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4: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唐传奇是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唐传奇所蕴含的“意境”是其艺术魅力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意境”是诗歌等抒情文学所具有的审美内涵,所以很少有人用“意境”评价叙事文学。虽然宋代和明清传奇也有一些富有意境的作品,但是都不像唐传奇这样具有整体性和规模性。
唐传奇之“意境”,首先体现在情景交融上,即作者以景物描写来表现小说人物的情感。例如,在《补江总白猿传》中描写欧阳纥失妻一段,通过对寂静暗夜的描写,烘托出众人的茫然失措;在《长恨歌传》中以四时之景写唐玄宗思念杨贵妃的场景,催人泪下。此外,在部分作品中,虽然有些景物并未和人物的情感相交融,但依然富有意境。比如《游仙窟》描写“余”奉使河源途中所见无比壮丽之景,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情景交融”中的“景”,并非只表示景物。往大点说,整篇文章都可以当作“情景交融”的“景”。作者为了抒发情感而创作一篇作品,这也是一种“情景交融”。如《莺莺传》一般被认为是元稹自况之作,其中明显寄托着元稹的个人情感。用小说来抒发情感,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
唐传奇之“意境”,还表现在“真”。这个“真”,主要体现在情态、情感的真实。如《任氏传》中写郑子对任氏一见钟情,想认识任氏又不敢贸然打招呼,其矛盾的心理非常符合人们的日常情态。又如《霍小玉传》中写到李益将见霍小玉时那种紧张与欣喜并存的情态,分明就是每个将要面见心爱之人时都具有的。唐传奇的爱情故事往往更符合人的真实性情。《莺莺传)中写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但依然有着留恋,就非常真实地体现了藕断丝连的人情实态。
“平淡自然”也是构成唐传奇“意境”的重要无素。虽然唐传奇中也不乏华丽的词藻,但是往往在描写人物形象、景色风物时用笔简洁平淡。《离魂记》中描写倩娘美丽端庄,仅用了“端妍绝伦”四字;《李娃传》描绘李娃的美貌气质,也只使用“明眸皓腕,举步艳冶”八字。这些文笔秀丽简洁,正是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传神”也是构成唐传奇“意境”的重要元素。在唐传奇中,“以形写神”的佳例比比皆是。在《李娃传》里,李娃欺骗荥阳公子导致其流落街头、饥寒交迫,两人再次见面时,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把李娃从一个狡猾薄情的风尘女子变成了一个有良知、有情怀、深明大义的高尚女子,堪称绝妙之笔。《柳氏传》《无双传》等也是用非常简练自然的文笔,通过几个动作和神情,真正写出了人物的“神”。
在意境的构成要素中,象外之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作为叙事文学,唐传奇不仅以象外之象构成“意境”,而且让读者品味到如诗词一般的“空”与“味”。《任氏传》《柳氏传》《无双传》等作品中的一些片段描写,均未直写人物情景,但通过空荡的车、马、城,衬托出人物的心境,让读者回味无穷。此外,唐传奇还有部分作品整篇都饶有余味。譬如《莺莺传》,写张生始乱终弃,但又非简单的负心,其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足够使读者回味。
总之,唐传奇表现出的“意境”不仅是一种超凡的成就,更是中国文学的一笔可贵财富。
(摘编自韦强《唐传奇的意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宋代和明清时代的传奇作品相比,唐传奇所蕴含的“意境”更具整体性和规模性。
B.一般认为,《莺莺传》寄托了元稹的个人情感,用小说来抒发情感就是由此开始的。
C.唐传奇“意境”的“真”,主要体现在所有作品的人物心理完全符合人的真实性情。
D.只有唐传奇这样的叙事文学,才能通过“象外之象”来构造意境,让读者回味无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引出“意境”这一论题,然后分条论证,最后简要点明了唐传奇“意境”的艺术成就。
B.文章主要用举例子的方法论证了唐传奇在意境方面的五个特点,其中“平淡自然”是从语言角度说的。
C.文章例举寄托个人情感的传奇作品,有助读者理解叙事文学中“情景交融”的“景”并非只表示景物。
D.文章第6段通过举例,意在表明作家只要通过对人物动作、情态等外在刻画,就可以做到“以形写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史上无可争议的一座高峰,所以其蕴含的“意境”使其艺术魅力长盛不衰。
B.唐传奇的“意境”首先体现在情景交融,但不意味着景物和人物感情没有交融,就不能营造出意境。
C.唐传奇中在描写人物形象和景色风物时往往文笔秀丽简洁,这合乎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观点。
D.唐传奇有的是整体上让读者回味无穷,有的则是通过作品中的片段描写来让读者品读“空”与“味”。组卷:4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能源供应紧张的今天,对清洁的地热能的利用为我们开辟了能源利用的一个新领域。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从地表向下平均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约3℃。科学家研究显示:地核与地幔边界的温度大约为3700℃,而地核内部温度可能高达5000℃,几乎与太阳表面一样炽热。因此,地球内部蕴藏着惊人的热量。众所周知,地热资源指的是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是一种清洁能源。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源具备数量巨大、可再生、不污染环境三大要素以及清洁、环保、可就地取用等优势。
地热井,指的是利用井深3500米左右的地热能或水温大于30℃的温泉水来进行发电的方法和装置,地热分高温、中温和低温三类。高于150℃,以蒸汽形式存在的,属高温地热;90℃~150℃,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的,属中温地热;高于25℃、低于90℃,以温水、温热水、热水等形式存在的,属低温地热。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测量井中岩层的各种物理信息,研究油气田、煤田等钻井地质剖面,解决某些地下地质、生产及钻井技术问题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测井方法众多,声、电、放射性只是最基础的方法。每一种测井方法都只能间接地、有条件地反映岩层特性的某一个侧面,要想全面认识地下地质情况,发现和评价储层,应该综合应用多种测井方法。
地热测井是对地热井钻孔所穿透的地层的各种特性数据记录下来的所有作业。地热钻孔内异常高温,不利的井孔条件,异常的地质环境(破碎的、火成的、变质的)及特殊的参数要求等,大大地限制了现有的石油测井仪器的应用。因此要求研制专门用于地热环境的测井设备。在进行测井作业时通常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有时井孔需要冷却。地热测井工作除在钻井、完井和试井过程中进行外,还将持续到整个生产期间。
自1927年法国斯伦贝谢兄弟发明电测井以来,测井技术经历了五次更新换代:从第一代的半自动测井仪,又经历了模拟、数控、成像等阶段。我国测井仪器经历了引进、集成、吸收几个阶段,目前已实现了国产化,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先进的测井仪器。例如在青海干热岩开发现场进行的地热测井,使用的都是国产测井仪器,常规测井仪器能达到200℃以上的耐温指标,成像测井仪器也能达到175℃~200℃的耐温指标,基本满足干热岩测井的需求,但如果要进行更深层的地热勘探,地热测井仪器的性能还远远不够,仍需科研人员进行攻关,研发出更高性能指标的地热测井仪器。
总之,地热开发利用的技术原理虽然简单,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大量的技术性难题,例如在干热岩中钻井,对钻杆、钻头的使用寿命及有“钻井的血液”之称的钻井液稳定性都是极大的挑战;地热井的高温对测井等井下仪器的考验也是极大的。又如地层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在地热开发过程中会气化,然后在井壁结垢,沉积时间一久很容易将开采通道堵死,类似“血栓”。如何才能在这场国际能源竞赛中拔得头筹,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摘编自《发现地球深部绿色能源的眼睛——地热测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热资源是指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优势较为明显。
B.地球物理测井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测井方法众多,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任何一种测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C.电测井技术最先是由欧洲人发明的,我国从国外引进测井仪器以后,经历了五次迭代升级,目前已实现国产化。
D.青海干热岩开发现场的国产化地热测井仪器基本满足干热岩测井的需求,但目前还不能进行更深层的地热勘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质工作者要想全面认识地下地质情况,发现和评价储层,需要综合运用声、电、放射性等多种测井方法。
B.用于地热环境的测井设备必须专门研制,否则难以应对钻孔内温度过高、井孔条件不利、地质环境异常等问题。
C.在地热开发过程中,矿物质在气化后会在井壁结垢,随着时间累积容易堵死开采通道,从而造成重大损失。
D.地热开发利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大量技术难题,但目前我国的相关设备仪器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3)未来我国如何才能在国际地热能源开发竞赛中拔得头筹?组卷:10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泉水澄澈清我心
梁 彬 说起山东章丘,以前只知道章丘大葱名冠天下。其状高,其味甘,其茎白,是声名远播的佐餐佳品。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第一次出行就来到章丘,在这里我竟与泉水不期而遇了。章丘与济南同处泰山山脉北麓,这里的地下可溶性灰岩,经过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形成大量的溶沟、溶孔、溶洞与地下暗河。丰沛的水源在石灰岩层中纵横交错,当遇到质地较为坚硬的岩浆岩阻挡时,压力激增,地下水沿着地表无数的裂缝和孔洞喷薄而出,形成一处处天然泉涌。泉城济南由此得名。章丘位于济南城东五十千米,是济南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当地人告诉我,章丘群泉汇集,素有“小泉城”之称。这里的百脉泉更是济南五大泉脉之一,与趵突泉齐名。
这个秋日的上午,天空澄澈,暖阳高照,人的心情也为之爽朗,我们来到百脉泉公园,百脉名泉就坐落于园内的龙泉寺里。远远望去,三座由青石垒砌的方形泉池呈品字形排列。清末书法家迟海鸣题写的“百脉泉”三字,赫然刻在池壁的石板上。走到近前凭栏俯瞰,竟然瞬间被这一池清澈的泉水震慑住了。
池水清可见底,而且竟然纤尘不染,无一丝灰絮与落叶。池底青苔斑驳苍翠,红的、黑的、白的锦鲤在水中游弋。这一簇,那一簇,一束束的水泡从池底缓缓升起,好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水中静静地浮涌滚动。天空的湛蓝倒映在池水里;被秋天漫漶的黄色和绿色的树影,也斑斓在池水里。“不霜清见底,漱石寂无声。颗颗如珠碎,纭纭比镜平。”明代戏曲家李开先咏百脉泉的诗句,确实写得生动恰切。久久凝视这一泓澄净的泉水,心也变得澄澈清亮起来。泉水仿佛映进了我心里,这一刻万念归寂,清静澄明。蓦一回首,墙壁上“清泉洗心”四个大字映入眼底,这四个字用在这里真是绝妙。清透的百脉泉水,的确可以让混者澈、昏者醒、迷者悟、愚者慧、忧者乐、乐者寿。望着她,就忘记了一切忧烦,内心变得宁静,变得清亮透明。
细细考量,百脉泉与其他泉水的不同之处,应该在于她的“静与净”。其他泉水大多喷涌而出,汩汩有声,而百脉泉虽有百脉,却宁静温润,兀自潜涌,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其他泉水形成的地塘大多幽绿,虽然也清澈,却不及百脉泉干净、通透,清沁无尘,净得令人心醉,净得令人心生爱怜。砰砰砰。忽然,一阵跺地声打破了宁静。在泉池旁,一些人三五成群,正使劲踏着脚下的青石板。池里原本一簇簇舒朗涌动的泉水,一下生出许多兄弟姐妹,变得热闹起来。数不清的珠串从池底摇曳而上,喷珠泻玉一般,像一朵朵游动的碎花,绽放在水面。水中的锦鲤也像受了惊吓,在玲珑的珠花之间穿梭游动,仿佛在与这些珍珠嬉戏打闹。好一通“锦鲤戏珠”啊!当地人说,这是由于泉底的石灰岩质地疏松,因此用脚跺地,就会震出百脉沸腾的景象。真是“百脉寒泉珍珠滚”“空明通地脉,活泼见天机”。《章丘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方圆半亩许,其源直上涌出,百脉沸腾,状如贯珠,历落可数”。也难怪宋代文学家曾巩评价说:“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
梅花泉在清照园里声势最为浩大。它由五眼泉水合围而成,喷流踊跃,状如一朵洁白盛开的梅花。漱玉泉被石栏围作一圈,精圆形的鹅卵石挤挤挨挨铺在池底,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在这片开阔的水域边还有一条人行栈道,栈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由一块块互不相接的方形石板组成,石板与石板的间隙,宽可盈拳,活泼的泉水就从这间隙中流过。人行其上,仿佛走在泉水中,却又不会湿了鞋袜。栈道的一侧,梅花泉、漱玉泉,一步一景;栈道的另一侧,丰沛的泉水欢快下泻,汇流成为绣江河。
“嘉泉灵沼向齐称,百道清涂地底腾。”(明王世贞)在这秋日的上午,与一道道清泉相遇,白云怡意,泉水洗心,活水甘泉,可掬可捧,真乃幸事。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声名远播的章丘大葱起笔,既说出了作者之前对章丘的印象,也让后文写章丘泉水令“我”如此惊叹更加自然。
B.《章丘县志》中关于“百脉沸腾”景象的记载与作者亲眼所见之景大体相同,描写景象时所用到的手法也有一致之处。
C.文章引用宋明时期的文人写百脉泉的文字,既突出了百脉泉水的清澈,又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章丘的文化底蕴。
D.作者在文章结尾特意写到水域边独特的人行栈道,人在其上仿佛行于泉水中,意趣盎然,作者游览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2)综合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3)百脉泉墙壁上的“清泉洗心”四个字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炎炎夏日,热浪来袭,人们经常会感到食欲欠佳,甚至头昏脑涨、四肢无力,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语句,另外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仿句使用的修辞一致,并与之构成整句。
冰冷和肤浅未必不是一种美。雪山冰冷,但她有着别具一格的晶莹美;①组卷:1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如古人也有朋友圈,孟子、王安石、文嘉等人是微信好友,某天他们在好友群里组织了学术沙龙,并纷纷发表看法。
孟子:万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成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文嘉:我们不能因为成功很艰难就不去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无论任何事情,都要抓紧时间抓住机遇,竭尽全力去做,不留遗憾。
王安石:话是这样说,可是很多时候,“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只要尽心尽力,便无悔于人生。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8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