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一中实验班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8 11:0:2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就是“弹幕”。
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鸿沟。
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
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至少在目前,速度与深度的恰当比例仍然以印刷文化作为范本。
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它与即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传统的文学批评无法企及这种吸引力,“深度”也无法替代生气勃勃的喧哗产生的号召。一旦“深度”置换为“速度”,零碎化、平面化、喜剧精神与反讽、拒斥精英趣味也就成了弹幕的另一些表征。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互联网以及电子传媒的传播方式正在隐蔽地重塑他们的感官、躯体和意识。
(摘编自南帆《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材料二:
2020年6月,B站隆重上线四大名著,无数年轻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或是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去的。但对于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来说,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宛若妖雾遮天蔽日,毫无理性可言。
表面看,这是代际差异。但实际上,弹幕的两极评价,昭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机制与主体状态,彰显了当下信息读写的双轨制。厌恶者所代表的,乃是印刷文明培育的读写习惯,推崇经典,讲究逻辑与秩序;喜爱者所代表的是互联网文化中跨媒介、多感官、娱乐化的接受方式,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
弹幕空间中,正确、完整、规范、和谐都变得无足轻重,代之而起的,是无政府主义式的“搅和”。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烧,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间喜剧”,反例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
另外,与当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计算”相比,这一场场文字游戏是如此地毫无功利。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网友们互称“兄弟”,在蓦然而至的弹幕中寻获同好知音。“居然与我想得一样”,这样会心一击的感受,令孤独的当代人倍感满足。
不同于社会场域中被反复思量过的表达,凭借直觉敲下的弹幕,出于真心、近乎自白,乃是电子时空里的“我手写我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弹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便是直抒胸隐,依赖口语词,形成众声喧哗的交谈氛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
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
首先必须承认,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鉴于运动速度飞快,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圆”,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
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比如,2019年B站的年度弹幕是“awsl”(即“啊我死了”)。这是一句再直白不过的赞美语,形容视频内容令自己无比折服。这种缩略语以极其经济的拼音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格套无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以及凌驾于差异性表达之上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
更重要的是,弹幕带给人的趣味性、解放感与反讽意味,也日渐固化为一种模式与立场。在进入弹幕空间之前,观者已做好了发笑准备。我们虽不必重弹“娱乐至死”的老调,但在开放态度之外,更需警惕潜伏着的负面因子:弹幕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逐快乐的人,而平台迎合(甚至监控、计算)用户需求来生产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快乐”的闭环。这一闭环将带来“人的再生产”:它召唤快速、固定、永不停歇的人类反应模式,从每一个神经元做起,在每一次欢笑中起步。
(摘编自李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对原著进行整体观照,讲究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解读细致,阐释深刻。
B.针对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能够即时即兴地进行点评,制造此时此地彼此交互的狂欢气氛,迅速联结虚拟空间,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
C.B站上线四大名著后,年轻观众和年老观众的反应截然不同,年轻观众特别热衷,而年长的观众特别排斥,认为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
D.材料一拿弹幕和传统文艺批评对比,分析二者的长处和弊端,材料二对热衷弹幕者持一种理解的态度,同时也理性地审视了弹幕的负面因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中思想的交换相对较慢,却让思想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就印刷文化而言,应追求更为缓慢的节奏。
B.弹幕环境中,不假思索直击键盘,才能够袒露一个本真的自我。可见,电子时代的写作要想表达真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
C.人们在弹幕的文字游戏中互称“兄弟”,寻获同好知音,获得心理满足,这其实折射出人们在现实中缺乏知音慰藉,饱受功利束缚的窘境。
D.在弹幕空间中,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流露出参与者在理性文明的洗礼后希望彻底摆脱文明重负的心态。
(3)材料二说,弹幕不必呈现“完整的自我”,要“探入有趣的灵魂”。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慷慨陈词,张飞冒出一句“俺也一样”。弹幕:“没文化真可怕。”
B.《红楼梦》中,贾母问黛玉:“最近读什么书?”黛玉答:“只刚读了《四书》。”弹幕:“还读了《名校模拟精编》。”
C.《西游记》中,孙悟空没有受邀参加蟠桃会,于是在园子里肆无忌惮地大吃一通。弹幕:“我是桃饱会员。”
D.《水浒传》中,孙二娘、张青在十字坡开店,武松与两名公差推门而入。弹幕:“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
(4)结合材料一,给弹幕下一个定义。
(5)面对弹幕,我们应警惕它的哪些负面影响?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作答。组卷:32引用:15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风五丈原 却说姜维见魏延踏灭了灯,心中怒,拔剑欲杀之。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维乃收剑。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谓魏延曰:“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汝可急出迎敌。”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乡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若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战、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校,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夫,皆画成图本。汝可依法造用。”维亦拜受。孔明又曰:“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福前,授与一锦隶,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袁。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孔明调度已毕,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苏,便连夜表奏后主。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枫!”叹息良久。回到帐中,病转沉重,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楣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表【注】略曰:“…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对,以负陛下也。”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兄。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桶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于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遴,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玻其宣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后杜工部有诗叹曰:
长层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候。虎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星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事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白乐天亦有诗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初,蜀长水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孔明之副,尝以职位闲散,怏怏不平,怨请无已。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徙之汶山。及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闻之,亦大哭病死,盖严尝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后元微之有贽孔明诗曰: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毫然归天。姜维、杨仪遵孔明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随传密令,使魏廷断后,各处营寡一一退去。
(选自《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有删节)【注】表,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自表后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诸葛亮的两句话既体现了他思想上固有的宿命观念,又表现出其料事如神的超人智慧。
B.诸葛亮临终将军中大事没有托付给自己的后人而是托付给姜维,充分体现了他一心为公的高尚节操。
C.诸葛亮巡查军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暗示诸葛亮对自己大限之后蜀国前途命运的担忧
D.文中引用杜甫、白居易的诗后,插入了廖立、李严对诸葛亮去世的反应,衬托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2)1994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7集插曲《哭诸葛》中唱到:“鞠躬尽瘁,谁能比?一生洁白谁人及?”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一生洁白”的。
(3)《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对于诸葛亮去世是这样记载的: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而在《三国演义》中却将这一事实演义为两千余字。请从“史料”与“演义”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组卷:14引用:4难度:0.5
四、古代诗歌阅读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赵翼①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注]1 乾隆三十七年(1772),赵翼因事被降级调用,辞官归乡,经过赤壁时写下此诗。②《楚辞•渔父》中写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写三国时的营垒依稀可辨,“依然”“故”体现了今昔之感。
B.颔联“乌鹊南飞”与曹操《短歌行》、苏轼《赤壁赋》中“乌鹊南飞”意蕴相同。
C.本诗写景有虚有实,意境壮阔,笔触大开大合,议论不落窠臼,体现诗人的历史观。
D.本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由眼前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人、事,并抒发感慨。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情感。组卷:24引用:6难度:0.2
五、材料作文(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老师告诫同学们应该热爱读书,多读名著经典,引来学生讨论。
学生甲:“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实在没法安排课外时间阅读这些对高考帮助不大的闲书,国家都在提倡‘双减’,还是等高考完再读吧。”
学生乙:“现如今信息技术这么发达,电脑、手机、媒体等提供的知识、资讯丰富而有趣,何必孤独而又单调地抱着名著死啃,况且,现在的书籍又贵得吓人。”
学生丙:“我不赞成中学生阅读名著经典。《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占山为王,少年人心性未定,难免不有样学样;《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不能明辨是非阶段的孩子,容易受影响;《西游记》虽然看起来情节曲折,最容易勾起孩子阅读兴趣,但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孩子难以理解;至于《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则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针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看法写一篇驳论文,体现你对当代中学生阅读问题的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在班会课上与班级同学进行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