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2年同步练习卷(10)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1分)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30引用:4难度:0.7 -
2.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组卷:4引用:2难度:0.6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5引用:8难度:0.9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
《礼记》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填上第①段空格句,《礼记》中的《大学》属于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一项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探究 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太平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律,一概
(4)概述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并谈谈对你的启发。组卷:6引用:4难度:0.6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培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选文(一)第二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②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③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7)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组卷:45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