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青冈实验中学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5 2:0:2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迷姥进大观国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合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组卷:111引用:38难度:0.5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世间
梁晓声ㅤㅤ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通过网络表达意见。中央的反腐决心和力度空前,一个个大贪巨蠹纷纷落马。他们很是激动,呐喊助威,甚至也想一试身手,要揪出个“半大老虎”!于是,曾经主抓城建和危房改造工作的退休副市长周秉义,一下子成了大贪腐嫌疑人。
ㅤㅤ一天上午,周秉义被从家里带走。此事随之成为本市民间流传的重大新闻。
ㅤㅤ晚上,除了郑娟,周家一干亲人按蔡晓光的通知聚在江畔公园。实际上,蔡晓光执行的是郝冬梅的“指示”,她认为聚到谁家都不好。
ㅤㅤ冬梅说:“秉义让我转告你们,作为他的亲人,一定要相信他的清白,也要相信中纪委绝不会冤枉任何一名干部。”
ㅤㅤ周聪问:“大妈相信我大伯吗?”
ㅤㅤ冬梅立即回答说:“我当然相信!”
ㅤㅤ蔡晓光说:“我也相信,绝对相信!”
ㅤㅤ周蓉说:“嫂子,你和我哥都在个人品质上有洁癖,我既相信他也相信你。他的事一点儿也不会影响我的小说创作,相反还会为我提供素材。”
ㅤㅤ郝冬梅轻轻苦笑了一下。
ㅤㅤ亲人们的目光一时都转向了秉昆。
ㅤㅤ秉昆说:“我哥的事儿也不会影响我开店,到店里吃饭的人反而多了,我就当没有那么回事。”
ㅤㅤ周蓉说:“能这样最好,尽量别让郑娟知道。哥在她心目中是君子,怕她一时承受不了,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ㅤㅤ秉昆点点头。
ㅤㅤ冬梅对周蓉说:“我想到外地去散散心,图个情绪不受滋扰。你得陪我,地方由你选,最好不出省,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ㅤㅤ周蓉说:“行,我高兴陪嫂子散散心。”
ㅤㅤ晓光:“我也陪你俩去吧。我知道一个地方,肯定符合嫂子的愿望。有我当你俩的男仆,我放心。”
ㅤㅤ周蓉和冬梅都笑了。
ㅤㅤ冬梅、周蓉和晓光离开本市一星期后,孙赶超一天下午出现在周秉昆面前。
ㅤㅤ赶超说:“走,跟我上车”。
ㅤㅤ秉昆问:“哪儿去?”
ㅤㅤ“见吕川去。”
ㅤㅤ“为什么?”
ㅤㅤ“别装糊涂,见了他,把你哥的事当面问个清楚。心里不就都有底了吗?”
ㅤㅤ“我们现在就有底。”
ㅤㅤ“别嘴硬!”
ㅤㅤ“他那种身份的人,见咱们容易。咱们想见他,事先又没约,难吧?”
ㅤㅤ“碰碰运气。”
ㅤㅤ赶超拉拉扯扯,秉昆半推半就。最终,秉昆依了他关了店门,随他上了车。
ㅤㅤ“你相信我哥是清白的吗?”
ㅤㅤ“比较相信。你哥你嫂子都退休了,他俩钱够花,又没儿女,为谁贪啊?中国的贪官,大部分不是为儿女贪,就是为情人贪。你哥会背着你嫂子偷偷包养小三吗?”
ㅤㅤ“我抽你啊!”
ㅤㅤ“你姐你姐夫两口子生活得也挺好,你哥肯定不会为他俩贪吧?”
ㅤㅤ“更不会为我贪。
ㅤㅤ“还是的,所以咱俩有必要找吕川当面问个明白。因你哥的事,我也几天睡不着觉。他是清白的,我心里也踏实。可话又得两说着,某些当官的三亲六故过的都是人上人的生活,自己和儿女也都是不知道缺钱是什么滋味儿的主,还不是照贪不误?但愿你哥是清白的吧。我是你老友,我能在新区分到房子是沾了你哥的光。他清白,我一家三口也不丢面子。”
ㅤㅤ孙赶超前边说的话,对秉昆起到了极大的安抚作用。他最后说的那句话,又让秉昆心里七上八下。
ㅤㅤ两个老友找对地方了,却差不多等于自取其辱,门卫根本不许他俩踏上门前台阶。
ㅤㅤ两个平头百姓,在特殊地方想见特殊人,事先没约,也无要事,只说求见,当然要吃闭门羹。
ㅤㅤ七八天后的一天晚上,九点多了,吕川出现在周家面食店。
ㅤㅤ秉昆让郑娟回避一下。
ㅤㅤ吕川说:“嫂子坐那儿别动,我说的事你也应该知道。”
ㅤㅤ秉昆怒道:“川儿,你想干什么?”
ㅤㅤ吕川说:“我特意来替你哥报个平安啊!”
ㅤㅤ吕川讲,中纪委的同志已经把周秉义从政以来的历史细细查过,结论是他的历史特别清楚,也特别清白。一切所谓揭发,都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ㅤㅤ“你哥不容易,太不容易做到了,支配过一百几十个亿啊,一分钱说不清楚的事都没有,我和同事们都认为难能可贵。他招商引资的都是国企,那些与他签合同的干部对你哥的品格也很佩服。至于对你哥当市委书记那些年的调查,更是一碗清水可见底了。一般情况下,我们调查他这种级别的干部三十余年从政经历,最少也得一个月。你哥只用了这么短时间,主要也是因为他确实没有什么烂事和疑点。而且,由于他曾是中纪委的干部,还主编过《中国历朝历代反腐大事件》,我们对他的调查反而一点儿都不敢马虎。当然,他也感情用事过。比如,在新区分给了常进步家一套房子,但这件事他是替党和政府先做了;分给国庆家一套房子,我们也是那样认为。对烈士家属和建国第一代老工人的子女,组织.上当然应该主动关怀。至于分给孙赶超家一套房子,也并不是不能摆到桌面上谈。那件事,你和嫂子的做法特别仗义,我吕川深受感动。你哥主动交代以权谋私的事就两件,一件是在你拆迁时偏心,一件是为周聪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托过关系。他自己不说,我们也不知道。这种事不属于我们此次调查的范围。我专门来一次,就是要亲自告诉你和嫂子,我们认为周秉义是好干部。”
ㅤㅤ郑娟笑道:“你们还审查他了?我可一点儿不知道。经你们审查都清白,那不是等于给他盖上合格的图章了吗?好事。”
ㅤㅤ“我们对他今后不敢保证,对他以前的历史差不多等于打包票了。”吕川也笑了。
ㅤㅤ周秉昆却起身走向了楼梯,看样子想上楼去,却又没上楼。他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抱头哭了。
(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秉义被带走审查后家里其他成员的表现,显示出周家淳朴善良团结互助的良好家风,人间烟火里洋溢着的浓浓亲情,打动人心。
B.“郝冬梅轻轻苦笑了一下”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林冲把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同属动作细节,都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本文以周秉昆、郝冬梅和孙赶超等人的活动为明线,以周秉义被带走审查为暗线,两条线索交织并行,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集中。
D.文章叙述语言平实质朴,时代背景真实可信,人物语言契合人物身份,大量的人物对白和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呈现,令人倍感亲切。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秉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周秉义是个好干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1难度:0.2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既平蜀,蜀宫人有入掖庭者,帝阅其奁具,得旧鉴,其背有“乾德四年铸“字,帝大惊,出鉴以示宰相,皆不能答。乃召学士陶毅、窦仪问之,仪曰;“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是其岁所铸也。“帝乃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由是益重儒臣。赵普初以吏道闻,寡学术,帝每劝以读书,普遂手不释卷。
开宝五年,皇女永庆公主出降。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入宫,帝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又尝国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全装肩舆,乘以出入?“帝笑曰:“我以四海之窗宣殿悉使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贸战“
有立功当迁富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贯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超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竞从其请。
帝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军校史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帝,按验皆实,由是信之。累迁马军部军头,渐肆成福。时德州刺史郭青权知那州,国子监丞梁梦异知德州。青之族人亲吏,在稳州顾为奸利,梦界以法绳之。贵素与珪善,遣亲信至部,以其事告珪,图去梦异,珪悉记于纸,将伺便言之。六年,二月甲申,帝从容言:“迩来中外所任,皆得其人。“硅曰;“今之文臣,不必皆善。“乃搜怀中所记以进,曰:“纸如梁梦异权知德州,欺蔑刺史郭责,几至于死。“帝曰:“此必刺史所为不法,梦异真清强更也。“取所记纸,召一黄门令贪付中书曰:“即以梦异为赞善大夫。“既行,又召还,曰:“与左赞善大夫,仍知德州。“珪乃不敢言。
八年春,正月乙面,帝御长春殿,谓宰相曰:“古之为君者,鲜能无过。联常凤夜畏惧,防非室欲,应几以德化人。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失,曾不愧耻;岂若不为之,而使天下无间言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B.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C.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D.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掖庭,指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掖为肘腋之意,故宫廷里的旁舍可称披庭。
B.出降,专指帝王的子女迎娶或出嫁。因为帝王位处至尊,所以皇室子女结婚称降。
C.中书,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掌管撰拟、缮写之事。
D.谏疏,条陈得失的奏章。疏本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引申为进献帝王的奏疏、奏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在宫里发现一面“乾德四年铸“的旧镜子,遍访群臣,都不知所以,只有学士窦仪道破了“乾德“年号的来历,让太祖对儒臣更为器重。
B.赵普虽然是小吏出身,但听从太祖的劝告,勤奋读书。在处理立功者升迁一事时,能够义正词严,犯颜直谏,最终太祖放弃个人嫌恶,接受了劝谏。
C.宋太祖虽贵为天子,但对子女的要求极为严格。永庆公主穿着贴绣铺翠襦进宫,他当即命令她交回衣服,并且从今以后不要再穿这样的服饰。
D.史珪倚仗太祖信任,伺机中伤梁梦异,太祖不为所动,赞赏梁梦异的作为并指升他至左赞善大夫,且继续担任德州知州,因而郭贵的阴谋没有得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珪廉得数事,白于帝,按验皆实,由是信之。
②朕常凤夜畏惧,防非窒欲,庶几以德化人。
(5)与宰相谈话时,宋太祖引述唐太宗的例子,目的是什么?组卷:43引用:5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写景和抒情相融合,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含蓄直白兼具,婉转明情并蓄,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灰蒙蒙的愁绪,自始至终。诗人是如何抒发愁绪的?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组卷:15引用:7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5分)
-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02引用:9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都姑娘何瑜娟曾在欧洲当导游,年入百万,2017年嫁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带货农产品,五年时间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有人问起何瑜娟的抉择,何瑜娟说,希望自己活成一束光,“走到哪里就亮到哪里”。对于“抉择”,《南方周末》在2022年新年献词中提到:抉择是坚忍持久的爱,是为自己、为亲人、为路人、为家与国的明天筹谋;抉择是责任担当,是纵然身在沙漠,也要变身骆驼,不为鸵鸟……人之抉择,难以处处顺滑,但求不做浮萍;而每一个你我,绝不躺平,绝不由天,要努力在时代与命运的罗盘上刻下印记,以千万个一粟聚成洪流,汇于沧海。
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1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