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4/5/8 8: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戏曲悠久而辉煌的传统,既体现在大量经典剧目的字里行间,还表现为这些剧目精彩的舞台演绎。它们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积淀。与文学经典不同,戏曲经典的当代演绎离不开传承者的表演,而每个人的自然身体都是独特的、有差异性的。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戏曲,有更多机会被赋予现代意义,更易于和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让优秀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继续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持续上演经典剧目。经典改编,是戏曲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戏曲继承并化用经典早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曾大量引用前人的作品,如王实甫《西厢记》以元稹《莺莺传》为题材,白朴《梧桐雨》取自白居易《长恨歌》;明末清初以来兴起的秦腔、梆子等地方戏,尤其是京剧,更是大量化用历史演义和民间评书弹词,衍生出大量戏曲经典剧目。戏曲史上无数类似的典范,对今人的创作颇有启发。近年来,戏曲界在这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莆仙戏《踏伞行》,对传统剧目《双珠记》和《蒋世隆》进行精心嫁接,既真切动人又妙趣横生。
          戏曲界通常用“移植”比喻跨越文体、剧种和风格对同一题材进行再创作的实践。戏曲史上有大量通过移植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先例。比如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移植自豫剧,翻新出彩;梨园古装戏《董生与李氏》改编自当代小说,令人赞叹。近年来,戏曲界通过移植而成功推出优秀作品的现象明显增加,呈现出创造性转化经典的积极态势。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和锡剧《三三》是当代戏曲界创造性地将优秀文学作品转换为舞台艺术的新收获。李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采用信天游这种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文体。它从故事、人物到文体,都与秦腔既有内在精神切合之处,又有美学上的巨大跨度。把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移植成秦腔,具有挑战性。编剧刘锦云尽可能保留原诗大到格律、小到句式的独特精华,又使之富于秦腔的韵味和色彩。锡剧《三三》移植自沈从文的小说,艺术家们找到了沈从文小说与锡剧之间的美学关联,是一次成功的转化。
          戏曲的移植改编不是简单地将其他艺术形式的叙事作品搬到舞台上。不同的文艺样式有不一样的表现手法,戏曲改编必须充分发挥剧种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通过出色的舞台表演让前人的优秀作品获得新的生命,是转化和发展的重心。
          优秀戏曲艺术家无不善于汲取前人的技术积累,并将它们化用于新作之中。当年京剧大师马连良排演《赵氏孤儿》“说破”一场,就巧妙地化用其师贾洪林在《朱砂痣》里的身段。近年来,现代戏创作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第四场则创造性地将传统戏《徐策跑城》的台步运用于表现主人公追赶铁牛的场景。可以说,能否成功化用传统,以丰富现代戏的舞台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创造,是现代戏创作成败的关键。
          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戏曲的传承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历代经典剧作的精心传承,同时还需要在叙事方法、情感表达和技术呈现等方面,对前人的文化积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正创新,才会有当代戏曲文化繁花似锦的景象。
    (摘编自傅谨《发挥自身优势  丰富创作实践--戏曲传统当代转化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经典剧目的语言和舞台演绎既是国人审美情趣的积淀,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B.在当代社会,上演古代戏曲剧目是让优秀的戏曲文化继续保持生命力的直接途径。
    C.近年来,通过跨越文体、剧种和风格等移植方式来助推优秀戏曲作品的现象开始出现。
    D.将其他艺术形式的叙事作品搬到舞台上并汲取其表现手法,便可创造性发展戏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对戏曲悠久而辉煌的传统的认识,提出了戏曲传统当代转化的论题。
    B.文章主要从经典改编、戏曲移植、汲取前人技术三方面完成了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C.文章例举《西厢记》《梧桐雨》和锡剧《三三》,意在证明戏曲继承并化用经典古已有之。
    D.文章既肯定了戏曲移植改编之用,又强调需要发挥剧种自身优势,有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化用经典比现代剧作更有优势,故经典剧目较多。
    B.秦腔《王贵与李香香》保留了信天游原诗的独特精华,又彰显了秦腔的韵味和色彩。
    C.对前人身段和台步的成功化用是现代戏曲进行艺术创造的体现。
    D.戏曲的守正出新既需要精心传承经典,又需要多方面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

    组卷:5引用:6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联合国《世界城市展望2014版》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镇人口百分比将达76%,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1%的平均水平。大规模城市化建设改变了城市气象生态,城市在快速聚集人口与财富的同时,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风险,洪涝灾害多发频发,给城市防洪排涝减灾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我国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发生暴雨积涝受淹,近年来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2014年、2015年、2016年遭受洪涝灾害的城市数量分别达到125座、164座、216座。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城市短时强降雨频发,致灾性暴雨发生频率显著提高。二是城市地面硬化率节节攀升,地面入渗缓洪能力减弱。三是城市建设与水争地现象严重,填埋河湖水域开发建设时有发生,城市水体面积萎缩,滞纳调蓄雨洪能力严重衰减。
    (摘编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我国城市防洪应急管理现状与挑战》)材料二:
          增强城市防汛排涝能力,需总结经验教训,着力弥补防汛排涝的关键短板。
          一是要弥补硬件基础设施的短板。首先,跟地铁站防汛排涝有关的基础设施应位于清单前列。如在挡水设施方面,传统上有可移动的沙袋、挡水板等,较为现代化的设施有固定型的防水门、与站体一体打造的“防水结构体”等。其次,要确保处在关键位置的硬件设施和人员“在状态”。必须对下沉式建筑、在建工程基坑、蓄滞洪空间、泄洪通道、排涝管渠泵站、涵闸、排水管网等设施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及时更新。
          二是要弥补应急实战能力的短板。对极端情况要考虑充分并有相应预案。针对极端情况下的应急行为,应反复进行沙盘推演,提高抗击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
          三是弥补城市防汛排涝规划上的短板。应立足于流域、都市圈、城乡区域、地下空间利用等新理念,合理规划布局,迎战洪水、治理洪水、利用洪水。突出防汛排涝的功能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建设方向,结合我国防汛排涝和抗洪的古老智慧,打造在防汛排涝等方面具有更高安全等级的现代化城市。
    (摘编自冯奎《弥补城市防汛排涝短板》《经济日报》2021年8月4日)材料三:
          内涝监测系统由水位监测站、LED显示屏和县级预警平台组成。水位监测站、LED显示屏与云服务之间采用GPRS/3G/4G的通信方式;水位监测站与LED显示屏之间采用无线数字射频进行无线通信。内涝监测站通过水位传感器(水尺),可实时监测低洼处的积水水深,并将水深数据传送至LED显示屏和县级平台;LED显示屏可实时接收监测站发送的水位数据和县级平台发布的预警信息并显示警示信息。
    材料四:
          内涝监测系统组成图

    (摘编自李丹等《基于城市水文的城区防洪排涝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
    材料四:
          内涝多被认为是城市排水问题。只要有足够大的排水管道,内涝就不是问题。但是这种历史经验,多来自西欧城市的设计,而这些城市其实规模比较小。比如,整个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伦敦不过800多万人口,灾害多是局部性的。而中国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仅仅简单地引入欧美的海绵城市建设,并不一定能完全适应中国城市的需求。对于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国家而言,防洪不是一个市政建设的问题,而是一个城市风险治理的问题。提高认识,方能有真正的对策。
    (摘编自李靖云《防洪不仅是市政建设问题,更是城市风险治理问题》)
    (1)对“城市防洪排涝”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洪涝灾害频发,给城市防洪排涝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B.城市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如地面硬化率过高,导致防洪排涝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C.目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还存在许多短板,如硬件基础设施、应急实战能力等。
    D.我国有着丰富的城市防洪排涝历史经验,但仍无法应对当前的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导致的暴雨,城市自身排涝能力不足,是我国受涝城市数量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B.针对极端洪涝灾害,要制定相应的预案,并反复演练,才能提高抗灾的实战能力。
    C.内涝监测系统的核心是水位监测站,监测站可向LED屏发射水位数据和预警信息。
    D.西欧城市防涝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城市规模更大,情况也更为复杂。
    (3)现阶段,我国如何有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端喜
    宁春强
          那时,在我的老家石门,无论谁家操办红白喜事,酒席上都是八道菜,故称“吃八碗”。石门的酒席,四人一桌。女人赶席,只跟女人坐一起,不喝酒,饭吃得也快。往往菜一上齐,就立马走人。走时,手中都端着满满的一盆菜。八道菜并没吃几口,全折进自备的盆里往回带,这叫“端喜”。女人吃八碗,其实是端回家吃的。能吃好几顿呢。若是哪位女人赶席而不端喜,反倒让人奇怪了,不仅主人家没面子,连厨师也感到不自在。你不端喜,是看不起主人,还是瞧不起厨师呀?于是,女人端喜,便成了石门独有的一道风景。
          在石门,能掌大勺做八碗、手艺又出众的,当属春海。春海是我家的邻居,寡言,人长得黑而瘦,细高的个子,一年四季都好戴着上顶蓝帽子。
          春海当厨,总要支上两口大锅。用砖头在事主家院子里垒起两个炉灶,也只需一袋烟的工夫。起炉灶学问大着呢,弄不好,火不旺,可是要误大事的。所以,无论到谁家掌勺。春海都要亲自起炉灶。
          两口大锅同时生火,同时做菜,春海却并不显得忙乱,倒常悠闲地坐在凳子上抽烟。满院子都是诱人的香。香气窜了出来,在村中四处飘荡,逗引着每个人的胃口。我们这些讨狗嫌的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风一样在村街上刮来刮去。
          人坐着,却并没真正得闲。什么时候该用铲子翻动锅里的菜,什么时候该添加什么料,什么时候该起锅了,全凭多年来练就的机灵的嗅觉。春海做菜,从不用口尝,只用鼻子嗅一嗅,就知道菜是咸还是淡了;一嗅,就知道菜炒得到没到火候。
          起锅更显功夫,须快。慢了,菜会糊在锅底。春海手持一把硕大的铁舀,噌噌噌,仿佛只是眨眼间,一大锅菜就被舀进缸里了。八口大缸就放在炉灶边,再冷的天,菜也不会凉。
          更让人称奇的是,春海对菜量的准确把握。几十个碗排放在案子上,春海手中的勺子如韩信点兵,片刻就上完了一道。而缸里正好剩有半拃厚的菜,这叫“留喜”。
          奶奶八十四岁那年,突然成了催婚婆,天天催早已订婚的大哥结婚。那年月,日子寡淡得很,吃饭成了所有家庭最犯愁的事情,更别说做八碗席了!
          奶奶却催得急。奶奶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没几天活头了,你们就成心不想让我吃大孙子的喜酒?
          父亲便去找春海商量。老屋里,俩人各自卷起一支烟喇叭,哑哑地抽。半天,春海清清嗓子,说:也该热闹热闹了,这都一年多没吃八碗席了,哪个肚子不空落落的?再不好好吃一顿,人连精神头都没了。父亲望着春海,一脸的沮丧:眼下拿什么做八碗席啊?春海说:我来想办法吧。
          之后,春海天天晚上都要走家串户,跟村里人商量着为大哥做八碗席的事。春海还说通了自己的老婆,同意届时把家中的母鸡杀掉两只,疼得老婆一看见鸡就抹眼泪。春海问,舍不得?老婆说,沙子眯眼了。
          喜日那天,村里的妇女们早早就来了。她们手中用来端喜的盆都不空着,全装着可以食用的稀罕物。实在拿不出什么的,就端着从山上新采来的野菜。男人们的手也不空着,多是拎着装有老白干的酒瓶子。
          春海有条不紊地忙活着。傍晌,八道菜相继上桌,全是叫不出名的混搭菜。婚宴开始了。女人孩子们,只顾窃窃地吃,谁也不说什么。男人们也忙着填肚子,酒杯暂时被冷落在一旁。整个院子里,充盈着咀嚼声。这声音美妙无比,也畅快无比,它是石门人等待许久的食欲大联欢。春海衔着烟喇叭,哑哑地看。风轻轻拂过,许是眯了眼,有喜泪款款溢出他的眼眶。
          散席时,女人们喜笑颜开,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只是奶奶不知道,她们用来端喜的盆里,个个都倒扣着一个小盆。不然,哪有那么多的菜用来端喜呀!
          人都散去了,春海才跟父亲一起吃饭。父亲端着一碗酒,站起身,朝春海深深弯下腰去。长辈给晚辈鞠躬,这是石门最高的礼节了。
    材料二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情感是不相同的。它是契合,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
    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地方特色”,既有文化美,又有人情美、生活美展现了在困境中的坚守与希望。
    B.在塑造春海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侧面描写,表现了一位善良能干的厨师形象。
    C.作者两次写到“泪”,一次是春海老婆,一次是春海,两处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春海善良与热心的形象。
    D.结尾处“长辈给晚辈鞠躬”,表现了父亲对春海的深深的感激,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于“善”的最高的尊敬。
    (2)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端喜”谋篇布局的。
    (3)材料一中的人物群像是如何体现出材料二中的“亲密”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组卷:11引用: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世界通用的历法是“公历”,又被称为“阳历”,它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准确定。
          ①_______。在我国的农历中,每月的长度为29天或30天,和月相变化的平均周期29.53天吻合,从而能够保证在每月的十五和初一人们能分别看到圆月和新月;每年基本长度为12个月,这样得到的全年天数会比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围所用时间)的实际长度差11天左右。于是,农历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这种既考虑月相变化、②_______,被称为“阴阳历”。
          农历历法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就已经形成,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已经相当接近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该部历法首次明确提出了24节气。在公转轨道上,地球每转过约15度,农历就会设置一个新的节气。同一地区在同一节气时的气温、光照、雨水等条件基本固定,从而使节气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太初历》规定,如果某一年的某个月份中只有一个节气,那么这个月之后③_______。这种置闰方法能够把月份和气候的冷暖变化调节得更合理,被一直沿用到现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材料内容,给“农历”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60个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一段幼儿园老师在课堂上教小朋友跳《花园种花》的手指舞视频,以龙卷风般的架势席卷全网。网络时代,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他人分享的见解、生活等可以一览无遗;而自己的观点、状态等也很容易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在“关注”与“被关注”的过程中,有的人乐在其中,有的人深感其苦。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注意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