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 22: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经过仔细辨析、审慎批判和大胆扬弃而提出了崭新的荣辱思想。他首次对荣辱思想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荀子从这多变无常的社会现实出发,把荣分成两类荣,把辱分成两类辱,从而通过深一层的透视与更细腻的分析把先秦思想家对荣辱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荀子依据历史发展与复杂现实而提出荣辱有“义”“势”两类。“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荀子•荣辱》)那么,这种区分的依据是什么呢?“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荀子•荣辱》)一个人如果心善品端,为人宽厚,聪明远虑,由这些异于常人的自身禀赋与道德修养而获致的“荣”是“义荣”;一个人如果依靠官位显赫、俸禄丰厚与前呼后拥等外部原因而获致的“荣”,则是“势荣”。
与之相联系的是,一个人如果卑鄙放纵、行为放荡、违背社会等级秩序、贪图私利,这是由自身素质低下而招致的“辱”,是“义辱”,也就是因个人失“义”、无“义”而遭受的“辱”。一个人如果为了坚持正义而失去了地位之尊,身体备受惩罚摧残,甚至因此而失去生命,这个人所遭受到的由于外部原因或者说不公正对待而招致的“辱”是“势辱”,也即,因为外部不可抗拒的原因而陷于“辱”的境地是“势辱”。概括地说,苗子的“义”“势”之分就是出于内心“义”的力量驱使的自愿选择与外在条件和情势造成的无奈之举。例如“义荣”就是“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荀子•修身》)。
荀子在他的“荣辱各有其两端”的理论前提下,对人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势辱无害为免,有势荣无害为桀。义荣势荣,唯君子然后兼有之;义辱势辱,唯小人然后兼有之。”(《荀子•荣辱》)荀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是君子,他可以坦荡淡然地面对“势辱”,但绝不会因为失去道德操守与对道义的坚守而获致“义辱”,否则就不配称“君子”。如果一个人是小人,他可能因外部机巧或不义手段而得到“势荣”,但他不可能兼有坚守道义而得到的“义荣”,否则就不是“小人”了。一个人因被他人诬陷欺凌而遭受“势辱”,并不妨碍他成就唐尧那样的君子人格。一个人因身份地位擢升和权势扩大而获得很高的“势荣”,并不能保证他没有像夏桀那样的小人人格。当然也有一些人兼有两荣或兼有两辱,兼有“义荣”“势荣”的人一定是君子,也就是说君子由于内在自身原因因义而荣可以配享地位显赫之荣耀,而兼有“义辱”“势辱”的人则一定是小人,也就是说,一些人由于品行不端而遭到他人鄙夷的“义辱”,进而又受到“势辱”的报应,也是情理中的事。
荀子对荣辱的这种分类是有重大的思想贡献与实践价值的。一方面,它实际上正确地指出了荣辱应该具有的丰富社会内涵,指出了荣辱并不必然与传统儒家所奉行的“仁”与“不仁”“君子”与“小人”联系在一起,“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荀子•修身》),不能简单地将“仁”与“荣”“不仁”与“辱”混为一谈,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另一方面,这种分类为他下一步具体区分君子和小人做好了理论铺垫,那些由于外在显赫荣耀而处于“君子”位置的人们未必是加强个人道德修为与拼搏努力的结果,相反,那些处于社会下层并屡遭别人羞辱而处于“小人”位置的人们可能因内心怀有正义而是真正的君子,这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代显然是大量存在的社会现实。
(摘编自刘歆立、陈晨、陈娱《荀子荣辱思想探幽及其当代价值开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荣辱各有其两端”的理论,他将荣、辱与“义”“势”联系在一起,对荣与辱做了进一步的分类。
B.在荀子看来,“义”与“势”的区别在于“义”强调人内心的力量,而“势”更强调人受外在条件的影响。
C.夏桀和唐亮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他们都具有“势荣”,但唐尧具有君子人格,夏桀具有小人人格。
D.荀子认为以“仁”的标准来判定人的荣辱是不恰当的,他不赞成将儒家的“仁学”与社会功用联系在一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总说荀子把先秦思想家对荣辱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让读者对荀子的荣辱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C.文章第四段在前文对荣辱具体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君子和小人做了相应的辩证区分。
D.文章结尾指出荀子对荣辱具体分类的重要价值,并强调当下的人们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诸子思想仔细辨析、审慎批判和大胆扬弃,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荣辱观。
B.“势荣”“势辱”并不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关键,君子和小人都可以“势荣”“势辱”,但小人绝对不可能“义荣”。
C.司马迁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为良臣据理力争,最终惨遭宫刑,他不仅遭受了“势辱”,还受到了“义辱”。
D.人们即使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努力拼搏,也不会到达君子的位置;人们即使心怀正义,也会屡遭羞辱,处在小人的位置。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6年至2021年12月,航天运输系统共完成207次发射任务,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共完成183次。中国航天进入“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航天测控通信能力实现由地月空间向行星际空间跨越,天基测控能力持续增强,国家航天测控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安全可靠、响应迅速、接入灵活、运行高效、服务广泛的天地一体化航天测控体系,圆满完成以“神舟”“天舟”系列飞船、“天和”核心舱、“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为代表的航天测控任务。2020年世界航天发射实时统计数据表(截止2020.12.30) 国家/地区(航天爱好者网) 总发射次数 成功次数 失败次数 入轨航天器数 美国 44 40 4 916 俄罗斯 15 15 141 中国 39 35 4 85 印度 2 2 11 欧洲Ariane 公司 7 6 1 62 日本 4 4 4 伊朗 2 1 1 1 以色列 1 1 1 全球统计 114 104 10 1221
4月16日凌晨0时44分,神舟十三号飞船与核心舱组合体分离,正式开始返回之旅。此时,地面飞行控制人员要密切关注各个飞行器的一切数据。这样的坚守从去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升空后就开始了,航天器的平稳飞行,是完成一切任务最基本的前提。
4月16日上午9点30分,神舟十三号飞船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随着飞船返回速度不断加快,航天员的身体也在经历最后的大考。中国航天员中心飞控试验队总调度陈军伟说:“曙光医生会在返程的全过程中监测航天员的心率、体温,包括呼吸这三大主要的核心生理指标,然后提供必要的帮助。”
进入大气层后不久,神舟十三号就要迎来返回过程中最紧要的时刻——黑障区。进入黑障区后飞船与地面的无线电通信完全中断,只能依靠自动程序飞行,因此返回前最后状态的确认就非常重要。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田活动测控分队队长胡凯说:“我们要给他们进入黑障保驾护航,把数据发送到北京飞控中心,为北京中心提供更精准的落点预报。另一个方就是进行应急发令,确保它进入黑障安全。”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着陆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返回舱着陆后,接航天员回家只剩下最后一个关键动作——开舱门。此次开舱门的苏黎明已经是搜救分队的第三名开舱手,为了在返回舱落地后尽快让航天员出舱,他向前辈学习,与同事比拼,用独家妙招训练开舱门的手感。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建造阶段,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在即,神舟十四号乘组随后也将出发,在轨参与中国空间站问天、梦天实验舱的建设,并将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实现在轨交接。地面的这些工作人员也将继续他们的守护。地面各系统多年精心、认真锤炼的这张守护之网,将会更好地保障中国空间站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飞行。
——摘编自《焦点访谈:护航“神十三”回家》 材料三:
每次太空活动的最佳开展时段是哪些?需要什么样的资源?需要哪些技术中心和人配合?如何能在最短时间里快速寻找到最优方案?这件事情离不开空间站运营规划综合管理系统的贡献。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智信空天团队作为空间站运营规划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单位,支撑了国内首型空间站运营规划综合管理系统研制,实现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从手动规划向自动规划里程碑式的飞越。原来需1个人3个月完成的任务,现在可允许数十至上百用户提交任务需求后,在十几秒内便能生成任务规划方案。此外,该系统有效解决了复杂任务快速求解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多家用户的高效协同。
2021年4月,空间站运营系统有效支撑未来3个月至半年内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及“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规划方案,有效支撑了航天员在轨任务情况安排,顺利保障了后续的核心舱、“天舟二号”及“神舟十二号”的发射任务;并在随后8月成功实现对未来半年内“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等载人飞行任务的基线规划与飞行规划。
目前,团队已圆满保障天和核心舱、天舟载货船、神舟飞船的发射、在轨和回收任务,实现空间站从年到秒级的规划作业,推动我国进入自主空间站时代。当前,团队正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系统升级改造,未来将持续保障空间站运营任务。
——摘编自《长江日报:神舟十三号安全返航背后的“黑科技”——武汉这支团队让空间站任务规划自动化》(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6年至2021年这六年中,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共完成了207次发射任务,其中2018年就有39次,使得中国航天进入“快车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B.在2014年至2019年间,中国航天每年的发射次数有增有减,后两年发射总数与前四年发射总数大致持平;增长率在2018年达到最高,但有两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
C.依据2020年世界航天发射实时统计数据,美国各项数据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入轨航天器数量大大超过其它国家的数量总和,这表明在航天领域美国仍然居于优势。
D.2020年世界航天总发射114次,其中失败次数占比接近十分之一;有4个国家发射完全成功,但它们的总发射次数比较少,不到全球发射成功总数的五分之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神舟”“天和”“嫦娥”“天问一号”等为代表的航天测控任务圆满完成,表明中国航天测控通信能力实现了由地月空间向行星际空间的跨越。
B.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发送数据给北京飞控中心来确定飞船的落点位置并在飞船经过黑障区时进行应急发令,以此确保飞船在黑障区的飞行安全。
C.空间站运营规划综合管理系统在太空活动最佳开展时段的确定,资源需求,人机配合,寻找最优方案等复杂任务求解的技术难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智信空天团队已助力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飞跃,实现从年到秒级的规划作业,推动进入自主空间站时代,完成系统升级改造。
(3)你认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组卷:5引用:3难度:0.4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马夫王得中
柳青 王得中是我们营部的一个马夫,依照这个怪老头子自己的说法,便是给一个“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这以前,他初参加部队的时候背过几天步枪,后来做第三连的伙夫: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废物”,不中用了。
现在,他等待着什么似地站在我们面前,不肯听从调动的时候,这些印象便活生生地浮现于我们脑际了。
“你不要太固执!”营长将他膝边的那块地图掀开,挪动了一下腿子,向王得中说,“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的人。何况现在这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
“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俺……”
“尽搞些怪名堂,你!”营长打断了他的啰嗦,说:“调你到县游击队就是把你踢出去了?你也不想一想,每个人带三天的干粮,两天的生粮,天又落了雪,这一仗打下来还有你没有?把你留在地方武装里,还不是想让你多吃几天小米饭哩!”
他一辈子是一条光棍,没有妻室儿女,没有财产和固定职业。阳春三月,他也许背起搭桩上庙会去赌博;而当农忙了的时候,他便给随便什么人做几天短工。1937年开始的这个战争——谢天谢地,他说——结束了他的永无休止的流浪。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
“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说。
我初到这营里不久的一次行军中,在大休息的时候,他端一碗水,腿子一拐一拐地双手送到我的面前。我感谢地接过来喝着,他站在旁边等待着他的碗。我喝完时将它交给他,他没有立刻走开,迟疑了好久,终于问道:“刘干事,听说你是才从延安来的……”
“是的。”我说。
“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说,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医院,又是托儿所,嘿嘿……养老院有没有呢?”
他是一个“废物”,已经开始打听养老院的事情了。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突然,营长猛地转身过去,暴叫了起来:“脱掉你的军装,给你一套便衣走你的路!”
王得中冷不防这一着,打了一个寒噤,脸色刷地白了起来,瞪着眼了。好久,他才稍稍复原了一点——他弄不清这是吓唬,还是真要他离开队伍……
王得中却扯住自己的袖口,擦了擦嘴角的胡子,颤声说道:“俺跟队伍走。”
这使得我们都张起嘴来,莫名其妙了。对于这个老头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就在这时,从我们所驻的村庄后边的高山上传来了喇叭声。我们立刻静悄悄地屏住气听着,号音落了的时候,教导员对营长说:“去吧,团部在叫我们两个。”
王得中也只好受命退了下去,以后再说。
我们收拾了地图,揣测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新的情况。直至半下午的光景,他们才回转来了。庭院里的积雪已经可以埋住鞋袜,天空的雪朵还像往下筛一般地落下来。我们猜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可能提早行动。但是谁料五点钟晚餐,六点钟便走呢?
王得中的事当然无法解决了。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我在路上碰到他,一半担心一半鼓励地说:“王得中,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
“俺老王?放心!”他头一转向我说,正像他吹牛的神气一模一样。雪落在他的军帽上、肩膀上和背包上——他低头看着路,一拐一拐地追赶着队伍;他的那个老伙伴,一根未削皮的柳杖,帮助着他……
在部队开始行动和在战斗中间,军政首长们有更多的事务要处理。三天两整夜之内,我们进行了两次战斗,突破汾河和同蒲铁路,越过耸入云天的绵山,跑上了几百里路。我们谁也没有碰到王老头子。只在到达一个叫作马跑泉的山村里时,我突然想起在第二次战斗以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了。
驻扎在马跑泉村,我们的任务便只有恢复疲劳。可是,我刚刚闭起眼来,还没睡去,王得中便一拐一拐来到我的面前……
“俺跟队伍走。”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他说。
我不知道我为这个“废物”心里难过到怎样。我知道这没有丝毫用处,然而我不能够克制我自己。但到驻扎这里的第三日,当我们的便衣收容队的同志们赶来,我从他们那里知道了王得中的结局时,我一下子感到好像他们卸去了压在我心上的一块石头——他们说他牺牲了。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我想大约同我见到的一样,还喊着“巴格亚鲁”,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当地的居民说那正是天将要亮的时候……
1941年5月13日在杨家岭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营长和“我”都担心王得中掉队,但营长担心的是他牺牲,“我”担心的是他被俘,营长的形象在“我”的衬托下更加高大。
B.小说插叙了王得中参加部队前的流浪经历,让读者从中体会到革命队伍把一般老百姓改造为人民英雄的熔炉作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中多次出现“废物”一词,表面上是王得中的自称和“我”对王得中的评价,实际上“废物”在描写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颇含深意。
D.小说中的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如王得中经常说“俺……”,营长经常加重语气,而“我”说话直截了当,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2)小说在刻画王得中的形象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效果?
(3)沈从文先生主张“贴着人物写”,而贴着人物的心理写是“贴着人物写”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展示了王得中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对此作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①,想起这句话是站在窗前,看到窗外三环路上涌动的车流。远远地望去,那些金属的小铁盒子,在四只滚动的胶皮轮子上,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这令人想起了童年,童年最有自然特色的体验,就是在暴雨前夕,蹲在花园的树丛前,看一队蚂蚁匆匆地搬家。当我们的孩子不能蹲下来,在树丛边看到一队蚂蚁爬过他的童年,这也许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它是一个信号,就是我们已经成为了“城市动物”②。我们生活在一切都经过计算机程式化了的世界中:像一架架煌煌大作,每一本书都经典,都文化,同时也都落满灰尘;_______;_______!城市用各种办法填充我们的需求甚至欲望,把我们填得满满的,以至于内心没有一个小角落放下一个“自己”③。于是,我们被一种力量召唤,走出去,到空旷的草原、荒漠和群山间去,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
(1)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选段中三处引号的用法都不相同的一句是
A.“关关雎鸠”的洲就在不远的雎鸠岛,那是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洲。
B.只要说起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
C.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大白莲花骨朵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D.每一个爸爸的肩膀,都曾是孩子的“战场”。
(2)仿照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字数上可略有不同。
(3)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组卷:9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最近网络上有一股风尚:很多平日忙碌着学习或者工作的普通人,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和心灵的美感,用相机和语言捕捉分享生活中的美。在他们的画面中,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也在特定的时刻下变得充满了意境与美感。超市售卖的沙拉酱汁,在晃动时却产生了宛如熔岩的效果;削铅笔掉落的木屑,却构成了祥云的图案,在白纸的衬托下更加具备古典的美感;阳光下各种事物的光影,构成了妙不可言的意象,给人以无限想象;即使是普通的刷锅水,在有心人的眼中也呈现出别样的缤纷⋯⋯
其实,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是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的,中国的文化是审美的文化、诗意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不论是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从自然与人世中寻求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