文断字的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坑道里的冲锋号(节选)
西元 拉锯战持续着,不断有打残了的连队进入坑道。一天夜里,王大心接过电话,沉思了许久。他从记事本末页撕下半张纸,写了三五句话,又认认真真地盖上了红章子。他把小美叫到跟前说,这里有张任务条,你用布包好,揣在胸前。凌晨一时,你下山去,到五圣山一带找以下这么几个单位,有炮兵观察所,有一五五榴弹炮营,有师供给处……找到他们之后,你要告诉他们咱们坑道口的坐标。你重复一遍。
王大心说,最后,你还要把这张任务条交给师政委,记住,必须亲手交给他才行!小美点点头。王大心又道,还有件事你也记在心里,我的老家是河北涿鹿,在山里,我的娘还好好地活着呢!
小美像只黑色的小鸟飞翔在黑色的夜里。他幸运地毫发无损地穿过了封锁线。待花掉整整三天时间找到了全部单位以后,小美才发现,他在后方方圆上百里的山区中兜了个老大的圈子。更令他惊讶的是,每个单位看过任务条之后,都会认真地把他打量一番,然后问,你是不是要去找咱师政委呀?据我们所知,他应该在……在第五天,小美才在一个矿洞里找到了师政委。师政委很有些困惑,不知这个从高地上下来的孩子兵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看后,他站起来,盯着小美。师政委问,条子上的内容你看过吗?小美摇摇头道,指导员没准我看。
师政委坐下来,从记事本上裁下窄窄一条,写下一行字,递给小美。他说,现在,师医院非常缺人手,我派你去那里帮忙。小美用颤抖的声音说,我要回高地去。师政委不容置疑地答道,我们的伤员太多,每救活一个,就等于少牺牲一个。你拿好条子,去医院报到吧!
师医院设于高地通向后方的山谷里。那段日子,有很多支连队从这里经过上高地,也有很多支伤亡过大的连队被替换下来。每当听到众多脚板踏在积雪上的声音时,小美就会跑出矿洞去看看……
第二年夏天,停战了。师政委把小美叫了过去。他将王大心写的那张任务条递给小美,道,留个纪念吧!小美接过纸条,道了谢,转身要走。师政委问,不想知道上面写的什么吗?小美愣住了。师政委来到他身边,抓起他的手念道:
政委同志:
我是一三四团九连指导员王大心。九连两上高地,至今战士已经牺牲两茬。我还活着,实属意外。不过,只要上级要求我们打下去,我们就会绝不动摇地打下去。站在你眼前的孩子叫小美,没爹没娘,同样也两上高地。我请求把他留在后方。这是我最后一个请求。
小美抢回纸条,向五三七点七高地跑去。一路上,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像纸片一样轻,简直可以迎风飞起。高地上拉起了红蓝相间的警戒带,那边有美国兵在巡逻。他们的炮弹堆积如山,黄灿灿的,没人管,也不往高地下面运。
战友们正在清理战场,高地上到处是滚滚浓烟。小美来到那个垮塌的坑道口,十几个其他连队的战士已经挖了两天,还没有挖通。有人打算放弃,小美声嘶力竭地吼叫道,这里面埋着的可都是誓死保卫高地的战友啊!他们放弃过吗!
挖通之后,小美拿着手电筒第一个跳了进去。坑道里依旧气味骇人,满地是碎石和土块,硌得膝盖和手掌生疼。两侧倒着战友的遗体。小美一个个端详过去,但从面容上已绝无分辨的可能。有一个较大的石屋子,小美爬进去,墙上挂着两面红旗,当中摆着一张弹药箱垒成的台子,上面放着电话机、马蹄钟、煤气灯,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角落里整齐地码着一排挎包。小美一只一只摸过去,其中一只装着厚厚一沓血写的请战书,挎包带上挂了支军号。
小美背上挎包,向更深处爬去。他心里头认为已经找到了王大心,而无须再找了。这里又潮又滑,几步远处堆着牺牲战友的遗体。小美熄灭手电筒,置身于彻底的黑暗里。他把后背轻轻靠在战友们身上,闭上眼,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宁。
小美摸索着解下那支落满灰尘的军号,放在唇边。他知道自己不会吹,便只是嘴唇微微动着,在心里哼着冲锋号的调子。他觉得,即使没有声音,死去的战友也一定听得见。
周围突然有了微光,小美发现自己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之中,身前身后头上头下遍布着日月星辰。宇宙深处传来凝重的声音,可细细听去,却又什么也听不见。但与这声音相比,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是多么的渺小啊!宇宙在缓缓地转动,星辰像大海波浪尖上的闪光,抖动着,划出旷世的弧形轨迹。小美坚信那些星辰就是在天上的战友。他凝视着他们,看着他们升起,落下,升起,落下,升起,落下……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王大心交代小美先到炮兵观察所等单位送坐标,从后文看,这并不是王大心的真实意图。
B.“像纸片一样轻,简直可以迎风飞起”体现了小美知道小纸条秘密后奔向连队所在高地时内心的急迫。
C.之所以小美认为已找到了王大心的遗体,是因为王大心的遗体已经和战友的遗体混在一起,无法分辨了。
D.指导员王大心带领连队坚持坑道作战,他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给了年轻新兵,彰显出人性的绚烂光辉。
(2)关于文中王大心写的那张任务条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秘了小美兜了个大圈子才找到师政委的悬念。
B.体现了革命队伍中对年轻新兵的关爱。
C.使小说叙述产生波澜性,更具可读性。
D.表明了王大心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
(3)请简要分析小美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最后一段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某个美好的一天,当你突然心血来潮想从口袋里掏出耳机听听音乐时,不出意外总是会发现,耳机线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缠在一起了!
早在2007年,物理学家道格拉斯•史密斯与本科学生道林•雷默就已经研究了把纽结理论应用于绳子打结的可行性,他们还因此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奖。他们把不同长度、软硬的绳子装在透明的盒子里,并用各种速度旋转盒子,进行了3415次实验。实验发现,①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可以知道,软的绳子,像毛线、针线这些,随便捏一捏都能变成一团。实验还发现,一根不到46厘米长的绳子被密封在一个旋转的盒子里一段时间后,几乎不会打结。但从46厘米增加到150厘米之间,② 。如果绳子的长度超过这个长度,打结的概率就基本稳定在了50%。不妨测量一下你的耳机线,你会发现它大概就是150厘米长,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它“最少”有差不多50%的概率打结。③ ?因为可以把耳机线当成是Y字形的绳子,其中有三条线,且两端的耳机重量比耳机线重,容易把耳机线带动起来,进一步增加了耳机线互相缠绕起来的几率。( )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电源线、数据线又粗又硬,相比之下,就很难形成像耳机线那样复杂的结。
B.相比之下,很难形成像耳机线那样复杂的结的电源线、数据线,是因为它们又粗又硬。
C.相比之下,电源线、数据线又粗又硬,就很难形成像耳机线那样复杂的结。
D.电源线、数据线就很难形成像耳机线那样复杂的结,相比之下,它们又粗又硬。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土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土陶制品逐渐被其他物品替代。土陶传承人母先才将土陶工艺与景德镇陶瓷工艺结合,将其向艺术品“转型”,并在村中打造了一条集陶艺销售展示、体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陶艺一条街,带动了当地土陶业的集体转型路。
材料二:
清末民国,国家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有识之士为了报国,选择了各种途径。1906年3月,鲁迅申请从仙台医科专门学校退学,再赴东京,从事文艺运动,终成为文学巨匠,为唤醒民众,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