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组卷:228引用:48难度:0.9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士无双      钟南山是一位科学家,他追求真实,说真话,干真事,勇担当。他或许没有想过改变谁的命运,却对医学事业全心奉献,影响了无数的继承者。
          (一)医学世家
          1936年10月20日,南京中央医院内,儿科主任医师钟世藩的长子呱呱坠地。由于医院地处钟山之南,钟氏夫妇遂为其取名为“南山”。
          在钟南山的印象里,母亲温柔随和、宽容大度且极具同情心;父亲则严肃寡言、为人正派,讲话极度注重依据。每当到了夜晚,家里的三层小楼总会格外热闹。因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们经常会趁此抱着孩子来找父亲看病。医者仁心,对于上门的病患,钟世藩从不推辞拒绝。“我感觉当医生还是挺受人尊重的,而且真的帮人解决问题。那个感受让我觉得爸爸很开心,家庭也很开心,这是一个原始的感受。”
          家学熏陶也罢,个人志向也罢,这一时期,钟南山心中已然深深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二)坚持从医
          1955年,钟南山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在校期间,他的体育才能被挖掘出来,接连创造了110米栏和400米栏两项校园纪录。
          1960年,钟南山自北京医学院毕业。北京市委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体育集训队,从事职业体育运动。考虑到自己体质不行,达不到世界水平,钟南山最终选择了退出体坛,留校担任北京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
          尽管没能继续体育职业生涯,钟南山却一直坚持运动。年届七旬时,他还曾是医院篮球队的主力,与青年小伙们共同驰骋篮球赛场。时至今日,钟南山仍然保持着每周定期锻炼三到四次的良好习惯。
          (三)非典战士
          2003年初,他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全面指导广东省的非典救治工作。而他成为焦点人物,则是在一次采访之后。
          一日,在被问及疫情是否得到了控制时,钟南山如实相告:“根本就没控制,顶多是将病人隔离起来,遏制了疫情的传播。第一,不知道病原是什么;第二,这个病还没有治疗的方法,依然处于传染过程中,怎么能说得到了控制?”这样的回答与有关部门称“疫情得到控制”不符,引起了极大轰动。
          钟南山认为,最重要的是向公众公布实情,这样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与配合,而公众的配合则是抑制疫情扩散的关键。这时,他为自己真正做到了父亲要求的“讲老实话,做老实人”而感到充满力量。他信守“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理念,因为他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在疫情危机时,医生群体也被悲观、恐惧的情绪影响,许多医院的医生不敢接触病人。另外,重症病人如果留在普通医院,可能会引发更多感染病例。于是,钟南山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这样坚定的声音和无畏的奉献精神,令所有人感动。
          这一年,他67岁,本应退休在家安享天年。
          (四)再赴前线
          2020年新年伊始,武汉市发现不明原因肺炎。随着感染人数不断攀升,疫情最终爆发。此时,已经84岁的钟南山告诉人们“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在第一时间和其他专家一起从广州奔赴武汉。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钟南山了解了疫情基本情况后,就立刻从武汉飞往北京参加国家卫健委会议。之后,他又赶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情况。直到下午5点,他才又从武汉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到达北京后,再次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回到酒店,凌晨2点多钟才睡下。
          凌晨6点钟,钟南山又开始看文件,准备材料,匆匆吃完早餐,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又马上开始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他关于“勤洗手、戴口罩”的建议,“病毒人传人”的精准判断,提醒公众加强预防。
    在疫情严峻之时,他眼含泪水地给人们鼓励说:“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五)              
          在广州医科大学授课时,钟南山对90后学生说自己是80后,微笑着用温和的语言告诉大家何为治病救人。而今,台下的年轻学子听着他的讲话,就像他当年听着父亲的谆谆教诲,医者精神在他们坚定眼神之得到传承永续。
    (摘编自《钟南山传》)(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钟南山的家庭对他的良好影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最终的职业选择。
    B.钟南山最终选择退出体坛,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体质不好,达不到世界水平。
    C.钟南山要求把最重的病人送到他那里去,这让他在2003年成为了焦点人物。
    D.钟南山在为人、从医乃至从教中的表现,使他无愧于“无双国士”的称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钟南山的人生经历以及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B.“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能像钟南山一样加强定期锻炼,我们也就能像钟南山一样体格健壮、倍显年轻。
    C.父亲影响和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理念,使钟南山成为了一个“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人。
    D.钟南山不仅医学水平高,在传染病学上的造诣尤其突出,还重视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导,让医者精神传承永续。
    (3)联系全文,谈谈我们可以从钟南山院士那里得到哪些启迪?请写出四点。
    (4)请给文章第(五)部分起一个小标题,字数四个字。

    组卷:11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施圣水的人
    莫泊桑
          修车匠比哀尔和他的妻子贞妮上了饭桌后,发现唯一的儿子让不在家,他们到园子里去找,没有找到5岁的儿子。这位父亲在路边使劲喊着:“让!”--夜来临了,天边充满棕色的雾气,一切都隐进阴暗怕人的远处,没有一点声音回答,但空气里隐约有呻吟声。这位父亲听了很久,总觉得听到什么东西,于是昏头昏脑地在黑夜里不断地叫着:“让!让!”他这样一直叫到天明。他的妻子则坐在门前石头上,一直啜泣到天明。
          他们卖掉了房子,动身去找儿子。很快他们就没有钱了,他们白天靠别人的剩饭过日子,晚上睡在地上忍受风寒。有一天,一个听他们申诉过不幸的旅馆老板对他们说:“我知道有个人丢失了女儿,后来在巴黎找着了。”他们立刻上路去巴黎。当他们走进那个大城市的时候,被它的庞大和往来行人的熙攘骇呆了。他们不知道如何着手寻找,还有,他们怕认不出儿子来,因为已经有15年没有见到他了。他们访问了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街道,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停留。他们常常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互相依傍而神情那么忧郁。有几次他们相信认出让了,但总是错了。
          在一个教堂门口,一个施圣水的老人成了他们的朋友,他的身世也很悲惨,他们对他的同情使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三个人一起住在一所破烂房子里。有几次,当老人病了的时候,修车匠便去替代。冬天里,托圣水器的老人死了,教区神甫指定修车匠来顶替--神甫听过他的不幸。
          修车匠每天早晨坐在教堂门口的同一把凳子上,定定地看着进去的那些人。
          他变得很老了,在拱门的潮湿下变得更虚弱。
          有一天,来了两位太太。一位年老,一位年轻。她们后面出现了一个男子。男子在献过圣水后,挽了那位年老太太的胳膊。
          这个修车匠一直到晚上都在从记忆里搜寻,以前在哪儿可能见过一些像这位男子的人。可是他想起的人现在应当是老人了,因为那人像是他年轻时在老家那边认识的。这遥远而又熟悉的隐约相似,竟使这位老人烦扰不安,他找来妻子帮助恢复衰退了的记忆。
          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这三个陌生人又来了。当他们走过的时候,施圣水的老人问道:“喂,你认识他吗?”
          妻子心绪不宁地尽力回忆。忽然间,她用很低的声音说:“是……是……只是他更黑更大了,更结实了,穿着得像个先生。可是,你瞧,就是你年轻的样子。”
          这个老人吓了一跳。
          这确实,是像他,并且像他死去了的兄弟。他们如此地激动,找不出什么话来说。这三个人下来了要出去了。那位男子用手指碰了一下圣水器。这位老人的手抖得这么厉害,圣水洒了一地,他叫道:“让?”
          那个男子站住了,看着他。
          他压低了一点声音说:“让?”
          那两个女人看着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第三次抽噎着说:“让?”
          那个男子弯下身,弯得很低很低,距离老人的脸很近很近,于是一缕童年的回忆点醒了,他回答道:“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
          他完全忘记了家乡的名字,但是他总是记着曾经反复叫过的这两个名字: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
          他跪下来,脸贴在老人的膝上,哭了,一个接着一个地拥抱他的爸爸和妈妈,他因为无法衡量的欢乐而透不过气。
          他们到了让的家里,让讲述他的故事。
          一个杂耍班子将让拐走了。三年之间他跟他们跑了许多地方。后来那个班子散了。一个宅邸里的老太太出钱把他留下了,因为看到他可怜。那位老太太没有孩子,给让留下了她的财产。他也找过他的双亲,但是因为只记得这两个名字: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没有能找到他们。
          当这两位老人述说他们的痛苦和疲劳时,让又拥抱了他们一次。他们这一晚一直不敢躺下,怕抛弃了他们这么久的幸运会在他们酣睡的时候悄悄逃离。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事件的起因和修车匠夫妇寻找儿子的情景,突出他们丢失儿子的痛苦,为下文寻找儿子作了铺垫。
    B.“这位老人的手抖得这么厉害,圣水洒了一地,他叫道:‘让?’”写了老人不相信面前的男子是自己离散多年的儿子。
    C.相认情节中,老人第三次抽噎着说“让”,写了男子一片茫然,老人因失望而痛苦,但没有放弃希望,哭泣着再试探。
    D.莫泊桑在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时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2)小说中的修车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莫泊桑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莫泊桑小说“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的理解。

    组卷:28引用:1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为下面的事件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调成800字。
          此外,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
          有学生家长质疑:最没用的就是“死记硬背”,识字才有用,为什么现在要反着来呢?这究竟是改革还是折腾?

    组卷:26引用:1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意思是回忆过去,不平凡的岁月很多。回忆过去,有父母对我们含辛茹苦的养育,有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有朋友对我们的无私帮助;回忆过去,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我们看到了最美逆行者的英勇无畏,我们看到了嫦娥五号带回了月球样品……回忆过去,我们总会想起很多事,很多人。
          请以“忆往昔”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