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七校联考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0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富而无骄”如何?孔子回答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要是能 做到“富而好礼”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国家在富庶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所谓教之,即以礼教之或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下至日新其 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 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 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以礼示之,天 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 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 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除了“礼”,作为国之四维,“义”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强”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 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恪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 理所在。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16日第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历代都彰显出新气象和新风貌。
    B.我国在春秋之际就明确提出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怎么办的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
    C.教之以礼是关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情,能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D.“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贯坚守的治国理政信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论述了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B.第二段引述孔子的话旨在论述国家富起来之后“礼”的重要性。
    C.文中“盲人失去搀扶”的比喻从反面阐明中国外交的风度与涵养。
    D.末段否定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两个极端为的是凸显对君子之强的推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传统文化必将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精神基础。
    B.“富而无骄”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为富不仁,这是孔子也是作者所抨击的。
    C.与“富而好礼”一样,“强而有义”同样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道义担当。
    D.循礼而动,依义而行,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会是中国对于人类的文化贡献。

    组卷:6引用:10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欧洲的近代博物馆是收藏的产物,美国博物馆最初是仿效欧洲博物馆建立起来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不难发现,美国博物馆的这些“世界之最”都与教育有关。而且号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博物馆群在国际互联网上统一以“edu”(教育)为后缀。
          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不仅如此,美国的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义工团队。教育部门的导赏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作品阐释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
          事实上,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华盛顿邮报》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音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逛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
    (摘编自郑勤砚《爱上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材料二:
          为何越来越多中国人愿意走进博物馆?
          首先,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民众更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叩问历史,鉴往知今,可资启迪未来。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经验、智慧,于今仍可作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也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
          其次,摆脱绝对贫困、步入全面小康的中国人,对于域外文明的故事有更多好奇与关注。作为了解和感知世界文明的窗口,博物馆承载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交往,推动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建立“人”与“物”之间的平等对话,博物馆以此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再次,民众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认识到生活有时也要有慢下来的时间与心情。走进博物馆,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可沉淀可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摘编自应妮《“到博物馆去”,为何成为中国社会新时尚?》)材料三:
          在降低门槛、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后,接下来,博物馆也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
          这其中,更新对展品的介绍方式应成为重要一环。文物并不会自己“开口”,需要有人替它去讲述。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往往将展品扁平化为“时间、地点、人物”,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鼓励更多专家和爱好者参与志愿讲解,是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
          另外,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不妨尝试更有创意、更加多元的策展方式。传统意义上,文物的展览方式较为固化,比如按年代、类别划分等。近些年,不少博物馆都开启了更为灵活的策展模式,以主题策划的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令展品之间呈现出有趣的呼应和对话。例如,2020年故宫就策划了一场苏东坡大展,以人物经历为主轴讲述“苏轼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使书画、碑帖、器物等呈现出别致的空间语言,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故宫体验。类似的布展创新,应当被鼓励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撑。
          博物馆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在更多层面提供便民服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探索夜间开放模式,为忙碌一天的上班族提供一场暖心、放松的文化之旅。
          总之,博物馆不应该是“高冷”的,而应当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到博物馆去”也不该止于一阵风潮,它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任冠青《“到博物馆去”,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博物馆、美术馆应凸现其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才能迈向真正的公共性。
    B.中华大地上的文物资源,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其持久的生命力。
    C.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可以沉淀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D.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是博物馆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甘肃省博物馆推出“萌呆可爱”的“马踏飞燕”玩具。
    B.北京古脊椎动物博物馆举办古脊椎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C.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D.鲁笔博物馆开展楹联大赛、开笔礼、亲子游研学活动。
    (3)如何让“到博物馆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牙  疼汪曾祺      我从大学时期,牙就不好。一来是营养不良,饥一顿,饱一顿;二来是不讲口腔卫生。有时买不起牙膏,常用食盐、烟灰胡乱地刷牙。又抽烟,又喝酒。于是牙齿龋蛀,时常发炎——牙疼。牙疼不很好受,但不至于像契诃夫小说《马姓》里的老爷一样疼得吱哇乱叫。“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不见得。我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我不会疼得“五心烦躁”,该咋着还咋着。照样活动。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牙疼于我何有哉!
          不过老疼,也不是个事。有一只槽牙,已经活动,每次牙疼,它是祸胎。我于是决心拔掉它。昆明有一个修女,又是牙医,据说治牙很好,又收费甚低,我于是攒借了一点钱,想去找这位修女。她在一个小教堂的侧门之内“悬壶”。不想到了那里,侧门紧闭,门上贴了一个字条:修女因事离开昆明,休诊半个月。我当时这个高兴呀!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
          昆明七年,我没有治过一次牙。
          在上海教书的时候,我听从一个老同学母亲的劝告,到她熟识的私人开业的牙医处让他看看我的牙。这位牙科医生,听他的姓就知道是广东人,姓麦。他拔掉我的早已糟朽不堪的槽牙。他的“手艺”(我一直认为治牙镶牙是一门手艺)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对他很有好感,因为他的候诊室里有一本A•纪德的《地粮》。牙科医生而读纪德,此人不俗!
          到了北京,参加剧团,我的牙越发地不行,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有人劝我去装一副假牙,否则尚可效力的牙齿会向空缺的地方发展。通过一位名琴师的介绍,我去找了一位牙医。此人是京剧票友,唱大花脸。他曾为马连良做过一枚内外纯金的金牙。他拔掉我的两颗一提溜就下来的病牙,给我做了一副假牙。说:“你这样就可以吃饭了,可以说话了。”我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票友牙医,这副假牙让我能吃爆肚,虽然我觉得他颇有江湖气,不像上海的麦医生那样有书卷气。
          “文化大革命”中,我正要出剧团的大门,大门“哐”地一声被踢开,正摔在我的脸上。我当时觉得嘴里乱七八糟!吐出来一看,我的上下四颗门牙都被震下来了,假牙也断成了两截。踢门的是一个翻跟头的武戏演员,没有文化。就是他,有一天到剧团来大声嚷嚷:“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往后吃油饼便宜了!”——“怎么啦?”——“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人一向是个冒失鬼。剧团的大门是可以里外两面开的玻璃门,玻璃上糊了一层报纸,他看不见里面有人出来。这小子不推门,一脚踹开了。他直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说:“没事儿!没事儿!你走吧!”对这么个人,我能说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掉了四颗门牙,竟没有流一滴血,可见这四颗牙已经衰老到什么程度,掉了就掉了吧。假牙左边半截已经没有用处,右边的还能凑合一阵。我就把这半截假牙单摆浮搁地安在牙床上,既没有钩子,也没有套子,嗨,还真能嚼东西。
          这样对付了好几年。直到一九八六年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前,我才下决心另装一副假牙。有人跟我说:“瞧你那嘴牙,七零八落,简直有伤国体!”
          我找到一个小医院,建筑工人医院。医院的一个牙医师小宋是我的读者,可以不用挂号、排队,进门就看。小宋给我检查了一下,又请主任医师来看看。这位主任用镊子依次掰了一下我的牙,说:“都得拔了。全部‘二度动摇’。做一副满口。这么凑合,不行。做一副,过两天,又掉了,又得重做,多麻烦!”我说:“行!不过再有一个月,我就要到香港去,拔牙、安牙,来得及吗?”——“来得及。”主任去准备麻药,小宋悄悄跟我说:“我们主任,是在日本学的。她的劲儿特别大,出名的手狠。”我的硕果仅存的十一颗牙,一个星期,分三次,全部拔光。拔牙后还得修理牙床骨,这位主任真是大刀阔斧,不多一会,就把我的牙骨铲平了。小宋带我到隔壁找做牙的技师小马,当时就咬了牙印。
          一般拔牙后要经一个月,等伤口长好才能装假牙。但有急需,也可以马上就做,这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即刻”。
          “即刻”本是权宜之计,小马让我从香港回来再去做一副。我从香港回来,找了小马,小马把我的假牙看了看,问我:“有什么不舒服吗?”——“没有。”——“那就不用再做了,你这副很好。”
          我从拔牙到装上假牙,一共才用了两个星期,而且一次成功,少有。这副假牙我一直用到现在。
          常见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不断修理,一再重做,最后甚至就不再戴。我想,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但是也由于本人不能适应,稍不舒服,即觉得别扭。要能适应。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
          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二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时期经常牙疼,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不适,反而还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让“我”乐在其中。
    B.“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运用比拟修辞手法,写出“我”有几颗牙齿相继脱落的事实,妙趣横生。
    C.武戏演员将“往后吃油饼便宜”的原因归结为“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体现了他的冒失和幽默风趣。
    D.治牙的经历让“我”领悟到凡事都要适应的道理,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
    (2)东晋王子猷雪夜醒来,忽发兴致,乘舟前去拜访老友戴安道,天亮时到达朋友门前,却又掉头而归。文章第二段借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3)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请谈谈本文与《项脊轩志》的相似之处。

    组卷:5引用:1难度:0.5

八、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①_____。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那么,②______,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③______。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1引用:5难度:0.5

九、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古代贤士都很重视自我修养,因为这是成就大业的前提。不少完善自我的名言流传至今,比如晚清曾国藩说:“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意思是,唯有自己行为端正,才可能去感化影响别人;唯有全力以赴尽人事,才能使他人折服。
          上述材料能给渴求成功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