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新纪元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0 13:0:1
探究一:何为家国情怀。(满分17分)
-
1.基础知识。
小明翻阅了资料,对家国情怀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把握,请帮他补充其中的关键字。
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维度和基本内涵,是生命主体对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和宗奉,是社会成员对民族大家庭的一种jiān(1)组卷:6引用:2难度:0.9 -
2.从来家国一脉承,古今风流尽相思。请帮小明完成该部分的诗歌整理。
咫尺天涯家何在 战火纷飞,家书难寄,“寄书长不达,(1) 万水千山君何在 丞相祠堂,风景依旧,唯留“(3) 时移位换民为先 贬官滁州,欧阳修与民同乐,宴饮山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5) 我将无我国为家 被贬潮州,韩愈蓝关抒怀,“(7) 信念长存家国在 心中有信念,再大的风浪也能扬帆起航,正如李白所言“(9) 组卷:7引用:2难度:0.7
探究五:家国情怀之守望。(21分)
-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①,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②,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③,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④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⑤,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材料二】
黄溪夜泊⑥
【宋】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注释】①豪健俊伟:豪放、强劲,英俊、奇伟。②清音幽韵:清亮幽雅的韵调。③雄辞闳辩:雄伟宏广的文辞。④上下往复:升升降降,调出调进。⑤屯遑(zhūn zhān):处境艰难因苦。困踬(zhì):困厄不得升迁。踬:跌倒,受挫。⑥此诗是作者被贬夷陵时经黄溪所作。
(1)阅读【材料一】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A.苟能如此足矣 查阅词典法:①随便,苟且;②假设,如果;③只要。(《古代汉语词典》) B.雨之骤至 组词法:骤然 C.临风想望 参考成语法:如临大敌 D.其谁与归 课内迁移法:微斯人,吾谁与归?
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3)小明在朗读【材料一】时,对文中的语气词“呜呼”非常感兴趣,查了资料,请你来帮他完成探究。
我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呜呼”一词,虽然只是个语气词,但不同的语气却能表达出非常丰富的情感。比如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呜呼要用高昂、缓慢的语气来读,表达了作者天下寒士能有屋遮风挡雨的期盼,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我也发现了。像文中第四段的“呜呼”应该用①
我认为最后一段的“呜呼”语气不能和前面的一样,应该用③
(4)小红在读到【材料一】时,在旁边写了批注——达者在纷争中坚持。你认为用这句话来评价欧阳修是否合适?请结合《醉翁亭记》和【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王安石在【材料一】中提到了欧阳修的诗文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二】来具体谈谈。组卷:11引用:2难度:0.7
探究六:家国情怀之传承。(6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抗美援朝中保家卫国的“最可爱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事业奉献一生的邓稼先,宁愿倒下去也不愿屈服的闻一多,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独自在风雨中找到鸭子的杜小康,传承美好品德的“梨花姑娘”,甚至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能克服障碍、突破自我的所有的凡人,他们也都是了不起的。
要求:请以“了不起”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组卷:79引用:7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