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一)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景观社会理论的提出人居伊•德波认为,在景观社会中,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本质被“异化”为符号和表征。尤其是人类社会步入后现代社会之后,伴随不确定性与多样性的加深,相对原有社会生活来说,也需要与后现代性相适应的符号和表征体系。
          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结构改变,新的表征体系建构在原有符号表征体系的崩溃以及主体性消解的基础之上。符号的“异化”不仅受到社会结构的约束,形成与之“共变”的过程关系,而且依存于特定的“心理群体”,承载了当下的社会心态秩序。
          网络造词同样是一种社会“异化”的表征,这一过程作用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状态,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影响和改变原有的社会心态秩序。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一个作为载体的“心理群体”之上,表现出特定的集体氛围和共同情绪。这一概念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提出的社会性格的概念含义接近,主要被用来描述一个社会或群体基于生活方式、内在期待、社会适应而形成的共同性格结构。国内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不在少数,研究者普遍认为该概念指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状态,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具有共性的社会心理反应和心理态势。在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社会心态被细化为心理取向、精神支柱和社会理智。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实践与主体精神交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的状态结构。研究者认为这一状态是以整体性形态在社会成员之间流行、弥漫的,并内化成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心智状态和精神结构。这些观点尽管表述了不同的方面,但都指向了特定群体共同的“性格结构”“心理状态结构”“精神结构”,将社会心态作为一种意识与存在之间的枢纽,置于结构性的社会状态中考虑。语言和词汇则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和群体心态的投射,渗透于不同时代的社会心态结构之中。
          鉴于此,从社会整体而非特定群体的视角重新审视网络造词景观尤为必要,其必要性主要在于:
          首先,网络造词景观呈现了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需要置于所处社会整体的环境中加以考察。经验层面的造词活动,是网民主体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环境的影响,在与社会现实的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自发行为,对主体身份具有社会建构意义。对个别网络造词及其流行词汇的考察,尽管能够呈现出对部分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但对身份建构过程与机制的解释力却是不足的。
          其次,网络造词景观具有历时性、变动性的特征,是与社会环境“共变”的结果。一方面,网络造词活动生产了一个时期在社会上流行的语言形式,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心态本身就具有变动性的特征。因此,从网络造词景观中观察社会心态,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长的时间阶段之中,才能窥见其过程,深挖其机制。
          再次,网络造词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心态秩序的普遍危机。网络造词的意义之一在于引发群体共鸣,因此网络造词也是社会心态秩序的晴雨表。纵观互联网时代以来的造词景观,不难发现其悄绪转向,尤其是近牛米打工人”躺平等同义反复话语中渗透着的群体焦虑,折射出我国当下社会结构的困境。网络造词景观背后的社会心态秩序危机,在本质上是社会结构“共变”与“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亦需要基本逻辑的厘清来建立良好的心态秩序。
    (摘编自吴小坤《网络造词景观的动力要素与社会心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造词是一种新表征体系的建构,在其作用下,原有的社会心态秩序将会崩溃。
    B.社会心态的不同诠释都将社会心态作为结构性社会状态中意识与存在的联结枢纽。
    C.考察个别网络造词及其流行词汇,我们能解释清楚部分特定群体的身份建构过程。
    D.只有透过网络造词这一社会心态秩序的晴雨表,才能发现社会或群体的情绪转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分析景观社会、社会心态相关理论,提出从社会整体视角对网络造词景观重新审视尤为必要这一论断。
    B.文章第三段将社会心态和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让读者把握社会心态的特征及社会功用。
    C.文章末段以“打工人”“躺平”等网络造词为例,论证了网络造词景观能一定程度上折射社会心态秩序的危机。
    D.文章的后半部分论述脉络非常清晰,从三个角度展开,分别对观点进行了论证,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景观社会理论,后现代社会有相适应的符号和表征体系,所以网络造词是后现代社会“异化”的表征体系。
    B.新的表征体系是在原有符号表征体系崩溃等的基础之上而出现的符号“异化”现象,须依存于特定的“心理群体”。
    C.经验层面的造词活动反映了群体心态,对网民主体身份具有社会建构意义,是网民和社会现实互动下的自发行为。
    D.从网络造词景观中观察社会心态,需要以一个更长的时间阶段为考察周期,这是由网络造词景观的特征决定的。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摘编自人民网《如何科学认识雾霾天气?》)材料二: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颗粒,而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盐、硝酸盐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颗粒。雾与霾的主要区别是水汽含量的多少:当水汽含量>90%时,称为雾;当水汽含量<80%时,称为霾;当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即雾霾。
          雾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和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有关。当前,随着城市的楼房越建越高,越建越密,地面摩擦系数增大,这会使风在流经城区时力量明显减弱,而静风现象明显增多,这对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散稀释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且很容易导致城区内高浓度污染。而当逆温层像锅盖一样覆盖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时,因为逆温现象的出现,城市高空的温度要比低空的温度高得多。所以,低层大气温度升高相对缓慢,而污染物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会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会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由于逆温现象,低空的温度会更低,导致污染物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且在低空停留的时间增加,不能及时排放出去,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造成城市上空出现颗粒物沉积的现象,即雾霾现象。
    (摘编自杨倩等《大气雾霾的成因、危害与治理》)材料三:
          自2013年出台《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以来,深圳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到201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较2012年下降26.3%,超额完成了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的任务。2018年深圳市开始布局PM2.5自动监测网络,形成了“一街一站”的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到2020年,深圳的PM2.5浓度降低到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第6位,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第二阶段标准。
          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很难实现碧水蓝天。深圳从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建市以来进行了三次重大的产业升级,将重污染产业逐步移出深圳,并对相关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大气是流动的要素,并不以行政边界为局限,对于区域化的雾霾治理,开展城市群的联防联控十分重要,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主动协调深港、深莞、深惠等打造联防联控机制。目前,“深圳蓝”已经成为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
    (摘编自郭少青、魏怀龙《雾霾治理:深圳实践与经验借鉴》)(1)如所示图解,不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大气申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尤其是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超标时,会出现雾霾天气,这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的结果。
    B.雾与霾虽然都是气溶胶颗粒,但还是有所区别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由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后者是由灰尘等颗粒物组成。
    C.深圳很重视大气污染治理,自建市以来经过多个阶段的治理,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并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质量标准。
    D.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一般很难达到碧水蓝天的标准,但是深圳却做到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他大城市治理雾霾的信心。
    (3)最新数据显示,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雾霾问题仍影响着人们生活。读完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治雾霾?请概括作答。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镌刻在核桃上的,是一部历史
    原因
          山下绿潮滚动,山头林涛拍云。
          正是核桃挂果的季节。滴溜溜的青圆,暗藏着肥腴,在摇摆着的枝叶间闪现,仿佛星辰在阑珊夜色中眨眼。
          我伸出手掌,接过了一颗去年的核桃。圆而不滑,浑身雨迹风痕、霜斑露渍。把它托在掌心,端详着,时间越长,越感觉分量的沉重。
          那是一种几乎把我的手掌压得下垂的沉重。
          不知为什么,渐渐地,我感觉托在手里的核桃,变成了一只青铜之鼎,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古老的文字,字缝里秘藏着一个谜底。
          “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这是西晋张华《博物志》中的记载。长期以来,这句话都是国内关于核桃种植历史的权威认定。但是,1980年,在漾濞的雪山河畔,山洪冲刷出了一块古木。经中科院考古所测定,此为一块3000多年前的古核桃木。
          原来,这里是核桃的一块重要原生地。
          这一颗浑圆的、浑身沟壑的小小果实,就这样铃铛一般系在时光之马的脖颈上。马蹄橐橐如诉,脖上的铃,叮叮当当在漫长的静谧里轻轻摇响。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的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留下了这样的笔墨:“核桃以漾濞江为上,壳薄可掐而破之。”
          核桃为何会以漾濞为上?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
          从前有一位彝家姑娘名叫萨秘姆,她看着漾濞满山满坡的野核桃树想:如果树上的果果壳薄如纸、肉厚如脂该有多好,那样就一定会给乡亲们带来更多的福禄。梦中她得到指点,紧抱着核桃树不松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风吹雨打太阳晒,姑娘融化为一泓液体,渗进了树干,流进了土里,被树根尽数吸收。
          这棵核桃树越来越高大茂密了,结出的核桃也渐渐变成了姑娘期望中的泡核桃。山里人就以这棵树为母本,不断嫁接栽种,终使漾濞的山野遍布泡核桃。
          人们把萨秘姆奉为核桃神。不难参悟,这神,其实就是漾濞人民心血和汗水的化身。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辍、箕裘相继地培育、改良,才使漾濞核桃成为上品。
          镌刻在核桃上的,是一部历史,在漾濞。
          明代的《南诏通记》载有大理国开国君主段思平“获商人遗以核桃一笼”之事。从那个时候起,不,一定更早,核桃就已经成为商品,走出了漾濞的山山岭岭。
          一颗核桃换一个鸡蛋,一担核桃换十担米。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当今,核桃已经蝶变为山区的致富金果。
          我脚下出现了一条三尺宽的步道。低头一看,铺满路面的竟然是一颗又一颗铁核桃。
          在漾濞,核桃壳被制作成各色工艺品。切片、去果仁、干燥、定型、打磨、抛光、粘接,精雕细刻,制成笔筒、花瓶、台灯……古朴自然,玲珑剔透。
          从某种意义上说,脚下的这条路也是一件颇有创意的工艺品,一件直接锲入大自然的工艺品。它缠卷在青山之腰,逶迤飘荡,最后隐没在一片核桃林里。
          村是别名云上村的光明村,屋为青瓦房,人是老查和老苏。
          老查家院里的核桃树老态龙钟。它主干一分两权,一权挑白云为旗,直指蓝天,一权颤颤巍巍横过院心,下斜处,被老查用木柱支撑着,宛似拄了根拐杖。树下一溜儿排开几张松木方桌,朴素地陈列出山村迎客的意愿。
          摆出来了:一碟碟紫衣核桃仁。琥珀一样的肉质,奶酪一般的醇香。老查招呼客人坐下,用一把拇指大小的推刨,在核桃仁上推、推、推……片片薄得透明的雪花,悠悠飘落于满盛金色蜜水的瓷碗里。核桃刨花茶,是彝家的盛情、山里人的问候。
          老苏家院里的核桃树风华正茂。它树干粗壮,枝开叶散地撑起一把大伞,托起一汪暖阳,洒下一地清凉。你看那一围木栅栏从容地圈定了枝头跳动的鸟语,一缕淡蓝色炊烟从院西的偏房屋顶袅袅升向云端,仿佛谁轻挥着一方招客的丝绢。
          青椒煸炒新鲜核桃仁、核桃叶炒火腿、核桃炖羊脑、核桃仁荷叶饼……在这里,所有的山野之味都不离核桃香,十数种美馔佳肴与核桃结下不解之缘。一桌琳琅夺目的核桃宴,是不可抵御的诱惑。
          不是桃花源,胜似桃花源。几度相思寄,几度绮梦回。沿着这一条用核桃铺就的三尺步道,走来了多少思之若渴的倾慕、说走就走的急切、一睹为快的意愿、不枉此行的感慨,向着这个云上的村庄,世外的乐园。
          这条路,缠卷在青山之腰,逶迤飘荡,最后隐没在一片浓绿里;这条路,发轫于荒蛮远古,经历着当下,然后蜿蜒地伸展向未来。
          有一片亮丽霞光,濡染着它。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7月29日,有删改)文本二:      一个好的作品如果能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的话,那实际也不过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一个作品,几十万字也好,几百字也好,也总有它的核,这就是它的思想,如果没有思想这个主心骨,那这个作品也就变得松松垮垮、不知所云了。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对一个散文作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对一个道理,发挥起来,才能够有丰富的材料加以体现。
    (节选自秦牧《散文创作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题目内涵丰富,意蕴隽永。镌刻在那核桃上的历史既是一部核桃培育改良的历史也是一部漾濞人民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
    B.漾濞雪山河畔的一块3000多年前的古核桃木证明,漾濞是核桃的一块重要原生地,这也推翻了国内关于核桃种植历史的权威认定。
    C.本文中写到的“老查和老苏”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从整体到个体层层推进的妙笔,旨在淋漓尽致地表现漾濞彝家人的好客和盛情。
    D.文章引用诸多史料的同时,又借萨秘姆的神话传说来写漾濞核桃的发展历史和过程,既丰富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言运用特点鲜明,请简要赏析。
    (3)文本二指出,“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散文要“有生活的珍珠”和“有思想的线”这一主张的。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8.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组成。海洋碳汇具有一般商品的二重属性。①_____。其使用值体现在:通过海洋生物的碳汇功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质量。其值体现为:在整个过程中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其中凝结了无别的人类劳动。在以往,“碳汇的增加”主要靠陆地的植树造林。其实,②_____。海洋占也球表面积的71%,这个庞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海洋每年及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海洋及滨海生态系统对碳的固定作用,③_____,创造的碳还能够用于“蓝碳交易”(海洋碳汇可以在取得相关认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交易)。了解海羊碳汇、发展海洋碳汇将提升中国生态系统的固碳储碳潜能,助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修改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曾说:“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但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好思与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荀子在《劝学》中既提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时又告诉人们“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据《论语•公冶长》记述,孔子在听闻鲁国大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后却说“再,斯可矣”,即凡事不必都要再三思考后才行动,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人的成长离不开思与行,但是重思与重行却时时成为悖论。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该去如何把握思与行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