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语文学生能力诊断试卷
发布:2024/12/27 18:30: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而下的实证和功利的层面,二是形而上的思想和精神的层面。前者是科学之“体”,后者是科学之“魂”。正是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既具有伟大现实力量、又具有崇高精神高度的科学。科学有两个层面的动力、目的、意义和价值:来自技术层面的与来自精神层面的。二者构成了科学最重要的两个维度。然而,这两个维度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张力。特别是在当代,总的趋势是前者越来越强势,后者则趋于弱势乃至被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重提科学的精神高度问题。
当科学研究深入到凭观察和实验无法抵达之处,不可避免地要依靠思辨。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带有思辨性质的科学,往往越是处在科学的高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有的还跻身伟大的哲学家行列,他们的精神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的精神高度。
如果说科学的功利性和现实力量代表着科学的器物层面,那么科学的理想性和精神高度则代表着科学的道体层面。无论对于科学还是社会,后者都有着前者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它给科学以超越世俗的深奥高远之境,也将“仰望天空”的精神气质带给社会,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孟建伟《科学的精神高度》)材料二:
历史地审视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而艺术文化又常常以其情感智慧,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可以说,文学与科学共同参与了开发世界奥秘的进程。”在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看来,一方面,本身涵盖人的思想和行动轨迹的科学必然成为文学的书写对象;另一方面,文学与科学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催生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比如医学人文的思考,文学的科幻文学研究、气候小说研究等。
文学不仅是新现象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洞察科学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动力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研究计算中无意间发现了混沌现象的“非线性”特质,即“蝴蝶效应”,为解释事物表面呈现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就在蝴蝶效应被发现并命名之前,小说家雷•布拉德伯里就在其短篇小说《一声惊雷》中用一只蝴蝶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文学以特有的表达方式前瞻了科学的未来。
(摘编自张清俐、吴楠《人文与科学互动关联的文学观照》)材料三:
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人文底蕴的涵养。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科学以客观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其人文意蕴的一个方面,在于它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如果说以文学、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创作,打开的是感性审美世界,科学活动则将美延伸到理性世界,给人以智慧启迪。数学是科学描绘世界的主要语言,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它,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大到宇宙星云,小到基本粒子,长如百亿年,短到一瞬间,都能用方程式呈现。这些方程就像美妙的诗篇,用最浓缩的“语言”,表达了无边无际的时空存在。
科学追求卓越,这一丰富心灵、感受审美的过程,与人文相通。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揭开表面的纷繁杂乱,发现现象背后的一致性规律。它带给人的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这份体验是非世俗、超功利的,由于契合了人对真善美的情感需求,因而是迷人的、永恒的。从这点来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媲美。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也是优秀的作家或艺术家。如今,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艺术。爱因斯坦曾这样阐述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音乐创造和物理研究的起源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未知的探求。法国文豪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重逢。可见,科学与人文展现的都是人们追求崇高、卓越的精神,是对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向往,它们的内核一致,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
进而言之,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从0到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激发想象力、创造力,获得电光石火般的思想灵感。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喻思南《科学琴键演绎人文旋律》)(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强调科学的精神高度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科学的精神高度很大程度上受科学家的精神高度的影响。
B.艺术文化的发展与科学关系密切,一方面艺术文化的发展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艺术文化的发展也常常促进科学的发展。
C.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必然成为文学的书写对象,并最终催生出医学人文、科幻文学等跨学科研究新方向。
D.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往往是非世俗、超功利的,探索自然、验证未知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人类通过其他途径都无法获得的。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围绕科学的精神高度展开论述,阐述了科学的精神高度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B.材料二以蝴蝶效应为例,用以证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是有科学依据的,因此能洞察科学发展的前景。
C.材料三辩证地分析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并就人文和科学如何彼此促进、携手同行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D.三则材料都涉及科学发展,但都巧妙地将论述重心放到了科学以外的领域,可谓独辟蹊径。
(4)材料三中引用了福楼拜的“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重逢”这句话,你认为“在山顶重逢”是何含义?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5)如果在未来的人生规划中,你计划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上面的材料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樟子松王
徐迅
樟子松林弥漫着一股浓雾。雾袅袅静静,没一点声响。隐隐地,远处响起一阵呼哨音。那是松涛的呼啸声。
满打满算,福树已在床上躺了七八个年头。
“满女,满女,沙生这一阵子怎么没来啊?……”有时躺在床上,他不停地念叨。
“没有来?爸,你怎么啦……”满女常常被父亲奇怪的举动弄得晕乎,嗔道,“人家不来,你又惦念人家。爸,你是想人家觍着脸求您吗?”
“是爸爸不好,满女,是爸爸不好……”福树让满女呛得没话,独自埋怨自己,也斜着眼睛望满女。
满女双手落寞地绞着胸前的衣扣。他看了,心里一酸。
梁沙生终于还是来了。
走进那间晦暗的砖石瓦房里,梁沙生笑着照例将随手带的人参、李子、梨子,还有一盒海参放到桌上,然后坐下来。可面面相觑,两人一时无话。随着经常上门,梁沙生觉得他能成为这屋里的主人,成为这片樟子松林旅游休闲基地的经营者。他知道现在离成功还有障碍,但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他不能落下一个不忠不厚的骂名。
“坐,坐,沙生,你又花钱了!”瞥了一眼桌上,福树眼窝里有些发湿,微微侧过身子,在床上弓成了一个虾状。突然,福树冷不丁问:“梁沙生,你父亲死去几年了?”
“我父亲?”梁沙生愣了会,答道:“六年了。”
“六年!这么快……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
“……”
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眼看着漫漫黄沙席卷家园,乡亲们一下逃离不少。可他父亲没走。也跟福树一样贷款,承包了一千多亩沙丘栽树。为了把流沙治住,他俩一起找到专家。听说固沙要先种沙打旺(草本植物),他俩就种沙打旺;看羊蹄子踩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
“福树叔,这个我怎么会忘呢?”梁沙生说。
“还好,你没有忘记。沙生,你家樟子松林现在好吗?”
“好啊!成老林了。那里树长得老好,我还修了一条路……就在那里,我办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梁沙生一听福树问起他的事,高兴得一时兴起,就滔滔不绝,“福树叔,我办的樟子松林生态旅游红火着呢,北京、武汉、南京和合肥,都有人来这里消夏……”他说着就有些手舞足蹈,话里也有些许自豪与炫耀。
随着他的手势,福树眼里惊奇和新鲜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他叹了口气。转过脸,望着一边默不作声的满女,突然用手招着梁沙生,说:“我不是和你说这个,不说这个……梁沙生,你对满女要好……”
满女一听,双手捂脸转身就跑了。瞟了瞟满女,福树闭上眼睛,对梁沙生正色道:“沙生,我今天找你来就是说这事的,你回去吧,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树要皮,人要脸,你不要假借生态搞旅游,一门心思想赚钱,坏了你父亲的名声!……”
“……”梁沙生一愣,随即下意识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
到了夏天,空气里弥散着一股青草和樟子松林混合的清香。樟子松的密林不仅鸟多起来,野鸡兔子也多起来了。一到清晨,鸟儿们叽叽喳喳地鸣叫。福树经常在啁啾的鸟声中醒来。有时,他还看见一只兔子在门口拱着门。这给整天躺在床上的他带来了不少的快乐。
那一个夏天很快就过去了。
洋洋洒洒的,天不知什么时候飘起了鹅毛大雪。樟子松林恍若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絮。只是樟子松林莽莽苍苍,广阔无边,一时还不能全部遮住。樟子松身上披挂的白雪泛着浅浅的绿色,逶迤地耸立在茫茫的草原。
福树竟在这个浑天缟素的天气静静仙逝了。
听闻福树的死讯,远远近近,三三两两的乡亲们冒着严寒赶过来了。他们心里都明白,福树瘫痪就是因为治沙落下了病根。都说沾他的光,不然早背井离乡,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梁沙生和满女忙了几天,按照福树的生前愿望,将骨灰撒在了他栽的那片樟子松的密林。那天,梁沙生安慰了一番满女,端详着她家墙壁上挂的一幅老照片。照片上的福树手拿锹镐,神采奕奕。梁沙生沉吟了下,似乎明白了什么,便执意要看那一棵樟子松王。
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实打实算只有几十年的树龄——那年,樟子松林生发虫灾,边上许多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孤零零地树立着。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都长起来,它长得更壮实、更高了,没几年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樟子松王”也就这样叫开了。为了保护这棵樟子松,福树给它垒了个石头台子做隔离。在石头台子旁又搭起一个高高的瞭望台,这样,他就能看护这一大片的樟子松林了。
梁沙生朝樟子松王虔诚地鞠了一躬,和满女登上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向远望去,他感觉樟子松森林就像一条条绿色锁链,将科尔沁沙漠的一只爪子牢牢地摁住了。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在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
梁沙生心里一阵涌动,嘴里喃喃有词:“满女,这一片大林海,真是想不出来他们怎样一棵一棵栽出来的,他们真的是舍命……”
满女没有说话,她看着葱葱郁郁的樟子松森林,因为大雪的覆盖变得雪白雪白,那樟子松王却像一颗晶莹的翡翠深深掩藏其中……恍惚,她见父亲在樟子松林里朝她笑了。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梁沙生总是带着很多礼品来福树家看望福树,他希望福树能把自己家的樟子松林让他来做生态旅游开发,更希望福树能够让满女和自己在一起。
B.“福树眼里惊奇和新鲜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写出了福树对于梁沙生利用樟子松林来做生态旅游这一做法的不赞同,也蕴含着福树对于樟子松林未来的忧虑。
C.“随即下意识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写出了梁沙生面对福树的固执时的无奈,但想到自己与满女的关系,梁沙生最终只能放弃发展生态旅游的想法。
D.“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在蛰伏、窥视着……”,重在突出福树等人虽建造起一大片樟子松林,但防风固沙的范围还十分有限。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沙生这一阵子怎么没来啊”,使读者对沙生与福树一家的关系产生兴趣,引导读者思考“不来”的原因,自然引出下文的情节。
B.文中通过梁沙生对福树和自己父亲植树防沙的回忆,再现了他们艰难岁月的奉献精神,也与梁沙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的恶劣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在介绍“樟子松王”的由来时,营造了阔大的意境,照应文章标题,同时“樟子松王”也是福树植树造林艰辛岁月的见证。
D.小说主要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福树这一形象,先写福树老迈、瘫痪在床,再逐渐交代他为樟子松林奉献一生的光辉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小说采用虚实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小说以“她见父亲在樟子松林里朝她笑了”作结,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2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怪石嶙峋的海边岩洞里,丛林枝条的细密掩遮下,鲣鸟母亲正在精心呵护着(A)的幼鸟,渴盼着外出觅食的鲣鸟父亲满载而归。
此时,鲣鸟父亲正奋力捕食。只见它从高空俯冲进大海捕获肥美的鱼虾,正衔着赶回。谁知,却被半路杀出的“强盗”劫去了食物,为了不让幼鸟挨饿,它只好再次返回大海。
这个“不知廉耻”的“强盗”,就是军舰鸟。它不仅外形巨大、凶猛,“战斗”起来也不逊于一艘火力十足的“攻击舰”。一旦看到鲣鸟们抓到了鱼,它们便张开双翅一路骚扰堵截,而鲣鸟们惊慌失措,便会丢下口中的鱼虾(B),这时军舰鸟则疾速俯冲,凌空攫取下坠的鱼虾,占为己有。①_______,还有住在海岸边的其他“居民”,如燕鸥、红嘴鸟等,它们也都常常难逃被劫的遭遇。
②_______?原来大自然在造军舰鸟时,一不留神,忘记给它设置一样东西——防水油层。没了防水油层,③_______,就会湿透,从而面临被淹死的风险。此外,军舰鸟的双腿又短又细,细弱的双腿让它很难从水面上直接起飞,因此军舰鸟自己捕食时,只能吃些漂到岸边或浅水的软体动物和一些小鱼、死鱼,很难吃到水下的大鱼,因此其大部分的日常食物必须靠对同类的“掠劫”获得。
看到辛勤的燕鸥、鲣鸟捕获的鱼虾被军舰鸟拦路抢劫,人类总会为它们(C)。然而,在了解了大自然对于军舰鸟的“粗心疏忽”后,你是否能接纳并开始理解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条了呢?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科普话语的亲和力往往有效引领着人们走进科普专业知识的殿堂,以上关于军舰鸟的科普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毕淑敏在《造心》一文中写到“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心可以很有韧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销玉碎。”
心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坚硬与柔软、顽强与脆弱看似矛盾,却又都归属于同一颗心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该如何做好“心灵建设”?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