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必修5《第二单元》2019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端午节缘何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 ①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端午节就传播出去,成为一个东亚、东南亚多国共享的区域性国际节日。在今天,欧美国家和地区,每年与中国同步共度端午佳节,也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端午节的输入国与原生国一起,共同参与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②以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两项节俗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曾几何时,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粽子还是一种奇怪的食物,而现在,粽子已走出中国,闯荡世界。从制作成分到包装形式,海外的粽子与中国的粽子可谓大相径庭,而不同特色的粽子恰恰就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融会贯通的一个最佳体现。再说龙舟赛,这项端午节俗活动已在不少欧美国家落北生根。在德国,端午举行龙舟赛已经有20年的历史,俄罗斯也有自己的端午龙舟赛。在美国,已有数百只龙舟队。哈德逊河上的龙舟比赛,已成为纽约华人社区每年最盛大的活动。
③首先,端午节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端午节重大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由此,也确定了端午节由中国原生,到多国共生,再到人类共享的文化功能属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成为时代需要。
④其次,端午节蕴藏的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重要价值。端午文化,讲究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体现着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一方面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行事,在阴阳转换、气候物候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止声色,薄滋味,节嗜欲,定心气”,与天时相适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挂菖蒲、洗菖蒲浴、戴长命索、做艾虎、龙舟竞渡等诸多习俗,保健卫生,延年益寿,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样的文化精神和理想诉求,在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的当下,尤其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
⑤再次,端午文化,已是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民粹主义等各种挑战不断,“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言行,只会将世界引入歧途。不同文明实现和合共生,才是世界应有图景。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担当,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理念,为文明和谐相处提供独特的思想启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端午文化的海外影响越来越大,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证。随着文明互鉴交融的更加深入,世界文明百花园将更加繁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必将照进世界更加美好的现实。
(摘自《东方时评》,2019年6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当今中国的开放与发展逐渐向国外传播,实现区域共享。
B.“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的前提条件。
C.端午文化体现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是其精神。
D.如今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因此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以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证明当今已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B.第④段从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方面来论证端午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价值。
C.文章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应有图景进行论证分析,突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性。
D.文章主体部分层层递进,从多角度逐层深入地剖析了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特色的粽子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体现了中外共同参与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端午节具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中华文化必将成为当今时代之需。
C.当下的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端午文化便成为多数国家的期望和必然诉求。
D.端午文化在海外影响越来越大,证明中华文明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组卷:10引用:2难度:0.7 -
2.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统计的数据,中国的科学出版物总数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科技论文发文量还在印度之下,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一。
衡量一国科研实力的强弱不能仅看“数量”。国际权威机构“自然指数”(NatureIndex)称:“中国虽然生产最多的科技论文,但在其他措施上滞后。”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7年间,中国撤稿总量为2319篇,位居第一。撤稿本是正常现象。作者无法按照审稿意见修改、期刊出版时滞长、论文不在作者预期的时间内发表等都是撤稿的正当理由。但在中国,国际期刊撤稿总能在学界掀起打假的风暴,因为学术不端是中国学者“被撤稿”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网易数读《发文大国,也是撤稿大国》2018年6月22日)
材料二:
【注】文献他引率是衡量文献重要程度、影响力大小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学术质量。
(摘编自网易数读《发文大国,也是撤稿大国》2018年6月22日)
材料三:
为什么学术不端在中国屡禁不绝?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认为,在中国科技界,戴着人才“帽子”的和没戴上“帽子”的待遇悬殊;对科研人员重复奖励或重奖等都诱使科研人员快出成果;再加上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与“收获”极不相称,所以才有不少人对此趋之若鹜。其实,每个国家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然而对中国来说,严重的问题在于对严重学术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裴钢院士指出:“在惩治学术造假上,打一只(影响大的)老虎比打100只苍蝇的效果更明显。欧美以及日韩等国在面对此类突发性重大科技事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2012年,时任匈牙利总统的施米特。帕尔因20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被查实而被迫辞职。2014年,小保方晴子因在论文中存在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被日本理化所开除并被要求退还科研经费、人工费以及验证试验费。”
(摘编自科技日报《惩治学术造假,打一“虎”胜过拍百只“苍蝇”》)
材料四:
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全国高校系统自2013年起,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全面引进了软件“剽窃侦测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而不是侦测剽窃行为。
美国:设立“研究诚信办公室”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该办公室的经验表明,调查、处理学术腐败,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的自律,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
新西兰:以梅西大学为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会连同指导教师的姓名公布在网上,一旦发现论文有剽窃嫌疑,根据程度不同,指导教师将承担连带责任。
英国:鉴于2017-2018学年牛津大学学生学术剽窃事件数量创下纪录,校方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引用参考文献,避免“非故意”剽窃。
(摘编自环球网《严打学术造假,其他国家有这些妙招!》2019年2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2003年,2007年到2017年,我国科技论文发文总量有了较大突破,位列六国中的第二位,说明我国的学术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B.虽然2018年我国科学出版物总数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科技论文被引频率上,美国几乎是我国的2倍。
C.11年间,我国的科技论文总量几乎是印度的4倍,且被引频率高于印度,说明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完全超越了印度。
D.11年间,无论从科技论文的发表总量、被引频率,还是从撤稿总量和千篇撤稿发文比来看,英国都要优于德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学术不端事件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待遇差距悬殊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想要杜绝这种情国况,可以缩小待遇差距。
B.对待学术不端行为,中国存在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的现象,使得造假者“收获”与“风险”不相称,因此使大家都对造假行为趋之若鹜。
C.多国在学术造假问题上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从材料看,爱沙尼亚和英国的措施强调预防,新西兰则强调超惩戒,美国预防与惩戒并举。
D.作者认为,打“苍蝇”的效果并不理想,惩治学术造假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要打“大虎”,并且要狠打,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3)除了个人与科学界加强自律以外,怎样有效遏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4引用:6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铁公鸡施粥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个口袋,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大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是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粥棚救济,但是他规定,领粥要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B.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衬托了周老爷子的心狠无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内容。
C.水灾过后,周老爷子名声很快变得臭不可闻,而他的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这篇小说显示了作者对“持家”“行善”等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耐人寻味。
(2)小说中的周老爷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主要的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3)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组卷:12引用:4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最早发明了伞。“伞”始用于何时,①组卷:6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陈寿《三国志•夏侯玄传》:“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我们的相遇和交流意义重大,它会孕育千万美好成果,千万发明创造。”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人生也因交流而灿烂。在成长的过程中,交流能缩短距离,交流能化解矛盾,交流能共同发展。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6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