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西玉林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责。农业直接取资于上地,种地的人数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题,张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打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跳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后乡土性所概括的是乡村社会的哪些特征呢?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富,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多上文化的变迁。
          虽然村落共同体仍在维续,但是,在现代性和市场文化的冲击之下,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已经渐渐淡去,乡土文化出现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部的分化,知识、规范与价值观念正走向多元。如今,我们在乡村社会也能看到一些传统的、乡土的文化元素,但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成分如传统的技艺,道德和价值观念渐渐离我们远去,变成了社会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不断变迁的乡村文化也具有了后乡土性的特征。
    (摘编自陆益龙《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性”变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这主要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B.乡土社会是一种并设有具体目的而自然组合的社会,也可称为“礼俗社会”或“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在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有些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
    D.后乡土社会的到来,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已经渐渐淡去,乡村文化也具有了后乡土性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距离。
    B.乡土社会的“熟悉”是在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心有灵犀的感觉,是经过多次合作获得的认知。
    C.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周围人无须选择,正像他们的父母兄弟无须选择一样。
    D.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还表现在人们的经济交往以契约和族规代替法律,以表示彼此信任。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观点的一项是
     

    A.“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称种地谋生。
    B.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C.乡下人的生活方式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但是彼此熟悉会让人更有安全感。
    D.乡下人的活动空间主要局限在生于斯,死于斯的村落,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发生了哪些变迁?请简要概括分析。

    组卷:26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地“粮”心
    马河静
          村长虎娃为村里修路争取资金,在迎宾饭店请乡领导吃饭。
          领导说:“事照办,饭不吃。“
          虎娃正要走,看见旁边餐桌上吃剩下的饭菜还相当丰盛:有一条鱼连筷子都没有动,鱼身上浇的汁还在;一盘烧大肠只吃一个角;一盘家常豆腐吃了一半;一盘炒青菜还剩下两个叶。其次一碗紫菜鸡蛋汤基本喝完。另外小吃两个:一个烫面角,一个南瓜饼,各剩下三五个。还有一瓶仰韶酒。虎娃听说一瓶就得二百多块,他掂起摇了摇估计还有一多半。
          虎娃看了看其他人都埋头吃饭,于是就旁若无人地坐下来毫不客气地“开”吃了。虎娃边吃边想:造孽呀,咋剩恁多呢,孝敬老子哩?等着老子来“光盘”哩?
          虎娃没能“光盘”。他个子小肚子不大,撑死着吃也没有吃完就饱了。他酒量也不行,喝几口也就晕乎了。虎娃吃饱喝足,重重的打了个嗝,把烫面角和南瓜饼用纸一包,夹起就想走,又看看酒瓶,估摸这一桌就它贵。拿走吧?他想,丢面子;不拿吧?又不舍得,就“嗵”的一下又坐下,掂起瓶对住嘴“咚咚咚”一饮而尽,喝醉了。醉了还没有忘记烫面角南瓜饼,夹起摇摇晃晃就出了饭店。这就碰见了本村的小朝。
          小朝问:“二哥,下馆子啦?”
          虎娃乜斜着眼说:“啊,四菜一汤。”又迷迷糊糊补了一句:“狗日的,酒都得二百多。”
          村长虎娃一个人“四菜一汤,喝酒都二百多”,就像碌碡掉进水井里,在村里引起轩然大波。
          隔天村委开会。
          监委会女主任小红对虎娃说:“叔,我给你提个意见吧?”
    “你说。”
    “你一向很节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先说意见。”虎娃不耐烦了。
    “前天你去乡里请客啦?”
    “请啦,没请到。”
    “没请到你一个人就敢四菜一汤?”
          虎娃脸上有点窘。
          支部书记老钱拧着眉头,咳嗽了一声:“虎娃,你真把你当成干部啦?啊——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你知道不知道!啊——?”
          虎娃沉默了一会,说:“四爷,我吃了四菜一汤。”虎娃如实说出了四菜一汤的来路。
          听了虎娃的叙说,大家心头深深一震。
          小红说:“叔,对不起,冤枉你了。”
          副村长小朝笑着说:“二哥,你吃人家剩下的……就没觉得这个,这个……”
          支书老钱说:“哪个?丢人,是不是?我说小朝,咱们是种庄稼人,知道啥叫丢人,知道啥叫‘粒粒皆辛苦’。啥叫丢人。”
          老支书语重心长地接着说:“解放前我与你奶奶逃荒要饭,脸一抹,弯着腰,拉根棍,逢人大爷、大伯叫着,那是啥滋味?丢人不丢人?其实不丢人!啥叫丢人?”
          老支书长长地吸了口烟,声调提高八度说:“我说,点了不吃叫丢人!吃不了倒了叫丢先人!丢人带犯罪!”
          老支书站起来接着说:“我说啊——一粥一饭汗珠换,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我请你们永远记住,人生天地间,靠五谷杂粮活命,人讲良心,爱惜粮食,这就是天地‘粮’心,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虎娃不丢人!你们说对不对?啊——”
          大家都鼓起了掌。
          村长虎娃吃别人剩下的“四菜一汤”,一石激起千层浪,涟漪波及乡里,又逐步演绎到县里。县委有关领导认为这是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一个绝佳现实题材,责成宣传部、广电局深入挖掘,广为宣传。当一群记者举着的、扛着的,像枪、像炮一样的摄像机对着虎娃时,虎娃嘴笨,就是不配合。
          记者开导:“你响应党的号召呀,实践‘光盘’行动呀;你勤俭节约呀,不铺张浪费呀;你是时代的楷模呀,学习的榜样呀;你身为干部呀,不嫌弃别人吃剩下的饭菜呀……”
          虎娃恼火了:“扯球蛋,你是表扬我哩还是腌臜我哩!”
          记者急了说:“这是政治任务呀,把你当先进宣传呀,你就成了名人啦。”
          虎娃说:“你咋不去采访点菜的人哩?你咋不采访公款吃喝上一桌子菜不吃倒了的人哩?他们才是名人哩!”
          记者无奈,说:“我问你最后一句,你吃人家的饭菜,当时是如何想的?”
          虎娃当时是想“造孽啊,孝敬老子啊”。但这话放不到桌面上。他忽然想起老支书说的话。虎娃攥着拳头弓着腰,虎啸了一声:“天地‘粮’心啊——!”
          记者吃了一惊,不知所以然,又似有所悟。
    [注]①碌碡:用石头做成的圆筒形农具。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虎娃受到小红的指责,“脸上有点窘”,可能是他想解释“四菜一汤”而又有所顾虑。
    B.在老支书看来,旧社会讨饭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因为人们讨饭是为了生存而没有浪费粮食。
    C.小说中所述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小说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背景,丰富了意蕴。
    D.小说结尾,记者们“不知所以然,又似有所概”,后者是说他们明白了虎娃不肯配合的原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详细描写迎宾饭店餐桌上的剩饭剩菜,展示了严重的餐饮浪费现象,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语言清新质朴,无论是人物话语,还是叙述语言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了风俗人情。
    C.小说注重刻画细节“虎娃攥着拳头弓着腰,虎啸了一声”,主要表现虎娃对浪费粮食的强烈不满。
    D.本篇小说篇幅精短,情节较为简单,人物形象鲜明,村长虎娃、老成持重的老支书如在眼前。
    (3)文中的虎娃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标题“天地‘粮’心”的多重意蕴。

    组卷:8引用:3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在清醒时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①         ,就会堆积起来对大脑造成损伤,那么这些代谢废物是怎么通过睡眼被清理掉的呢?
          科学家采用双光子显微镜等新技术,发现了这个“清道夫”的庐山真面目,②         。在睡眠中,神经胶质细胞调控大脑中的组织间隙增加大概60%的空间。(  ),研究人员发现,③         ,清除废物的速度是清醒时的两倍,这也证明了睡眠的修复作用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像更大的排水管道,更大的组织间隙使得大脑中的代谢物可以被高效地清理掉
    B.更大的组织间隙就像更大的排水管道,使得大脑中的代谢物可以高效地清理掉
    C.更大的组织间隙就像更大的排水管道,使得大脑中的代谢物可以被高效地清理掉
    D.就像更大的排水管道可以被高效地清理垃圾,更大的组织间隙便于清理大脑中的代谢物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0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如图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