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奋斗创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在实践中,可以把数字技术运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保护、转化、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特别是利用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深化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比如,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数字化的展示方式,可以弥补观众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同时能使观众获得许多即使在现场也无法获得的观感体验。网络直播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社交方式,具有直观快速、交互性强等特点。文博单位可以探索利用网络直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网络直播的体验场景、生态场景和交互场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传承人打造成新型的文化传播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同受众分享文化遗产背后的理念、历史、技艺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转化、存储等大量工作。在运用传统方式进行修复和保护的同时,可以通过数码显微技术、三维虚拟技术等数字化手段,解决手工修复无法完成的难题。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文献典籍的保护,可通过拍摄图片、录音、录像、文字识别、建设数字化档案等方式,进行数字化沉淀和保护,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起来,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这不仅有利于文化保护与传承,也能促进文化更好传播。
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数字化、网络化。促进产业链改造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顺应技术手段、制作方式、传播载体的变革需求,推出一批以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直播、网络表演等形态呈现的高品质网络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比如,一款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创意产品,以数字微电影形式,全方位展现敦煌地区古村落特色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风貌。人们可以在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观看,了解古村落文化背景、数字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数千名敦煌居民扎根大漠、修复与治理莫高窟的感人事迹,成为网络爆款产品。这类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容与网络形式的新技术要素结合在一起,用心用情打造数字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价值、技术要素、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让文化遗产丰满起来、生动起来,让其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更好走进人们心中。
(摘编自俞林 曲木铁西《用数字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虚拟空间技术的效果颇佳。
B.网络直播直观快速、交互性强,有望运用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C.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修复文化遗产,借助数字技术可解决手工修复无解的难题。
D.只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顺应各种变革需求,就能推出一批高品质网络文化产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提出观点,再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三个方面为递进关系。
B.文章在主张运用数字技术修复和保护文化遗产时也不否定传统方式,论证客观公允。
C.文章不但举出了一款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创意产品,还揭示此类产品成功原因。
D.文章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探讨数字技术作用,体现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实物展示相比、数字化展示方式带给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更强,也更能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
B.某非遗传承人在直播平台上向观众讲述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也是用数字技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文献典籍不可再生,十分宝贵,有必要对其进行数字化沉淀和保护,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清晰可辨。
D.用数字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容与网络形式的新技术要素结合在一起。组卷:7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历史上中国人长期受到粮食问题困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近年来,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生产保持“17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样的伟大发展成就本身就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在实现粮食增收增产的同时,积极为推动世界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中国政府今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国向多个国家进行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7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国推动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把当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很大一步。同时,中国还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提升粮农治理能力,推动各国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
(摘编自韩冰《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中国贡献》)
材料二
众所周知,粮食供应链是由粮食种植、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成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关键时刻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的稳定供应。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建设韧性强劲的粮食供应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还有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协同性持续增强,使得我国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和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冲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零饥饿”目标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前来看,我国粮食供应链虽然在应对重大风险方面显示由了较强韧性,但也存在农业基础设范建设滞后、种业不强、产业链条短等问题,进口来源过于集中、缺乏大宗农产品定价权等短板和不足有待解决。对此,必须立足国内,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现代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粮食供应链风险治理能力,积极推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有效链接、有效运转,确保粮食稳定供给、市场平稳运行。
(摘编自刘慧《确保粮食供应“不掉链子”》)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食品浪费总量达到9.31亿吨,其中家庭消费占61%,零售环节占13%,加工等其他食品服务环节占26%。
粮食损失和消费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发展中国家损失严重,发达国家浪费严重,非洲和南亚等经济落后地区粮食损失浪费主要发生在收获和储备环节,如撒哈拉以南的部分非洲地区农户储备环节的损失最高达到30%。美国、西欧等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损失和消费主要发生在消费环节,即餐桌上的浪费、如美国每年大约21%的食物在家庭日常消费中被浪费,每个美国人浪费的食物约124千克。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粮食损失浪费水平较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中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粮食损失浪费超过6%。如按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计算,当年损失浪费的粮食总量高达803亿斤,接近于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全年粮食总产量。
(摘编自刘慧《节粮减损促进世界粮食安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粮食问题的困扰,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B.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7年保持丰收,果菜茶肉蛋鱼产量居全球之首,人均粮食占有其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已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C.中国不仅自己实现粮食增收增产,还积极推动世界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在多个领域向多个国家推广技术,促进增产,惠及农户。
D.由粮食种植、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组成的粮食供应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产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我国正努力建设一条稳定安全,抗逆协同的粮食供应链,它为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B.今后,我国仍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强种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粮食进口来源,积极争夺国际大宗农产品定价权,等等。
C.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即9.31亿吨,其中家庭浪费的粮食最多。
D.粮食损失和浪费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损失和浪费多发生在消费环节、而经济落后地区多在收获和储备环节。
(3)怎样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组卷:5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舅姥爷的革命生涯
李骏
许多年后,舅姥爷讲起过去的事来,对我们说出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伢呀,人挪活,树挪死呀。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
舅姥爷说这句话时,往往是在喝了酒之后。他喜欢喝高度酒,喝完后脑门上亮亮的。因此说话时,额头上仿佛也金光闪闪。
的确,舅姥爷加入红军之后,他们连续打胜仗。特别是在我们黄安、麻城与黄陂、光山和金寨一带,与谁交战都所向披靡。
舅姥爷说:“我们红军上了战场,就是不顾一切地拼命,无论是当官的还是当兵的,大家哪个也不后退,谁也不会怕死!”
虽然舅姥爷此前也参加过国民党的部队,但提起两者时,在称呼上已有了细微的区别,对红军称“我们红军”,而称呼国民党时,叫“蒋光头的部队”。
此时,红军已经历了三次的“反围剿”斗争,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在鄂豫皖一带,声威大振,不少贫苦农民、小知识分子甚至是地主家的孩子,也都积极报名参加红军。
舅姥爷觉得非常奇怪:“过去地主家庭对我们不屑一顾,怎么也参加共产党的部队?”
慢慢地舅姥爷便发现了,这支衣着破烂、枪弹稀少、缺衣少粮的部队,有一个共同特点:在战场上,当官的比当兵的冲在前;在生活中,当官的和当兵的分不清。
那位红军长官,在舅姥爷的眼里完全不是长官,而像一个服务员。每次战场过后,他对每个战士关怀备至,嘘寒问暖。舅公后来才知道,他竟然是红军的一个团长!
“连团长都亲自上战场,难怪红军老打胜仗!”许多年后,舅姥爷的长子也就是我舅舅在部队当兵后也干到了团长,舅姥爷去部队,总是一个劲地批评我舅舅不该老坐在办公室,而是要和战士们一起劳动。
红军团长赵向前给舅姥爷一生影响最大。
有一次,战斗正在进行中,舅姥爷去抬伤员,刚直起腰,突然被重重地扑倒在地上。等回过身,团长压在他脸上,满头是血。原来,团长赵向前发现敌人的一梭子子弹飞来,赶紧一跃而起,将舅姥爷扑倒在地,而子弹,就从舅姥爷的头皮擦过。
好险啦!舅姥爷出了身汗。
晚年的时候,舅姥爷经常骄傲地露出肚皮,有意无意让我们看他肚皮上的伤痕,那是战斗中积累下来的。
他吹嘘说:“我命大,子弹打进来又打出去了,有时还擦的一下过去了,都没事。”
的确,在战场上,舅姥爷特别不怕死。他不像在国民党部队时那样躲躲闪闪,而是跟着拿短枪的一起冲锋。他对这支部队是百分之百的满意,为什么呢?
“你们伢不晓得呀,那时除了师长团长带头冲,连伤员也不愿意拖后腿。在战场上,轻伤的不下火线;伤得重的宁愿战斗到死,实在觉得活不了的,除了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重伤员甚至不愿为组织转移时添麻烦,自己开一枪或拉个手榴弹把自己炸死了……”
舅姥爷那时快80岁,谈起这些事时,不知不觉地,他会突然嚎啕大哭。
“那些伤员,听说打仗,往往是我在前面治,后面的便找不到影子了,一问,往战场上跑了……那些仗,打得恶呀!”
舅姥爷在哭过之后,开始又吹嘘起来:
“我,是团里最受欢迎的人啊。团长说,谁牺牲了也不能牺牲我!为么事呢?等着我治病救人呢。”
舅姥爷回忆战场时的情景,有时还会抹泪:“死的一堆一堆的人啊。有的还是孩子,有的还穿着破烂的衣服,有的光着脚咧……”说到这些时,舅姥爷说不下去。
但只要烈酒烧灼着舅姥爷的喉咙,他的话便开始骄傲起来:“我们只打胜仗,不打败仗!我们红军只会往前冲,不会向后退!你知道我们打了多少胜仗!从营山打到渠县,再打到周口,共歼杨森第20军3000余人,一次就缴枪2500余支,根据地向南发展百余里呀!”
舅姥爷参加红军后,其实并不想当医生。
舅姥爷心头最大的愿望,就是到一线打仗。打仗,才是他的理想。当兵不打仗,那还叫当兵?
此时,已是1934年1月上旬。敌人的围攻兵力达到了140多个团。红军的形势非常严峻。
舅姥爷对团长赵向前提出:“我也要到一线打仗!”
团长说:“救治伤员也是一线!甚至比一线作用还大!”
舅姥爷说:“男人不打仗,还叫什么当兵的?”
团长告诉他说,战争没有前方后方,往往上午是前方,下午便变成了后方,到了晚上,又变成了前方。双方夺来夺去,每个地方都很危险。
团长教育舅姥爷说:“你想想看,如果一线打仗的革命兄弟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了,或是残了,再或是撤离阵地,我们不管伤员了,那他们有多伤心?所以,医生的地位比一线的战士作用还大!”
每次战役过后,舅姥爷便从早忙到黑。他虽然不在最前沿,但救治的地方离战场其实也不远,战斗打响时,野战医疗室外面全都是枪声、呐喊声、叫声、呻吟声、哭声……舅姥爷就觉得红军战士特别奇怪,只要送到简易的救治所,无论是断了腿,还是没了胳膊,无论是眼瞎了,还是肠子流出来了,没有一个吭声的。
舅姥爷晚年时还感慨:“红军真是铁打的汉呀!”
(选自《解放军文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舅姥爷对我们说出的一个道理,既是他根据亲身经历总结出的宝贵人生经验,也是对自己革命生涯的高度概括,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舅姥爷对红军称“我们红军”而称呼国民党为“蒋光头的部队”,这一细微的区别体现出鲜明的爱憎,表明他热爱红军、全身心融入红军之中。
C.小说花了不少笔墨叙写红军团长赵向前,塑造这个作战英勇、关心部下,善于做思想工作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舅姥爷一生影响最大。
D.舅姥爷回忆红军战士牺牲时“突然嚎啕大哭”“抹泪”,除了从侧面表现了当年战争极其惨烈,主要是表达自己未能有效救治红军伤员的愧疚之情。
(2)小说中两次写到舅姥爷“骄傲”,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舅姥爷的革命生涯的?这样写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组卷:15引用:1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纳米技术自发明以来 ①
当然,纳米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革命才刚刚开始,其发展也不如想象中的一帆风顺,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②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二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组卷:6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首钢大跳台、云顶滑雪公园,不同的赛场,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和苏翊鸣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最后一跳,冲击此前没有达到的难度,并因此获得冬奥会金、银牌。从来没有在正式比赛中拿出来的动作,为什么要在此刻尝试?“想滑出100%的自己”“全力以赴就没有遗憾”,这是谷爱凌的回答。而苏翊鸣则表示:这份自信来自日复一日的锤炼;自己才17岁,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没什么可担忧的。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