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是各国运动员速度与力量的竞技场,也是世界各国展示形象,尖端科技与体育融合的大舞台。随着人类对挑战自身的执着追求,各竞技项目的成绩不断逼近人体能力的极限,要想进一步提高比赛成绩,哪怕是提高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教练与运动员都要竭尽全力采用各种方式和技术去实现,科技的赋能作用也就愈发重要。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上,数字化表现和跟踪系统(EPTS)被首次全面采用。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运动的时空信息自动化采集并数据化呈现,从而实现对训练与比赛的数字化阅读。借功摄像机与可穿戴式传感器,EPTS系统能够追踪球员以及足球的运动信息,并通过平板电脑向教练员提供球员的统计数据、位置信息以及相应的视频剪辑,帮助教练员进行赛场上的决策。作为EPTS的一部分,Catapult可穿戴传感器也首次在世界杯中获准使用。这款运动员智能追踪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个穿戴在运动员肩胛骨中间、火柴盒大小的卫星定位装置,可以监测运动员的跑动距离、速度、跑动节奏、受冲击负荷、心率等多项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当前,运动员经常会穿着配备这个装置的“黑背心”进行训练,教练员不仅能够在场边实时查看整个球队的表现并进行指导,也可以了解每个运动员的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训练运动量调控,减少伤病的发生概率。
除了团队运动中的多人时空信息分析外,对运动员个人技术动作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评估技术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背后的最主要动力是动作捕捉技术的进步。动作捕捉技术是数字化采集三维人体运动的手段,过往由于需要复杂的设备与环境,使用非常不便,动作捕捉技术的主要应用局限于电影大片制作,在体育中一般仅在科研中使用。随着动作捕捉技术向轻量化、易用性的不断发展,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运动分析系统也进入了实用阶段。例如,基于可穿戴式设备的高尔夫运动动作分析与辅功训练系统MySwing,借助穿戴在球员身上的多个微型运动传感器,可以拊准捕捉球员的身体以及球杆的空间运动效据并提供分析结果。借助这样的设备,教练对球员的指导就不再仅“凭感觉、凭经验”,主观的经验得以量化形成数据模型,不仅对技术动作的分析更加客观,而且训练的针对性更强,训练效更高。
运动员比赛成果的提高不仅来自于训练水平提升,运动装备的科技含金量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甚至某些时候会对运动带来重大的改变。纵观奥林匹克历史,装备的科技进步对竞技成绩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连续在最近三届奥运会上称霸自行车赛场的英国队就是其中的代表,英国队应用高科技手段将人与车的完美结合做到了极致。基于流体动力学与人机工程分析,每名英国选手的比赛用车都经过了精密调节,使人与车之间的契合程度达到最高。此外,高科技的比赛用服、特制的赛车轮胎等,也都成为英国队的“国家秘密”。
在未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以数据方式对运动员在技术、战术、体能、心智、个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构建可量化的“冠军模型”将成为不仅切实可行,甚至不可或缺的训练与比赛方法,智能科技也将在训练与比赛中对教练与运动员产生愈发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体育中的“黑科技”》,《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9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更为尖端的体育装备的采用,体育竞技将是运动员、装备、训练的综合较量。
B.2018年世界杯首次使用了EPTS,将运动的时空信息自动化采集并数据化呈现。
C.动作捕捉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其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影片制作或体育科研。
D.英国自行车队连续三年称霸自行车赛场,高科技手段起到了推动性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承认训练水平提升的意义,又肯定高科技运动装备的作用,彰显了辩证的态度。
B.文章在论证时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也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证科技装备的作用。
C.文章先提出“科技赋能愈发重要”的观点,再分层论述,最后谈对未来的深远影响。
D.文章第三段举MySwing的事例,有力的说明了科技对个人技术动作的分析的积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是运动员速度与力量的较量,也是各国科技赋能体育的展示。
B.尖端科技与体育的融合,有助于竞技成绩的提高,有助于运动员不断突破人体极限。
C.教练在指导训练运动员时,有了科技装备的加持,不需要主观经验分析。
D.在未来的训练和比赛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成为对运动员进行评估的标准之一。组卷:6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界迅速行动起来,用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助力抗疫。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作品纯粹是为了“蹭热点”,赚取流量和关注,本质其实是消费灾难,利用灾难。还有大量的诗歌、绘画等浮于表面,空喊口号,缺乏艺术性及感染力。
一流的文艺作品往往不以功利为创作目的,在灾难面前,不消费苦难,不利用苦难,这是基本的伦理底线。而拥有同情、共情的能力,我们便能掂出同胞的病痛之重,让我们更加体物入微,感受他人的情感,进而才能发现,诗歌、舞蹈、音乐……文艺正是人类情感最好的表现途径。守护常识,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文学与艺术的尊重。
无论是文字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不是在图书馆里产生的,而是从乡野故里、汪洋大海、涓涓河流、漫漫长夜,从黎明破晓中演进而来。我们对文艺作品有着诸多的高要求,但它们并不是精致的点缀或高阁上的观赏品,也不是职业作家及艺术家的特权。
文艺作品愈是充满人性的召唤,我们的回应就愈是深刻。好的文艺作品是不朽的,所以当全国各地的人民心系病患时,当各地医护人员义无反顾驰援湖北时,人们会一遍遍地想起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留下的经典文艺作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摘编自陈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战“疫”文艺》) 材料二:
极端境遇的灾难不仅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还会带来人类在面对灾难时对生命的敬畏与反思。就目前发表的抗疫文学作品来说,具体内容有两个明显倾向:一是强调集体抗疫而非个体行为,二是突出人与疾病的抗争。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的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疾病让人痛苦,但痛苦不应变成伤害。抗疫文学作品短时间内呈现的时效性是人们直面疫情的必然反应,但真正好的文学作品还是要有生活作为底色,要有深邃的思想作为内在支撑,要有真华情感的切近传达,要有精到的艺术构思,从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在持续深入,全国范围内迅速产生了一批以防控疫情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每一次灾难发生时,艺术作品都不曾缺席。
得益于自媒体时代的即时性传播特点,大量的音乐作品成了艺术“抗疫”的主力军。不过,抗击疫情的歌曲基本以讴歌、宣传与劝导为主题,内容上显得“千歌一面”。从传播效果来看,能够引发广泛传唱的寥寥无几。需要警惕的一点是,“抗疫文艺”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扭曲的“文艺狂欢”,更直白一点,为了创作而创作的并不在少数。
艺术创作有其内在规律。从目前的情况看,能够有较大影响力的抗疫作品大多数非常接地气,能够让观者在灾难中会心一笑。当疫情过去,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能留下来的经典,是因为能引发跨越时间空间的共鸣,是因为能直面善恶并彰显于世的真实性,是因为人性的力量。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灾难是创作的重要母题,因此有“国家不幸诗家幸”之说。客观而言,中国的灾难文艺总体水平并不高,与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现实相比,中国为世界贡献出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还不多。从长远看,如何摆脱怠功近利的心态,在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进行深化,从生命、伦理、道德等方面探讨灾难的自然与人文含义,是值得中国的文艺创作者们反思的命题。
(摘编自普曼《“战疫”当前,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有生活的底色、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在抗疫斗争中常被人们想起。
B.诗句“我要感谢你,冠状君,因为你让我看到了一种甘露叫--勇往直前”,由作者主观臆造的因果关系,折射出作者的品性涵养,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充满人性美好的召唤。
C.符合艺术创作内在规律的文艺作品,都非常接地气,在灾难中能让人会心一笑,有可能成为疫情过后的经典。
D.抗疫文学作品只有把个人、群体与疾病的抗争,放到国家命运的层面进行灾难叙述,深深融入人民生活,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体现人们对疫情勇敢抗争的精神,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的“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的思想,诠释了材料中表达的抗击疫情的精神。
B.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所以要接受诸多高要求,即便是职业作家和艺术家,都没有特权把这些高要求作为作品的点缀和观赏品。
C.好的抗疫文学作品,会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
D.每一次灾难发生都会出现相关文艺作品,但有时会出现类型化问题,像目前抗疫作品中的有些音乐,就有类型化严重的缺点。
(3)在抗疫斗争中,文艺创作者们如何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抗疫文艺作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组卷:5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面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景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
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眸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
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C.“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具象为抽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2)文章中的“二姐”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标题《一份久远的歉疚》的深刻内涵。组卷:8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为减少消费者使用塑料袋,各地的大型超市几乎都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价格从两三毛到七八毛不等,①组卷:6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1月,丁真因为一脸纯真朴素的笑容意外走红网络,成为“新晋顶流”。走红之后,丁真拒绝了很多高菥工作的邀约,选择为当地旅游贡献力量,成为所在理塘县的旅游形象大使。接受央视采访时他说:喜欢整天安静地躺在草原上,看着天空自由飘荡的白云,希望带着自己的小马珍珠在赛马中拿第一。据悉,丁真以前上过学,但是条件有限,只会一些拼音。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学习,学说汉话、学写汉字。
丁真身上有许多闪光的精神品质,你对哪一点最有感触?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